
白云生处 有圣灵
郑亚水/文
中为李天森老市长与白云岩今住持释贤净!今天我对释净贤说:'悠著點,您的面色又红又黑,火气太旺需要降火疗病。二是您的嘴唇黑紫,脾火极大,需要修心静养;三是您肯定会还俗,此前把大雄宝殿重建好,则功德极大也!'我于1999~2002年担任白云岩管理委员会主任。白云岩和尚经常还俗不是个人原因。这里的水属於火山岩矿泉水,阳气极盛,和尚喝多了复阳还俗是'地理结成的,!'紫山集团洪长水董事长说:'古代紫山(田址旧村名,用白云岩另名紫山为村名),老百姓有'取水代药'的传说!'有空多喝点紫山矿泉水吧!
唐朝诗人杜牧诗写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高气爽、橘黄蟹肥的好时节,和石码陈金土老先生、木匠作家卢道强和蔡志强贤弟,又一次来到了白云岩,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唐代诗人灵一,写了一首诗叫《题黄公陶瀚别业》曰:'闻说花源堪避秦,幽寻数月不逢人。烟霞洞里无鸡犬,风雨林间有鬼神。黄公石山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醉卧白云闲入梦,不知何物是吾身。'上周日去了白云岩,在那白云深处的一撮原始森林,史志上记录有白云岩的'七奇八景',这'七奇八景'具体如下:
自古以来,白云岩上就有七奇八景”的说法,“七奇”就是奇螺无尾、奇虾红壳、奇蛙白颈、奇龟柴头、奇莺栖石、奇蚁黄色、奇鼠飞树。“八景”包括松关鸟语、何有石、百草亭、意果园、洗砚池、棠荫漏月、卓锡飞泉和晚浦归帆等,相传是朱熹亲自命名的。
我想,这'七奇八景'未必然都是朱熹命名的,因为史志记录的白云岩的开山人是唐朝白衣道人杨虔誠,这人早年为逃避唐武宗发动'灭佛运动',逃避到天宝大山隐藏。有一天夜观天象,发现东南方白云岩鱼嘴岩一带夜空出现'天灯云旗'奇象。现在想通了,那是古火山口鱼嘴岩的最后一次火山喷发,那喷发上天的焰火浓烟,便是'天灯云旗'。现在散落于鱼嘴岩下方的白云岩上,有许多火山石。那时候的杨虔誠以为这是天神所示的好去处,便从天宝大山循至白云岩,他在山上转悠了一遍,始終找不到建舍修行的水源,下山途中一怒之下,把手持的卓锡刺击路边的一块岩石,刹那间一泓飞泉喷射出来,这就是今朱子祠右侧的一景'卓锡飞泉'。
这个动作有点'神奇',由唐朝民间传说到南宋朱文公临漳'知州事'耳中。这也是吸引了朱熹攀爬白云岩探幽的动力与兴趣,问题是朱熹发现开山道人,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的合法人士,而是漳州假托'佛教'外衣,已经被南宋定性为邪教的摩尼教唐朝漳州传道人呢?
所以,断不可能又由朱熹来命名'卓锡飞泉'。
闽南这地方的人,习惯对山上有寺院的地方叫成'岩',如龙池岩、白云岩、云洞岩、岱仙岩、石狮岩、瑞竹岩等都是这样的。《龙海县志》把白云岩标明为唐代杨虔诚禅师卓锡处,是不准确的,因为杨虔诚是假托佛教外衣的外来摩尼教传道人,在唐宋官方认定上,属于'邪教'。据清朝乾隆版《龙溪县志·仙释》记载:'杨虔诚,年四十,弃俗人道,能为诗文,自称'白衣道人',于天宝山夜坐,见东北方有'天灯云旗'之异,遂自古溪吴峰至天柱山止焉。有蛇为绕地,因结茅其上,练气闭形,后不知所之。'从地形地貌考证,与白云岩相邻的鱼嘴岩是一个古代火山口···或许在唐代的那一年某夜,在天宝山上修道的杨虔诚,静坐养神开眼的那一瞬间,恰恰魚嘴岩活火山喷发了最后一次,天空中出现了烈焰与浓烟,因此有'天灯云旗'之异…如今这一带的矿泉水有特质,紫山集团创始人洪长水董事长说'当地古早百姓,有'取水代药'的习惯',这是后话!
那么,何以说白衣道人杨虔诚是假僧人真邪教呢?按历史记载,魏晋时期所译的佛经,往往把沙门译为道人,与道教雷同。唐代译经,已少有这种译称,唐代僧尼多穿浅黑衣,故称'缁徒'、'缁流'、'缁素'。道教道士则穿黄衣,戴黄色帽子。释道僧徒道士合称'缁黄'。唐代从波斯、回纥传入中原的摩尼教(回教、伊斯兰教前身),则以穿白衣为标识,当时老百姓称之白衣佛,称摩尼教徒'白莲道士'。后来,唐武宗发动反佛汰佛运动,摩尼教也连带遭殃取缔,信徒被杀一大批人,有的逃匿民间,有的结草舍茅堂于荒山野岭,暗中活动…此时的杨虔诚,作为摩尼教漏网分子,惶惶不安,或于天宝大山,或来'卓锡飞泉'开基白云岩,最后又遁入天柱山…从此不知去向。到了宋代,闽浙一带摩尼教死灰复燃很盛行,福建三山(福州)、泉漳二州摩尼教竟然公开活动,屡禁不止。官府称摩尼教徒为食菜事魔(把摩改称为魔),官方实质上将其定性为邪教。1189年朱熹知漳,发出治漳《劝喻文》,严禁摩教流行,不许教徒'传经礼塔'建庵夜会,严令摩尼女道婚嫁还俗。当时摩尼教慑服一时,如作鸟兽散…朱熹离漳十一年后(1201年),此邪教在漳州重新活跃,改名'白衣道',也称'明教',男信徒称'白衣道者',女信徒则叫'女道',他们的寺院,从唐初刚传入时被合法敕立为'大光明寺',地方上的小寺院则多称白云岩或白云庵,这就是漳州南郊东庄社南山,为什么叫'白云岩'的由来,故有诗云'白云悠悠千载过,紫气东来换新颜。'
根据考证,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义所创的一一个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主张善与恶的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且有严密的教团组织和宗教制度。摩尼教在波斯被指为异端,摩尼本人获极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转向罗马东部、印度北部扩张影响,从4世纪至6世纪广泛流行于中亚以及地中海一带,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献于武则天,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
作为外来宗教,它并没有和佛教一样,与中国本土儒道二教实现中国化融合··而成如今传统文化'三家村'鼎足之势。在当年,摩尼教号召力极强,一呼百应,顷刻云集,动辄数百、数千人聚会一处,元未的明教起义,正是朱元璋借摩尼教(明教)的力量取得成功的,清朝的'白莲教起义',也是摩尼教(时称白莲教)再发神威,当朝政府往往措手不及,而作为知漳的朱熹,有着敏锐的眼光和嗅觉,当时不仅发文取缔'摩尼教',一不作休二不作罢了,亲临建于唐代的魔教根据地白云岩,进行釜底抽薪式改造,'驶飞瓦'创建'紫阳书院',把魔教的老巢变成儒教的圣地,可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史载,朱熹在白云岩讲学的内容是《大学》中的《诚意章》,'天下唯有至诚'而无坚不摧…如今再临白云岩'与造物游',领略朱文公的名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别有一番深意在心头,不禁感慨万千·…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