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滚滚清洛东流水,难了思兄一片情。2022年11月28日,是先兄三周年忌日,谨以此篇传记,献给我敬爱的大哥,以寄托我对大哥的不尽思念。
——作者
先兄姓许氏,讳名水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生于1935年农历八月初二,河南省宜阳县柳泉镇鱼泉村人。先兄生而聪颖,悟性极高,幼年虽遭贫寒之困,但仍不坠青云之志。喜读书,乃至忘寝食,学校中每每测试,往往名列前茅。
1951年9月宜阳县第二初级中学在韩城成立,当年秋季开始招生,先兄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宜阳二中,成了宜阳二中首届初中生。
1954年7月宜阳二中毕业,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召唤,立志国防,报名参加了航校的招生考试,被顺利录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4年7月至1955年5月,在空军四干校学习;1955年5月至1956年11月,在空军十航校学习;1956年11月至1958年7月,在空军六师十八团学习,并与1956年6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农历二月初二,迎大嫂于归许门,结为伉俪。1958年7月至1959年8月,空军十五航校学习。1961年4月结束了炮兵学校的学习生涯,被分配到北京炮兵学校担任技术教员。1962年农历八月初七,侄儿京怀降生。
1963年5月,由于身体原因转业至河南省对外贸易局。河南属于内陆省份,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岸,出口商品需转口岸才能完成交易,制约了河南外贸的发展。河南又属于国家对外贸易部确定的鲜活商品供港的重要省区,在河南深圳口岸未建立之前,供港商品需要转广东口岸,才能完成交易。1962年为了保证鲜活货物保值应时供应港澳市场,国家外贸部和铁道部开通了编号为751、753和755的三趟快车,分别自上海、武汉、郑州三地始发,满载着供港猪、牛、羊等鲜活商品,经深圳转运至香港。755次是从郑州北站编组发车,沿京广线一路南下至深圳。755次列车的运行,使河南供港商品得到了快速增长,建立河南口岸已是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1963年7月,先兄服从组织决定,被河南省对外贸易局派遣到南国的边陲小镇深圳,负责组建河南口岸。
当年的深圳是广东省宝安县的县城,隔深圳河与香港相望。彼时的深圳还未有开发,荒山秃岭,沼泽遍地,生活环境极其艰苦。再加之初来乍到,人地两生,既无必要的生活设施,又无可用的办公场所,更无鲜活生禽商品亟需转运的仓储必备,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困难。先兄以坚强的毅力,开拓的精神,忘我的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了业务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河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深圳转运站于1964年正式挂牌成立,先兄出任转运站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就在这年春天,将大嫂、侄子也接到了深圳安家落户,以示扎根边疆的决心。
河南口岸建立后,积极协调与宝安县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用价值1300余元的一台手扶式拖拉机,换取了当地农村生产队7亩6分2厘的土地,拉开了转运站建设的序幕。并把原委托广东外运的出口转运业务也接了过来。到六十年代末,转运站占用土地面积近40亩,猪仓6幢,可同时容纳五千多头活猪的转运。并构建了办公楼、招待所、肉联加工厂等配套设施,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转运活猪由每年的十几万头增至五十万头。河南省经深圳出口的商品也由单一的粮油食品类扩大至纺织、轻工、五金矿产等多类,河南转运站一举成为外省区驻深圳口岸中的最大口岸。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外贸出口发展的需要,将转运站升格为深圳办事处,先兄任办事处副主任,负责业务工作。为了及时出口,减少留站,他主动和河南省各专业进出口公司、深圳海关、铁路等部门联系,沟通情况,加快仓储运转,避免出口积存。1979年国家酝酿成立深圳特区,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与外商合作,在深圳建立了手套厂和服装厂,这也是河南省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省政府也多次派出记者专程赴深,进行采访报导。
1981年元月根据组织安排,先兄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借探亲之名,带领两名同志前往香港开展工作,筹建河南省在香港的工作机构。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尽快在港扎根盘营,开展工作,组织要求一是不能公开身份;二是没有资金支持;三是一年之内不能离港。到港后,他们以私人名义向港英当局注册成立了海通贸易公司,先兄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并以此为平台,借钱做生意,不到四个月,赚了六十多万港币,还了借款,租了写字楼,购置了宿舍,河南省在香港总算有了自己的营盘,先兄也由此成了河南省改革开放后外派干部第一人。
1984年国务院派出时任国家海关总署署长戴杰为组长的工作组,在港接见了先兄,充分肯定了海通贸易公司的发展成就。不久,国务院决定内陆省份可以在港设立贸易机构,海通贸易公司也由此更名为豫港企业有限公司,先兄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其后,在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各专业外贸公司的支持下,筹集了5000多万元港币,购置了豫港大厦,各专业外贸公司均派员在豫港公司内设置了经营部,使之成为河南省辐射东南亚和世界贸易的重要窗口,不仅出口了省内工农业产品,而且引进了省内急需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在主持豫港公司期间,与河南省粮油议价公司合作,组织了20万吨玉米出口,打开了南朝鲜、马来西亚和非洲的销路,公司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先后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了豫泰实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与深圳经济发展公司、河南省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合资,建立深豫贸易公司,任副董事长。对于先兄在港的工作,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时任河南省省长何竹康在接见他时说:“水功同志辛苦了,为河南经济建设的发展出了力,人民不会忘记你。”
1987年底,正当他在事业上风生水起时,却在时代的浪潮中急流勇退,不谋求职位的高低,不留恋香港的繁华,无怨无悔地再度回到了河南外贸驻深圳办事处,任主任。在办事处的工作岗位上,依然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在担任办事处主任期间,经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和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总代理公司,任总经理。代理河南省进出口业务,改变了办事处只能转运、不能经营的灵活局面。
1997年7月经河南省商务厅(河南外经委撤并于省商务厅,其名随改)党组同意,光荣退休。退休之后,谢绝多方邀请,远离商海,不入公门,淡薄名利,超然物外,揣着一颗平常心,悠悠林下,安享着人生晚年。
先兄在河南转运站、办事处的筹备、成立、运作的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办事处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组织上的充分肯定:“许水功同志在河南省商务厅驻深圳办事处工作期间,对办事处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从1963年起听从组织安排到深圳转运站工作,不怕辛苦,领导大家艰苦创业,把深圳转运站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他为河南省对港澳的出口、为河南在深圳香港发挥窗口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始终积极肯干、任劳任怨,不分昼夜地操劳着办事处的工作。特别是办事处现有的三栋家属楼和一栋办公楼,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办事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摘自《悼词》)”
先兄不但在工作中激情满怀,任劳任怨,而对于家乡的经济建设也是满腔热血,能帮则帮,能助则助。“春眠不觉晓,还是蓝梦好”,曾经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宜阳腾起,响彻中原,誉满大江南北。这则颇具创意的广告词,同样也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1985年秋,为了家乡经济建设,他积极奔走,牵线搭桥,促成了与河南省国防工办、黄河机械厂等国内机构的联营,“中外合资”河南家美家俱有限公司在宜阳顺利诞生。该公司是以生产“蓝梦”系列席梦思弹簧床褥而闻名的企业。这里“中外合资”的“外”,即是由先兄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的豫港企业有限公司,双方合资期限10年,期满后豫港公司无偿退出。“蓝梦”品牌的创立,折射出了他热爱家乡、服务故土的赤子情怀,为宜阳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此,1996年版《宜阳县志˙人物编˙许水功》如是评价:“与河南国防工办、黄河机械厂联营创立了中外合资企业家美家具有限公司,创出了名牌‘蓝梦’席梦思床褥新产品,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9年 11月28日上午,他下楼取回报纸,回到家中又将平日侍弄的几棵花草浇了水,至12点正午,在家座椅上溘然离世,享年 85 岁。当我闻听噩耗,不胜悲伤哀痛,不能自已。然事后细思,先兄一生忠则为国家,孝则为父母,敬则为夫妻,慈则为子女,悌则友兄弟,诚则为同仁,信则为亲朋。不趋势,不谄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生好人,无恙而终。既无病疼折磨之苦,又无子女侍候之累,净身而来,洁身而去,这就是上天对一位好人的最高恩赐。
先兄逝世后,组织上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对其一生给予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几十年来,许水功同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心耿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向组织提出过分的要求,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生活艰苦朴素,待人诚恳,团结同志,一生廉洁(摘录《悼词》)”。这既是对先兄的盖棺定论,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至于先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诸事,因受篇幅之限,唯在另篇再叙。
季弟武章2022年菊月顿首拜撰于宜阳段村舍下
参考资料:
1、1995年2月10日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主办的《国际商报》第二版《夕阳正红——许水功印象记》。
2、2019年12月1日河南省商务厅驻深圳办事处《许水功同志生平简介》。
3、1996年版《宜阳县志˙人物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