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九)陈友谅的儿女们
纵观陈友谅一生,我敢断言,他是一条硬汉,亦是一代英雄。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初在元末众多起义军队伍中,造反不久,大多义军首领都被朝廷招安,即使朱元璋也与朝廷暗通款曲。反之,陈友谅自始至终坚决反对元朝的腐败统治,不屈不挠,敢作敢为,一条路走到底,誓与朝廷分庭抗礼,因此,他的革命性最坚定。
在那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陈友谅最终败给了朱元璋。他不仅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且被后来编篡《明史》的人,骂的狗血淋头。随之,一些历史学家和文人,也跟着全盘否定陈友谅,故意掩盖、抹煞了他的历史功绩和伟大的人格。作为“寇”的儿女们也跟着受尽了屈辱和痛苦。
据史记载,陈友谅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陈善,一个是后来继位当了皇帝的二儿子陈理。
在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兵败身死,太子陈善被朱元璋俘虏。陈善自知陈氏大汉王朝气数已尽,天下必将是朱元璋的了,于是决定设法逃走。有一次,他趁朱元璋率部去武昌攻打自己的弟弟、大汉皇帝陈理之机,老营一时空虚,也是朱元璋一时疏忽、陈善得以成功逃出。从此,他隐姓埋名,筚路篮缕,日夜兼程,辗转逃到了四川白帝城。为了活命,他改姓为谢(按古训三代归宗,陈善姓谢也是无可厚非),隐居在深山四马桥。他为了生存,学会了开荒种地。就这样,栖息在深山,鲜为人知,繁衍生息。他的子孙后代传到第六世,也不敢提起祖先陈友谅的事。
陈友谅中箭命丧鄱阳湖,他的部下也是结拜弟兄张定边,冒死抢回他的遗体,同时将他的小儿子陈理连夜送到武昌城。在武昌,张定边辅佐陈理继承了大汉皇位,改元德寿。
朱元璋对陈理的大汉王朝的存在耿耿如怀,决心穷追猛打,予以歼灭之。他亲自率部西征,连续两次猛攻武昌城。由于陈理的援军、丞相张必先也被朱元璋的部下常遇春擒住,且逼其投降。
陈理见大势已去,便开城门投降,归顺了朱元璋。从此,陈汉王朝宣告灭亡。陈理投诚后,朱元璋为了招降纳叛,笼络人心,并没杀害他。反而给他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封他为归德侯,封地在南京。这时陈理才13岁。随着年龄的增长,陈理整天满腹牢骚,对明朝多有怨言。于是,一些不好的言论流出,朱元璋对其很不放心,在大臣汪广洋的建议下,朱元璋将陈理远远的打发去了高丽国(今韩国)。这实际上是将陈理流放到国外,让他永远不得回国。
陈理到高丽国后,虽然被封为“陈王”,但生活一直很清苦,几乎难以为继。后来,高丽李王朝太宗李芳远赐给他一个婢女,还有一些米、豆。再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名曰陈明善。由此,陈氏后人在朝鲜半岛开枝散叶。陈理于1408年因贫困交加病逝,终年57岁。
鄱阳湖兵败,陈友谅的小妾阇(du)氏也被朱元璋俘进宫。朱元璋见其年轻貌美,便纳入内宫,封为瑜妃。八个月后,瑜妃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朱梓。
朱梓自幼聪明伶俐,读书勤奋,能一目十行,出口成章,很有文才,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排序第八,被封为潭王,封地在长沙。朱梓长大出任潭王,离京前夕,他的母亲瑜妃告诉了他真实的身世。原来,他并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是陈友谅的遗腹子。
朱梓是一个孝子,听母亲的话后,愤恨不已!认为自己不幸认贼作父,且母亲受尽屈辱,因此决心报仇雪恨。后来“谋反”未成,却东窗事发。朱元璋派兵到长沙讨伐逆贼,官兵围住潭王府第,朱梓见大势已去,便怀抱幼子和王妃,一起自焚而亡。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极其愤怒,大开杀戒,处决了一大批参与策划谋反的人,并为此悔恨不已。不久阇氏因忧郁而死。(见于明末清初《罪惟录》)。
陈友谅在江西采石矶建立大汉政权后,江西青年王敏德投奔红巾军,跟随陈友谅,成为一员猛将。当时,陈友谅十分欣赏王敏德的为人,认为他是一个很有前途和作为的年轻人。因战功卓著,不久便提升他为总兵,并把大女儿嫁给他。至此,王敏德成了大汉王朝皇帝陈友谅的附马。陈汉政权结束后,王敏德带着妻子回到江西乐安县湖坪村老家,从此隐居乡间以避祸。
陈友谅还有一个小女儿,名陈惠。朱元璋将陈友谅的家眷俘虏后,便将年幼的小惠送入庵堂削发为尼。从此,她和师父一道夜伴青灯,念佛诵经。
陈惠虽出家修行,但心中仍思念亲人。万般无奈,只好向师父吐露了心中的秘密。当师父知道了徒儿是元末农民起义大英雄、后来还成了大汉皇帝陈友谅之女后,十分同情陈家遭遇,更加悉心照顾这个曾经的皇姑徒弟。至正二十四年一月三日,是陈友谅遇难一周年的忌日。陈惠请求师父允许她回沔阳黄蓬山(今洪湖市乌林镇)老家去祭奠。师父理解她的苦衷,决定带着她一路化缘,陪她走一趟。
师徒二人包了一只小船,向黄蓬驶去。船行至湖中一小岛附近(现今新堤城区新旗村邹沟泵站),船老大起了淫心,竟对出家人非礼。船老大残忍地将师父推入水中活活淹死了,然后向陈惠伸出了魔掌。陈惠恼羞成怒,痛骂淫贼,纵身跳入水中,也含恨死去。
相传,陈皇姑死后变成一株柳树,长在小岛南端水边。每天遥望着东方的黄蓬故乡。一转眼二百四十年过去了。明朝万历三十二年,朝廷拨款从茅埠向西沿长江筑起大堤,大湖后缩,内荆河已形成,江堤内泥沙堆积成陆地,在河两岸逐渐形成街道,集镇。新堤古镇应运而生。一天,一位米商贩了几船大米准备到镇上集市去卖。船行至邹沟(今新旗村泵站处),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内荆河波涛滚滚,米船不得不靠岸躲避风雨。船泊在古柳边,米商跳上岸将船绳系在粗大的柳树上。随即靠着大树避雨休息。在恍忽中,米商见到一个年轻尼姑向他走来。小尼姑伤心地向米商哭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米商十分怜悯这个小尼姑,便答应在古柳附近为她修建一座庵堂,让她有个安身之处。
不一会,风停雨住,船老板推醒了正在梦中的米商。米商才知道原来是做了一个梦。后来米商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在古柳附近修了一座庙。新建的庙宇气势恢弘,十分壮观。米商又出资从外地请人铸了九尊铜佛,安放在高高的佛台上。还请人按梦中小尼姑的形象塑了一尊神像,供在佛台一侧。他将这座庙宇起名“扶仪庵”。米商又在当地请来一位信佛的女居士看管庵堂的香火。百年来,不知换了多少代住持,每当老住持圆寂之前必向下一任转交一件宝贝,即一匹白布。上面记载着陈惠的故事。可惜这匹记载着“扶仪庵”的历史沿革及大事的布匹在解放初期土改时烧毁。这座古庙现在已向西迁徙约50米,重修后更名为“佛诒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