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志强
母亲去世有一段时间了,我常常的想起她老人家,时而在心里,时而在梦里。秋冬的寒风吹来了淡淡的乡愁,梦中的泪珠印闪着母亲那絮絮叨叨的亲情。市郊的乡野层林尽染,远方的乡愁和母亲远去的唠叨声融入风中,捎给我万千起伏的情感……

想起母亲,我就时常想起和母亲朝夕相处的日子。我和母亲相处一屋时,母亲时常对我唠叨个不停。“今天吃什么?” “你又喝酒了?”……唠叨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有的时候我耐着性子听,有的时候,我也会不耐烦地劝她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您莫操心了。”在母亲的眼里,儿子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每次我到外面应酬时,母亲都会把矛头指向我,说:“你都50多了,还成天跑出去喝酒。” 我无言以对,只能看着她笑。说实话,我其实很喜欢吃母亲的饭菜,母亲煎的荷包蛋又圆又香。在家时,母亲也是对着我唠叨:“你人到中年了,要懂得照顾自己身体,不要整天跑出去喝酒。”我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唠叨,嘴里答应着:“好的,我知道了,您放心。”十多年前,我把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从农村接到这个陌生的城里,与我生活在一起。这段时光,我感到了幸福,家里有老有小,一家人其乐融融。同时,我也目睹了父母在一天天变老,二老刚来襄阳时,都没有拄拐杖的习惯,不知何时,二老渐渐用上了拐杖,特别是我父亲去世后,我真正感觉母亲老了,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能为我遮风挡雨的港湾了,她已经承受不起哪怕是一丁点的惊吓和忧愁了,我明显感到了她的孤独。母亲苍老而无力,我心里百感交集,任凭热泪滚滚而下。既然我们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就请多给一点点时间,静静聆听母亲的唠叨吧。
母亲是普天之下最平凡的农村妇女,她给了我生命和健康的身体,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抚养成人,将来能够自食其力。母亲其实性情暴烈,记忆里,母亲时常为一点小事儿打骂我和哥哥。长大后,虽然不再打骂我们,但特别的爱唠叨,有时候听了让人心烦。母亲对我们是严厉的,从小到大,不知道挨过母亲多少的打,而我打小也是出了名的倔脾气。母亲小时候家境贫困,姊妹五个,母亲排行老四,母亲没上过一天学,扁担倒下大字不识一个,就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但母亲唠叨的起来“口才”还是不错的,特能做人的“思想工作”,讲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其实骂起人起来也是这样的,我小时候深有体会。有时我在想,如果母亲小时候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说不定还是一个人才呢。母亲的脑子里储存着许多的家乡俗语。我小时候读书时,压根就没有好好上过学,成天跟几个要好的小孩到处游荡,不是迟到就是旷课,老师拿我没办法,母亲对我是恨铁不成钢,骂我是“纯铁无钢,烂草无瓤”。当时我只知道母亲骂我的不是好听的话,根本不懂骂我的是什么意思,到后来上中学了才知道母亲骂我是没有骨气和志气。小时候我们农村做饭全靠烧柴火,没有煤炭,更没有现在的液化气之类,母亲做饭就让我来帮忙烧灶火,我就往灶里塞满了柴火,其实相反,柴火放多了,火苗并不旺盛。每当此时母亲的唠叨话就来了“人要实心,火要空心,人要心好,树要根好。”细细口味,母亲的唠叨还是有道理的。我上学后,母亲就唠叨我“水往下流,人争上游”的哲理,也许是母亲的话起了作用,我上班后应该说没有辜负她老人家的“唠叨”吧。
近些年,我慢慢发现母亲日渐老了,主要表现在平日里话语唠叨不休,真是应验了那句古语:“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现在想起来,我真愿自已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能常常听到母亲的唠叨。小时候,我出去玩久了,回来晚了点,母亲会说,这么晚才回来,都不帮大人做点事。在外面若是与别人家的孩子吵架了,回家也会遭到母亲的一顿唠叨,总之,做什么若不如母亲的意,母亲也会唠叨许久。立于生命的每一处驿站,回首征途,母亲既亲切又烦人的唠叨伴随着风雨的历程。岁月悠悠,日月经天,人到中年,我更深切地理悟,理解母亲沧桑的容颜,理解母亲满头的白发,理解平凡卑微与寒酸,更理解母亲烦人的唠叨。初中毕业后,我就在家种地,成了一名社会青年,当时也知道给自己打扮一下,添置一些行头,常给母亲出一些难题,母亲就给我讲“穷要穷得有志气,饿要饿得有骨气”“好吃不在桌上,好穿不在脚上”“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我的童年和少年是伴着母亲唠叨声成长的。在乡下母亲唠叨我作好人,种好地,持好家,与现今提倡的“尊纪守法、爱岗敬业”如出一辙。后来我上班了,母亲唠叨我“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母亲要求我一人在外要处理好与朋友们的关系,与人为伴,与人为善。我结婚时,母亲专程来到了襄阳,给我和媳妇上了一课,讲得最多的就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家有贤妻,男儿少遭混事”“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明白母亲的唠叨话里有话。
生命岁月,历经人生的挫折与风雨,我真正感悟到母亲唠叨的质朴至美,那是母亲大半个多世纪积淀的人生感悟和理喻呵。我的生命走不出母亲的唠叨。她教给我怎样生活,启发我如何做人,她给我灌输了许多朴素的道理。一岁又一岁,曲折与坎坷,摸爬滚打的尘土一路飞扬。在母亲温馨的唠叨里,我学会了忍耐,忍耐痛别,忍耐逆境的磨炼以及辛酸的求索……我深谙山里人平实的情怀,我记住大山淳朴的品性,一边聆听着母亲的唠叨一边前行。如今,母亲走了,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唠叨声。母亲的唠叨,是对家庭的守护,是对儿子的关爱。母亲的唠叨,是儿在这个世界上听到最美最亲的声音。徐志强,武穴籍人士,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中国铁路武汉局襄阳北车站车间党支部书记,先后在《人民铁道报》、《武汉铁道报》、《飞驰》、《楚天都市报》、《襄阳日报》、《襄阳晚报》等路内外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若干篇。人生无止境,艺术无止境,思想无止境。求索的过程中,真正的价值不是壮观,而是丰富和饱满。不论攀登到哪一步,不屈不挠、嫉恶向善的行为本身便是对灵魂的一种安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立身重信义,坦诚重情操,至诚至善至真,宁为玉碎不为权财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爱摄影、爱写作不后悔,拍下或写好身边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