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以前的日本佛教,虽有大小乘各宗派,而独缺乏净土的宗派,所以没有净土门的教团,也没有确立净土门正依的经典与教相上的理论架构,所以也不知道往生的行体。虽然当时愿生西方净土的行者,代不乏人,但都依附在各宗的门下,杂行杂修,然后回向,谓之“寓宗”,并且以其各宗之教理来判别弥陀的净土,因而净土依正及往生正因,随各宗的宗义而转。
如天台宗以其四土判定弥陀净土,并判定凡夫往生的是最卑浅的凡圣同居土;又如法相宗判弥陀净土虽然高妙,但认为凡夫不能往生。如此错解,非弥陀本意,善导大师谓之:“自失误他,为害不浅。”
法然上人有鉴于此,毅然于各宗之外别开净土的宗派,并撰写这本《选择本愿念佛集》作为开宗立教的「本典」,至此弥陀本愿的意趣,往生的行体,显露无余。亲鸾大师顶戴此书而敬仰地说:“真宗简要,念佛奥义,摄在于斯,见者易谕;诚是希有最胜之华文,无上甚深之宝典也。”故凡欲入净土门的行者,请虚心地细读此书,深加钻研,若仅读二、三遍,还难得其深旨;须多读几遍,必能深生信根。
此书多引善导大师之释文。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著之五部九卷,义理磅礴,初学之人,难知方针。此《选择集》可说是善导大师五部九卷之千里来龙,在此结穴,亦即五部九卷之真髓尽在此《选择集》;细读《选择集》则五部九卷之宗旨,了如观火。
自古以来,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的应身,其生前与灭后,灵应奇瑞特别多,在此聊写几则于《选择集》之前,以增读者的敬信。
上人之父姓漆间名时国,奉朝庭命管领一部落,母秦氏。父母尝慨叹年满四十,未有子嗣,于是夫妻沐浴,前往寺院祈求,七日夜念诵不懈,满七日之夜,非梦非觉间,见一老僧携一把剃刀让她吞下,从此怀孕。时国便预测必生男子,且将出家,为一代宗师。此后秦氏自然心常柔善,身无恼苦,深归三宝,不食荤腥。
诞生时有白幡两首,自天而降,悬于庭前椋树,铃声鸣空,光彩夺目,因而此树名为两幡椋。
上人头顶圩而有棱,眼睛重瞳,黄而有光。幼年时动辄向西钦敬,又自称「势至」,故父母为其取名「势至丸」。四、五岁以后,见识如常人。
九岁时,父亲被敌人杀害,交待前「势至丸」说:“这是我的宿业,绝对不可怀恨敌人,以怨不能止怨,如怀报复之心,将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互相争杀,导致轮回,无有穷已。我伤我的痛,别人也伤他的痛;我惜我的命,别人也惜他的命。人同此心,回想我身,便知他人。人生在世,必杀物命,后生必又受其报应。愿断绝今生之妄缘,忘彼怨敌,若不忘怨敌,则何生何世,能断生死之绊。汝若成人,祈往生极乐,思自他平等之利益。”遗言交待完后,便向西方,高声念佛,如眠而终。
上人是菩萨之权化,幼稚失父,亦是化导之方便,正所谓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且少年便发向道之志,深厌世间名利,亦是不忘慈父最后之遗言。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这一年上人投当地之菩提寺观觉法师处受学,慧解敏利,有一闻千悟之识。观觉法师惜其器量不似凡人,不忍埋没边地,便将上人送至京都佛学重镇之比睿山,投于源光法师座下。
途中偶遇法性寺之忠通,忠通特别下车致敬,连随从都觉惊讶;忠通说:“此童目光射人,知其必非凡流。”
既登比睿山,不久源光法师说:“此是良骥,不是朽索所能羁。”于是再送至天台宗之哲匠——皇圆阿舍黎处。阿舍黎一见上人神情拔群,知是大法器,便很高兴地说:“我昨夜梦见满月入室,岂非先兆吗!”于是便纳为弟子,登坛受戒,这一年上人十五岁。不到三年,禀受天台教理,晨夕熏练,究彻壶奥。皇圆法师以天台宗之栋梁期之,而上人不念荣名,坚心出离。十八岁遁足迹黑谷,师事睿空法师,空法师是一乘圆戒和尚,三密泻瓶大阿舍梨,见其虽然年少,但出离之心,无人策动,「法尔自然」而发,深加赞叹,便以「法然」为上人之号,而以「源空」为名,即取最初之师源光之「源」,与后师睿空之「空」,从此禀受圆顿大戒,嗣其正统,又传瑜伽秘法。
上人好学不疲,一切经律论,钻研忘眼;自他宗章疏,展览无倦。此外遍读中国、日本两朝传记,及古今诸德秘书,又访各宗洪才,面谈义理、探诸家奥旨,皆蒙印可。上人曾说:“我读书三遍,义趣自彰,不用劳思。”故诸宗经论,不从他问,皆自得旨。上人阅读藏经共计五遍,益增神智。不唯精内典,旁及诸子百家之书,博学强记,独步当代,故举世尊称为「智慧第一」。
上人不只深明诸宗教理,修行亦多有证验。曾限三七日修「法华三昧」,感普贤菩萨乘白象来证明。又感山王大权现,现形护卫。
又于披览《华严经》之时,有小青蛇蟠机案上,法弟信空看了很害怕,把它抓到外面去,回来看它还在原处。当夜信空梦一大龙来说:“我是守护《华严经》的龙神,请你不要再害怕。”
又每入真言密观,常感连华、羯摩、宝珠之瑞相。
又曾夜间读经,虽未点灯,室内明亮,弟子觉得奇怪,见室内全无灯火,而从外面看进去,光明彻照,深觉不可思议,而流随喜之泪。
又曾读书,额前放光,不用灯照。夜间室内,无灯自明,犹如白昼。如此之事,常常有之。
《观经》云:“大势至菩萨又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上人是势至应身,故常现光明,也是自然的。
但是上人心犹未洽,独于善导大师之《观经疏》尤所仰信,更重读三遍,忽然悟弥陀超世愿意,谓“罪重乱想凡夫,以弥陀本愿力为强缘,决定可得往生报土。”欢喜踊跃,犹如暗夜遇大明灯,立即舍弃从来所习圣道,专宗净土,念佛往生,以为通津。
一夜尝于梦中感善导大师来谓:“我是唐善导,汝能弘通专修念佛,故来证明。尔来弘法无塞,遍至四远。”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合于佛意,故来证明。
上人四十三岁离开黑谷,驻锡洛东吉水,开创净宗,盛弘专修念佛,远近四众,感服归投,犹如百川之朝大海。
高仓天皇闻上人道誉,特加崇尚,诏入宫中讲授净宗要旨,至于妃嫔、公卿、百官之属,都来受教。
一日西太后请上人于西门院说法七日,有蛇蟠于门扉上不去,作听法姿势,至法筵圆满日,此蛇忽然死去,蛇头裂开,大众有人见其神识仿佛似天人,飞腾冲霄而去。应是乘闻法功德,脱畜牲之报,直生天上。
当时首相藤原兼实,笃敬上人,曾请上人于月轮殿咨决净宗要义。讲毕辞出,行至殿前桥上,兼实下拜于地落泪不能仰,不久才向左右侍从问说:“上人顶上现金色圆光,足踏莲华,离地而行,貌如大势至菩萨,你们见到吗?”有人见到,有人没见。因而此桥号为「圆光桥」,而以上人为生身之佛,尊崇益笃。
又曾于灵山寺举行二十一天之佛七,第五日夜半,有一、二人见大势至菩萨跟随大众经行念佛,于是向前顶礼,瞻仰良久,菩萨之形才转成法然上人之相,而更加精进。
又公胤僧正曾梦见上人前来说法,其中有一首偈说:“源空本地身,大势至菩萨,教化众生故,数度来此界。”
上人暗泻本地密因,随机不同,但以大势至菩萨之应化身,其证最多。
弟子胜法曾画上人之像,并请上人亲自题赞,上人不假思索便写《势至圆通章》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之文与之。
又在赞州生福寺时,上人手刻势至像,作一偈密藏著。偈中有「法然本地身,大势至菩萨,为度众生故,显置此道场」之句。
又弟子直圣,曾在熊野山犯病,但因怀念上人,想要赶回京都探望,梦大权现向他说:“汝命将不久,不宜归去,法然上人为势至菩萨应身,汝勿虑也。
上人于八十岁之二月二十五日正午往生,往生前数日向弟子们说:“我前身在天竺为声闻僧,常行头陀;今来本邦学天台宗,最后开净土门,专弘念佛。”弟子势观问:“声闻僧中之那一位?”上人答:“是舍利弗。”又有弟子问:“师今往生极乐世界否?”上人答:“我本是极乐之人,自然还归极乐。”
舍利弗是释尊十大弟子中之「智慧第一」,佛说《阿弥陀经》时,呼叫舍利弗三十六次,以他为对告众。舍利弗尊者既是大势至菩萨所应化,势至菩萨又是弥陀智慧的显现,故同称「智慧第一」,同禀「净土法门」,也是法尔自然之事。今法然上人亦然:「势至再来」、「智慧第一」、「开净土门」,可谓前圣后圣,其揆一也。
诸弟子设弥陀像请上人瞻视,上人以手指上空说:“更有佛现真身,你们见到了吗?我十几年来常常看佛菩萨真身及净土庄严,而绝不向人说,今已将临终,莫妨告诉你们。”
二十二日弟子们都去休息了,只有弟子势观一人在,有一贵妇人乘车而来,请求单独与上人见面,叙话很久。回去时势观颇觉奇怪,尾随其后,尚未去远,忽然不见,回来问上人,上人回答:“她是韦提希夫人。”
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声念佛,结缘道俗,满庭合音。到了二十五日正午,披僧伽梨,头北面西,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偈,怡然而寂,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六。
寂之前五日(二月二十日),紫云??。覆于房上,颜色鲜明,状如图绘佛像,道俗贵贱,远近缁素,见者流感泪,闻者叹奇异。弟子们说:“已有紫云之瑞,师往生之时近了吧!”上人说:“善哉!令见闻之人,增长信根。”
二十三日洛下传言:“东山有紫云瑞。”
二十四日紫云大起,覆于西山,樵夫十几人都看到。
又有某尼师前往广隆寺,路见紫云,便将此奇瑞告诉大众。
往生后十六年,弟子们开启遗体之石龛,全身俨然,面容怡悦,奇香芬馥。缁白千余人护送遗骸。移至西郊荼毗,时异香熏发,紫云垂于松树,因而号为「紫云松」,建堂于此,长行念佛,现在的光明寺是其遗迹。
法然上人往生时彩云的奇异,荼毗时遗骨的胜相,略如上述;而平生灵瑞,灭后感应,尤其难以尽记。凡此瑞应,在在显示法然上人不是随业受报的生死凡夫,而是倒驾慈航的大权菩萨,为怜愍五浊凡愚,以无边光力,不来而来娑婆,开净土门,示「一向专念」之义,明「恶重凡夫决定往生报土」之理。如同释尊八十年应化已毕,头北面西,诵「光明遍照」之偈,不还而还归净土。
天亲菩萨之往生论
天亲菩萨之往生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婆薮槃头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
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种应知。
何等十七?一者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二者庄严量功德成就。三者庄严性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五者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七者庄严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三种功德成就。九者庄严雨功德成就。十者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十二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十三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有三种事,应知。何等三种?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冥」故。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
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有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云何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观佛庄严功德成就者,有八种相,应知。何等八种?一者庄严座功德成就。二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三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四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五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六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七者庄严主功德成就。
八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庄严「座」功德成就∶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何者为四?
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无馀,照诸佛会大众无馀,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略说入一法句故。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
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
难行道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往生论注
天亲菩萨梵名婆薮磐豆,新译世亲,佛灭后九百年顷,后于龙树菩萨约二百年,西元五世纪初,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婆罗门种族之家。父为国师,兄弟三人,兄名“无著”,弟名“狮子觉”。兄乃菩萨根性人,于小乘教之说一切有部出家,修定得离欲,数次乘神通往兜率多天就学于弥乐菩萨,悟得大乘空观,故名“无著”,并悉皆通达大乘经义,造大乘经论,解释佛所说一切大乘教。而弟“狮子觉”亦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得阿罗汉果。
天亲菩萨亦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造《阿毗达摩俱舍论》二十卷,深受当时新日王及王母尊信,受王及王母请留,住其都城阿俞者国,受其供养。
天亲既先遍通十八部义,妙解小乘,执小乘为是,不信大乘,谓摩诃衍非佛所说。无著菩萨既见此弟聪明过人,识解深广,该通内外,恐其造论破坏大乘。无著菩萨住在本国,遣使往阿俞者国报天亲云:“我今疾笃,汝可急来。”天亲即遣使还本国,与兄相见咨问疾源。兄答曰:“我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天亲又问:“云何赐由?”兄云:“汝不信大乘恒生毁谤,以此恶业必永沦恶道,我今愁苦命将不全。”天亲闻此惊惧,即请兄为解说大乘,兄即为略说大乘要义,天亲聪明殊有深识,即于此时悟大乘理应过小乘;于是就兄遍学大乘义,后如兄所解,悉得通达解意,既明思惟,前后悉与理相应,无有乖背,始验小乘为失,大乘为得;若无大乘则无三乘道果。昔既毁谤大乘不生信乐,惧此罪业必入恶道;深自咎责欲悔先过。往至兄所陈其愚迷,今欲忏悔,未知何方得免,云:“我昔由舌故生毁谤,今当割舌以谢此罪。”兄云:“汝设割千舌亦不能灭此罪;汝若欲灭此罪,当更为方便;汝舌能善巧毁谤大乘,当以此舌善巧解说大乘。”无著菩萨殁后,天亲菩萨方造大乘论,解释诸大乘经。华严、涅磐、法华、般若、维摩、胜?等,诸大乘经论悉是天亲菩萨所造。又造唯识论、释摄大乘三宝性甘露门等大乘经论。凡天亲菩萨所造,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人,悉以天亲菩萨所造论为学本,异部及外道论师闻天亲菩萨名,莫不畏伏。于阿俞国八十岁入灭。虽迹居凡地,理实难思议也。
古来称天亲菩萨为千部论主(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其著作现存的有《唯识三十论》、《佛性论》、《十地经论》、《涅磐论》等二十九部。此等著作古来曾作系统性的分类,即玄奘门弟之法宝《俱舍论疏》中作六部分:小乘经论、般若经论、解深密经论、法华经论、如来藏经论、涅磐经论。而“华严澄观”之《华严玄谈》作五部分:小论、般若论、唯识论、法华论、十地论。
依此等多种著作,可窥知天亲菩萨智慧深广。而其晚年思想圆熟时期之代表作即是《唯识三十论颂》与《净土论》。
关于大乘教之著作,主要如下:
若言其信仰究竟在哪一边?此亦如龙树菩萨,著书遍亘各宗教理,实难直下断定;然而其主著之《摄大乘论释》无著菩萨《摄大乘论》之注释之结尾有
我说句义所生善
因此愿悉见弥陀
由得净眼成正觉
之语,就此可察知天亲菩萨之意,乃在愿生西方净土;而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之冠头亦以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之偈呼应之。诚然此《愿生偈》虽第小篇短章,却深能深吐露其信仰,故继龙树菩萨之后被推崇为净土教之祖师。
净宗开示
《无量寿经论》云: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礼拜?身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意故。云何赞叹?口赞叹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入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云何回向?于彼观察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同愿生彼安乐国土。愿心所有功德善根,以巧方便,作愿回向。摄取众生,不舍一切故。偈云:世尊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往生安乐国。我作论说偈,愿见阿弥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