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举办“莫言的这十年和四十年”学术研讨会

2022年11月26日,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和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莫言的这十年和四十年”学术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举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邢占军,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顾问贺立华,山东省莫言研究会会长杨守森,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志忠,以及来自国内高校、媒体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丛新强主持。

开幕式上,邢占军代表山东大学向各位与会专家致以热烈欢迎。他介绍,进入新时代,学校大力推动人文社科发展,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和先行者,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作为学校直属独立建制的学术研究机构,正在发挥着创新理论、繁荣学术、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经过三年多来的发展,作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学术创新平台已初现端倪。邢占军表示,莫言这十年,正是新时代的十年。莫言的这四十年,从小荷初露尖尖角,到根深叶茂成大树,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行共进。山东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启莫言文学研究的学术单位,莫言与山大有缘,山大也将莫言文学的研究推向了新高度。此次研讨会汇集国内莫言文学研究精英,相信通过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创新的灵感与活力,推动莫言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莫言在致辞中强调,这十年,他试图完成从一个小说家向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的转变。这也是他广泛涉猎书法、诗歌、戏剧等众多领域的一个原因。他同时表示,希望通过戏剧创作获得的感悟和经验,为将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增添一些崭新气息。对于本次研讨会,莫言先生非常重视,他通过在线视频方式,全程认真关注各位专家发言。他说:“山东大学举办这样一次研讨会,体现了对我的乡情和友情。”
贺立华深情回忆了与莫言先生的二三旧事,直言莫言这十年过得并不“轻松”。杨守森提及了当前莫言文学的研究角度和需要警惕的问题。张志忠回顾了莫言获奖以来的新境遇与新挑战,并宣读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的贺信。研讨会学术发言环节,与会专家根据会议主题、结合自身专长作学术报告。报告分四场举行,每场均设置主持人、评议人,分别就莫言的各类文本、创作精神、海外传播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谈及“故乡”故事的讲法,指出莫言不同时期的乡土叙述有着从“高密东北乡”到“中国故事”再自然归返的嬗变历程。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潘凯雄和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洪岳均就莫言与“诺奖魔咒”发表看法。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分享了《一斗阁笔记》的阅读札记,认为莫言对笔记体小说进行了传承与再拓展,赋予旧文体以新的美学效果,使其超越了旧文人的把玩与自赏。山东大学教授张学军分析了两块砖墨讯中的诗文写作,书法家姜宝才谈到了莫言这十年来的书法训练及其社会关怀。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论述了莫言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指明作家需要不断超越自我,拥有对抗潮流的文化气质,为世界文学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文艺报》总编梁鸿鹰也肯定了莫言对于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益处。
山东大学教授孙基林、著名诗人王久辛谈到莫言的诗歌创作,以《饺子歌》《七星曜我》为例,指出其中的寓言性特点和世界性价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林荣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分析了莫言小说美学和人学的迁延向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翟文铖以另类角度剖析《晚熟的人》,论述了“痞性”如何作为一股文化中的黑暗力量。武汉大学教授樊星重点解读了《我们的荆轲》和《霸王别姬》,阐发了莫言历史剧创作的新意所在。山东大学教授叶诚生重读《梦境与杂种》,从创作历史时期和小说自身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文本的独到之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光贞介绍了获诺奖前后的莫言在日本的接受情况及日本莫言文学的研究现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诠林论述了莫言小说抒情风格的嬗变,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主任齐林泉以“两块砖墨讯”为例讲述莫言在数字化时代的精神拓土。

北京大学教授李洱和山东大学教授宁明分别探讨了莫言小说中的“被看者”、“他者”的形象。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借助“说唱”“炫技”“笔劲”等关键词概括了莫言近十年的创作历程。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季红真论述了莫言晚近小说文体由志怪到志人的转变。曲阜师范大学教授赵歌东从阶级意识的角度挖掘莫言一以贯之的创作态度,张瑞英教授论述了莫言小说的苦难母题与“狂欢”叙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晓琴分析了莫言的新人文笔记小说的特征,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孙书文论述了莫言小说语言独具的张力,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艳梅梳理了新媒体视野中的莫言情景。暨南大学教授张丽军以“高密东北乡”为基点,探寻莫言小说与乡村根性文化之间的关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郭洪雷从马克思和浪漫派入手,提供了理解莫言小说梦幻与反讽的另一条路径。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喻晓薇分别关注莫言与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之间的联系,总结莫言小说创作的叙事传统。
山东大学教授史建国梳理了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之间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西强论述了《红树林》的复杂的叙事策略,扬州大学教授刘永春考察了莫言小说的跳跃性叙事维度,苏州大学教授房伟论述了莫言创作与当代文学史经典化的不稳定问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广梅、赵月斌、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耀辉分别探讨了大学写作教学中的莫言、莫言创作的晚期风格及其“写实的晚郁”,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张相宽对《红蝗》的版本进行了校评,北京城市学院的潘耕独辟蹊径地围绕莫言的戏剧观形态作出了述评。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张立群讲到了自己和他人阅读莫言的体验,讨论莫言文学的接受问题。山东大学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的赵坤、陈若谷、梁帆、丛新强分别从互联网、叙述位置、早期创作、文本对读入手,对莫言创作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最后的闭幕式环节,张志忠高度评价了与会学者的精彩发言,呼吁大家进一步落实内容,做出成果,并就莫言的语料库建设等研究方向和技法提出了宝贵意见。莫言再次对与会者的所有发言表示感谢,对于中国文学表达衷心希望。丛新强说山东大学在古典文学方面有“聊斋研究”传统,在当代文学方面有“莫言研究”传统,而莫言和“聊斋”之间又有内在的文脉精神,这不仅是巧合更充满特殊意义,本次高端学术会议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崔诗晨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