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长 : 将读书作为每日的功课
|
那年中学毕业,教语文的李老师对我们毕业班的同学谆谆赠言:将读书作为每日的功课,一辈子与书为友。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这多年的与书为伴,从书收益,愈是体会到当年老师赠言的用情之深。
小时候在家乡学校读书,白天在校上课,晚上于油灯下做作业。曾经很不解,为何将这一切事情叫做功课。父亲回答说,功课就是每日需要完成的学业,如习武的练功,唱戏的练声,抚琴的练指法,都是每日必做的功课。只有坚持每日学习,每日练习、方能温故知新,日有所得,日有长进。及长,读的书多了,更多地看到,历史上凡有大学识、大作为的人,都是学而不厌、手不释卷的人。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记,唐代文学家、宰相权德舆“自始学至疾病,未尝一日去书不观。” 《明史·宋濂传》载:宋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因而文风淳厚飘逸, 可与古代名家媲美。曾国藩是毛泽东曾经赞许的一个历史人物,他自定每天必做的“十二条功课”用以自省,其中有五条都是讲读书习文的。譬如,读书不二,每日以十页为率;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嗣后每日圈点十页;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不只规定了每日读书的进度,而且规定每日写心得体会,记下所思所悟。齐白石是名满天下的绘画大师,其技法已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年逾九旬还每日挥笔不辍,一天至少作画五幅。他写下“不教一日闲过”六个大字,挂于画室墙上,用以自勉。读到这些名人、大师的勤学故事,我心生仰慕,心向往之。
做到“每日读”,既是纳新也是温故。古人讲温故知新,温故既是温习旧知,同时也在温故中产生新的感悟。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几天不学习,不接受新知识,明显感觉与外部世界有了隔膜,下笔为文,顿觉笔底生涩,没了新词。因而古时的学者,都十分重视每日的温故和纳新。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说的都是一种感觉。每日读书的人,倘使三日不读,自然会对自己的虚度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清代学者朱舜水说得更为决绝:“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说三日不读书,感觉嘴像长了荆棘一样变得迟笨;三日不弹琴,手像长了荆棘那样不再灵活。《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宝玉见黛玉房里放有琴谱,要黛玉抚琴。黛玉说琴谱:“我在扬州也听得讲究过,也曾学过,只是不弄了,就没有了。这果真是‘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讲的也是书要天天读,功要日日练的道理。倘使不练不习,日久便会生疏,技艺也就没有了。
将读书作为每日的功课,重在持之以恒,养成“每日读”的习惯。听过苏格拉底的一则故事,印象深刻。一次,苏格拉底给他的学生设定了一个目标,要求他们每天向前摆手臂300次,学生们听完哈哈大笑,认为这个目标太过简单、太容易实现了。可是一个月、三个月后,能够坚持的学生越来越少。待到一年后,苏格拉底问还有谁为曾经设定的目标坚持摆手臂时,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那就是日后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成功总是把机会留给勤奋的人,留给坚持不懈的人。在求知的长跑中,柏拉图选择了持之以恒,因而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孔老夫子有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又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将读书看作一件愉快的事情,养成“每日读”的习惯,每日“垒山”“覆土”不止,坚持数年,就一定能够进入学问的新境界,领略到知识世界的无限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