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边长城散记
文/侯万福
在居庸关之西的崇山峻岭中,沉寂静卧着一段明代长城。
这段仅有三公里的长城遗址,它在中国长城修筑的历史嬗变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对后来的长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样边长城,地处河北省怀来县一个叫庙港村周边的山脉上。庙港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在我们无法用更精确的文字描述那时修筑长城的场面,只能说,在千百年前,这个小山村的周围,不知驻扎了多少人马车行,不知集结了多少能工巧匠,不知动用了多少国民资财,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辛劳和牺牲。来这里修长城的人,就地开山凿石,搬石运料,在大山里轰轰烈烈的修筑了一段宏伟的长城样板工程。
它的修筑,所用的石块、石料,嵌入在石缝间的碎石片,为后世留下了一本用石头砌垒起来的书,留下了一段著名的长城历史文化遗产。
庙港村一带,其地形险要,周边群山环抱,山峰陡峭,羊肠小道崎岖逶迤。庙港村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其独有的修筑长城的地域优势。
这段长城,当地人称它为庙港长城。由于它是修筑长城的样板工程,当时的官方称其为样边长城。上世纪九十年代,样边长城被列为我国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我有一次在和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先生聊天时,聊起了样边长城。他对我说,怀来县境内有一段明长城,这段长城在整个长城修筑史上很典型,很有名。有时间,应该去看看。我说,我只去过八达岭和金山岭长城,样边长城还真没有去过。听您这么一说,以后我一定到样边长城去看看。虽然我的老家在怀来县,但过去对这段长城没有过多的留意,知道的很少。以后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和董先生在一起聊天,是学习的好机会,他平易近人,和他聊天有一种快乐之感。
董耀会先生是我国著名研究长城的专家,是《中国长城志》的总主编。他1984年5月4日,从河北省山海关老龙头出发,历经风雨侵浸和万般艰难困苦,徒步行走了508天,于1985年9月24日到达了甘肃省境内的嘉峪关。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热爱长城的赤子之心,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徒步长城的壮举。
他把沿途记下的笔记,丈量雄伟长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认真整理,写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文章和著作。他还和他的老师罗哲文教授共同创建了长城学,以在更高的学术层面上来研究中国长城的历史价值。
我是在2017年初夏认识他的。他被聘为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之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
我们除了谈论长城,有时还谈起书法。董先生热爱书法艺术,我们曾一同去参观过崔春奇书法工作室,参观后,他在留言簿上留了言。我也在留言簿上写了“长城情缘”四个字,以表达我对他的崇敬之意。
2022年夏季,我们回老家去避暑,见到了小时的老同学,我们在一起谈起了样边长城,大家对家乡的样边长城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决定一起去寻找这段长城的样板工程,样边长城。
这次去的同学不少,开了四部车。我们沿着110国道向东驶去。
车子开了一会儿,转了个弯,停了下来。我们来到了一个叫“石洞”的村子旁。石洞村是去样边长城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下车,老同学是让我们看一下周总理为这个村子留下来的文字。我们走到村子的大影壁前,看到了1958年周总理为石洞村题写的“中国彩苹果第一村”几个字。看着总理那苍劲厚重的字迹,我们感慨万千。心里想,周总理日理万机,还把一个小村子产的苹果记在心里,为这个小村子种植的优质苹果给予赞誉。我们看了这个题字,从心里更加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看完周总理的题字,我们离开了石洞村。
车继续向前行驶,开了一会儿,车子开始驶入了深山。山很险峻,植被很好,绿的很养眼。山路很窄,窄的只能一辆车通行。对面如果是来了车,只能向后倒,靠在山边低矮的灌木丛上,让对面的车先通行。这条路不但狭窄,还弯曲起伏,一路上一个弯接着一个弯,有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样子。
我们坐在车上,都佩服这几个老同学的开车技术。开出了水泥路面,前面还有一段是碎石路,车上坡时容易打滑,车轮子压上去,碎石子碾压的咯吱咯吱的响。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到达了样边长城的山脚下。
下了车,远眺山上山下,风光无限。远处山峦叠障,气象万千。层层叠叠的群山被绿包裹着,山上山下一片郁郁葱葱。眼前一条逶迤在山脊上的大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黄色的光。一眼看去,有雄伟、古老、沧桑,壮阔的感觉。
样边长城和八达岭、金山岭、慕田峪长城不同,它自今没有重新修缮过,仍保持着原来固有的本色,有着那时留下来的历史印迹。没有经过重修和雕饰显得更真实,更珍贵,更具有沧桑感。
样边长城不是用条砖、白灰砌垒,而是就地取材,用当地山里的大块大块的石头凿成条石干垒起来的。有的石条、石头看上去,有大有小,大块的估计有好几吨重。石条石块的颜色大多是浅黄色的,有的是灰白色的,太阳光照上去,闪出了金黄色的光亮,远远看去像一条金黄色的飘带。
我们从一个垛口攀了上去,登上了这古老的长城,轻轻的走在了先人用智慧和血汗筑起的城墙上。
城墙很高,很宽。城墙不语,岿然矗立。我们看到了千百年风雨侵蚀的痕迹,一块块石头上的凿痕,记录了城墙上越过的历史风烟,垛口峰火台上传出来的呐喊。
城墙有的地段完整无损,有的已经坍塌了,有的垛口残缺不全,只存有大石块支撑起来的垛口轮廓。高低不平的石板缝隙里长满了青草,轻柔的在微风中摇摆。石板缝里还长着好多不知名字的小野花,有黄的,白的,紫色的,花也在微风中摇晃,摇晃好似花的语言,在述说着风向。
我们站在垛口上,视野更为开阔,举目远望,这里可看到万山丛中,险壁之上,绿树参天,天高云淡,风光无限的美景。
我在城墙上,不时的在想,这么偌大的工程,城墙上那么大的石块,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是用什么办法把山石运到山上,怎样由山底下,一层一层的干垒起来,这要流多少汗水啊!先人们的创造性真是不可思议。雄伟的万里长城,蕴藏着多少解不开的神秘。不能不说,长城是人类社会伟大的奇迹。
事实上,几千年存留下来的长城,已不只是巍峨的墙体。它是一种智慧,一种伟大的精神。在如今,它早已植入了中华民族的魂魄,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躯体,写入了古往今来的中华诗词、歌赋、戏剧和历史传奇,绘成了宏伟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长城,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你在,中华民族一定会强大起来。
样边长城,你曾是万里长城的样板工程,你是万里长城之一。
我们站在样边长城上,我们说,你雄伟,你厚重,你沧桑的历史,我们永志铭记!
附记:
2022年8月6日,在老同学冯桂花、吴玉喜、孙万新、甄长福、刘建三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行十四人,游历了明代样边长城。
同行有:赵桂兰、冯玉莲、赵宜刃、王佃平、安冬梅、丁成风、沈学龙、闻长智、程忠华等。
长城万里长,同学情谊深。撰拙文,记之。
说明:
1. 文中1998年李肇星外长陪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参观慕田峪长城,董耀会(左3)担任解说。照片选自2017年第2期《中华英才》。
2. 文中样边长城照片由刘建三提供。
本文写在2022年11月23日石家庄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多篇散文。并著有散文《抱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