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小诗的回忆
文/沈五群
静默宅家,静静翻阅藏书消磨时光。偶尔找到一本1982年第三期《百泉》杂志。熟悉的封面熟悉的刊物,瞬间便勾起了我那深藏在心底的美好回忆。
四十年前,正是诗歌飘红的峥嵘岁月。
那时我在邢台县第二砖厂上班。二十多岁的我,与诸多时代青年一样,从内心深处对诗歌充满了青睐、痴情和憧憬。
业余时间,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诗歌学习和模仿创作中去。
记得那一次,我精选三首小诗,署上笔名吴群,用方格稿纸工工整整抄写好,装进信封剪去一角,满怀希望寄给《百泉》杂志编辑部。
《百泉》杂志系邢台当时综合性文学刊物,隶属邢台市文联主办,并由原来的内部刊物《邢台文艺》脱颖而出,公开面向全国各地发行。
后来,《百泉》杂志更名为《诗与散文》,再改为《散文百家》而至今。
当时,著名诗人浪波系《百泉》杂志诗歌栏目的责任编辑。
平易近人的他,姓潘名培铭,系河北省平乡县人。
1963年,浪波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在基层文化部门从事创作员和文艺编辑多年。曾任邢台地区文联主席和党组书记,后调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后任省文联党组书记和主席。
不同凡响的浪波,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早在1957年,正上高中的他,便在省级刊物《蜜蜂》发表诗歌作品。
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后,富有诗歌创作天赋的浪波,先后出版了诗集《花与山泉》《乡情》《爱之河》《神游》《故土》及文论随笔集《文谈诗话》《文谭百题》等多部诗文集。
甭看他才华横溢,遐迩闻名,可他却一点架子也沒有。尤其是对无名作者的自然来稿,总是认真对待热情扶植,以诚相助从不歧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业余作者投稿,只要把信封剪去右上角,便免费邮寄,成为一个时期的特色标志。

那一年,我把诗稿寄出不久,便及时收到《百泉》杂志诗歌栏目责任编辑浪波老师的亲笔信。
浪波老师和我素不相识。但他却在百忙中挥毫,郑重通知我诗稿已留用,拟在下期《百泉》杂志发表,并热情鼓励我多读书多创作,这实在令人感动,实在难能可贵!
浪波老师的亲笔信,字迹潇洒,情深似海。满满一页漂亮的行书体,饱含着-位遐迩闻名老诗人的一片热情和鼓励。
我把浪波老师的亲笔信,反复阅读了好多遍,激动的心里充满了甜蜜感,情不自禁便把这封珍贵的来信,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
没过几天,我便收到《百泉》杂志社寄来的样刊。
令我感动和兴奋的是,在这期墨香扑鼻的《百泉》杂志上,我创作的那首题为《晨》的小诗,居然配上大写意的插图,醒目地编排在‘百泉诗萃’栏目之首,由此可见浪波老师的用心良苦。
这首题为《晨》的小诗,仅短短八行,却令人回味久长,怀念久长。
现把这首小诗抄录如下:
黎明,
撒下一张彩网。
从大海里,
捞岀一轮鲜红的太阳 。
阳光下,
无数只生命的船,
载着希望,
荡桨在生活的海洋……
弹指一挥间,我已由风华正茂的青年,摇身一变成为古稀老人。当我再次捧起这本珍藏四十年的《百泉》杂志,轻轻翻开熟悉的页码,美美地凝视着这首题为《晨》的小诗,顿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短短八行的一首小诗啊,真的是久久藏在我心底里的美好回忆!
令我十分遗憾的是,由于后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无奈的我,只好忍疼割爱,不得已放弃了痴迷诗歌创作。
与此同时,在接连翻盖新居和搬家时,不慎竟把珍藏多年的好多信件遗失,其中便包括浪波老师那封珍贵的亲笔信。
然而,浪波老师那封普通而珍贵的亲笔信,宛若一个时期的亮点,悄悄彰显着一代诗人大家的高风亮节;更像一泓汨汨涌流的碧水,静静注入我那倍受感动的心湖,漾起一圈圈波纹美到永远……
作者简介:沈五群,河北邢台人,笔名高云。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邢台作家协会会员。曾应邀编纂出版邢台县党史第三册,并被《邢台县志》聘为特邀编辑之一,著有《太行追梦》《美在太行》等散文游记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