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桑记忆
郑亚水/文
徜徉在瓷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广告彩布装点包围的街道,往来于套房、宿舍、办公室和汽车中那些城市化的空间,总觉得活得匆忙,顾不上仰视天空或者俯就土地;经常身临熙熙攘攘、灯红酒绿和利来利往的生意人群。有时我会突然感到多么陌生,多么不真实,我常常联想被这一切城市生活覆盖着的沧桑黄土,也不时思念起曾经给我生命、铸就性格和成长记忆的儿时故乡。
种菜得瓜
那年,当春暖花开的时候,伴随阵阵蛙声,沿着露水未干、杂草丛生的小山路,荷把小锄,跟着父亲去自留地学种菜,抓把褐黄色、细如沙的萝卜头种子,顺着手掌空隙沿着父亲开过的小垅沟播撒,看着父亲在盖了薄薄的一层稻草上浇水时,一种对土地的期待油然而生……那是几天后的绿芽破土而出,还有二个月后小象牙似的钉在园中的大萝卜头!后来,父亲把种南瓜的任务交给我,从上山砍竹锯木到围篱笆,扎瓜棚,向邻居讨来一把南瓜籽浅埋,每天放学后浇水、抓虫……南瓜在期待中长满猪舍上的木棚,绽开了金黄花,结出小母蕊,瓜果从绿到黄,变大变红,终于成了饭桌上的菜……那时,所有的劳动、汗水还有焦虑,已化为收获的喜悦,并且有一种粒积着辛苦的经历和感受!
哭笑不得
其实,从故乡那山丘水塘之中,映出的不仅是那辛勤的父老乡亲日出而作的背影,还有一些日落之后,息而未息的眼泪。那一年,传统的农历三月十三日“保生大帝”社祭日,白天公祭放炮热闹之后,晚上照例公演社戏,随着锣鼓咚咚作响,庙前戏台上芗剧《孟姜女》进入了剧情高潮,也就是故事主角“孟姜女”找不到丈夫万喜良,即将哭倒万里长城时,台下邻近母亲的大姑妈竟嚎啕大哭起来。不谙世事的我,马上招来几个小伙伴,一起嬉闹品评大姑妈的哭相,不经意招来母亲狠心的一掌响屁股,母亲可从未打过我,这下子我亦委屈地哭了……后来我才知道,大姑妈哭的是从未谋面的大姑丈,据说他当年参加鹰厦铁路工程民工会战时,不幸摔死在漳平山区的一个悬崖绝壁之下……故乡的戏,背后竟还有戏,母亲的那一巴掌,印染了我慈悲的情怀!
偷稻有昧
在我孩提时代,因碰上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社会上经常弥漫着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的现场会、批斗会等动乱情形,大人们搞“政治挂帅”不干正事……“白卷英雄”张铁生也给我们带来了“开门办学”的新玩意儿。我们读书之余,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那时学校总在上课时间组织我们这些“红小兵”到生产队“学大寨”挑土积肥,老师甚至还动员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捡稻穗”当作业交。起初,到生产队那刚收割的稻田去跑,脚丫总是被扎得隐隐作痛,这是我等同学们老大不愿干的事,因为有捉田鼠、打土战的机会,我和同学们竟乐此不疲,以致流连忘返了……只是听到学校那钟声一响,才想到“糟了”,张铁生交白卷可以当英雄,我的“稻穗”作业可不能空手呀!于是,乘大人不注意,我拐到生产队另外一片未成熟的稻田上,胡抓一把“胜利成果”去充数……好在当时带眼镜的老师拿着秤杆只看“作业”的重量,从不问东西的来路……就这样,因为有经验,每一次的学校“拾粮积极分子”颁奖都有我的份,看着“半壁江山”的奖状,父亲总是眯着眼睛看着,欣赏之余便挤出了不多的烟钱让我去零花……当时竟不脸红。不过,这昧着良心换取的“奖状”,积成了我的心病,现在不得不一吐为快。
真人露相
在故乡亲人的故事中,三叔的故事亦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三叔是村中唯一出过国、打过仗的解放军。照理说,这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是值得引以为豪的事了,可是原先喜欢吹牛、性格开朗的三叔退伍复员后却变得木讷呆板,经常沉默寡言,换了另外一个样子……有一天三更半夜,他忽然从家中蹦出野外郊游,惊得奶奶赶紧跑去烧香拜佛,误以为三叔得了“花痴病”,央三托四找媒婆到处提亲,逼得三叔终于开口了……那一天,在越南奠边府北郊的黄莲山区,一起从前线撤下来的战友们躲进山洞睡觉,半夜时分,空中忽然传来美国轰炸机的轰鸣,随着一阵山崩地裂的爆炸声响过,在洞外执勤的三叔急忙回探山洞,洞口坍塌了,再也找不出一个活的战友……三叔终于道出了沉默、夜游的苦衷!后来,三叔当上了铁路过道口的司杆工,由于对轰鸣声音的本能反应,直到退休,干了三十多年,他发信号、拉杆、收杆从未出过差错!
如今,父母亲、奶奶、大姑妈、三叔等等亲人大都不在人世了,现实中的故乡,已不同于记忆中的老家,她正逐渐被蓝田工业园区所取代,并且将变成漳州城市化扩张的新区,古代沧海变桑田,而今乡村变城市,尽染着我从小到大生命印记的故乡正在涅槃新生,构筑了我由无到有的精神家园却依然还在。
老墙
乡下有许多值得怀念的旧事旧物,挑土的畚箕、扬谷的风柜、磨粿的石碾、喂牛的草寮••••••甚至那不值得一提的墙角粪坑,记得有一天,我吃完早饭后在那坑边例行蹲点,从墙摇来一只平常很善良的老母猪,在它那饥肠辘辘的驱使下,不意用它那长嘴管把我挠翻了一个跟斗,乘机一口吞掉了我那屁股下的“香薯粿”,吓得我一时竟哭不出声来,以为日本鬼子来了,要用刺挑孩子耍戏••••••
然而,难忘的日子,还得算那农村里“王公生”闹热,做社戏、吃鲁面,与小伙伴们玩各种自创的游戏,什么“把关”、“救国”、“抓特务”,玩得不亦乐乎!大多是男孩子玩男孩子的,女的玩女的,那时,我们几个哥们,尤不看起那些小姐们玩的什么跳绳、踢毽、抓对••••••有一次,表妹桂莲做客来了,我故意乘她神情专注地替大人折迷信纸时,往她背后偷偷地点着一枚“天地炮”••••••“哗、叭”二响,不知炸伤了她的屁股,还是真吓着她••••••只见她跑进屋里,靠着我家窗边的老墙抹着眼泪,记得曾见她有一串泪珠滴在老墙上,甚至流出一道泪痕来••••••我为此挨了父亲两巴掌屁股响,我不敢哭,算是赎罪吧!
过后,每逢佳节,不知是出于内疚,还是怎样,每当表妹又当客人来时,我心里总感到踏实些,多吃了几碗饭,要是她没来,第二天一早,我总是自告奋勇去邻村的她家替大人送些龟粿鸡鸭好吃的东西,而她总是出来送我到村外的小山口,有时她会赠我几粒珍藏的“甜梅”••••••回家后,我在她那流过泪痕的老墙边,自个儿细细品尝,也不知品出什么味来,总有些意思••••••有一天,姨妈苦丧着脸跑来,说桂莲不知是中暑还是怎么,在家里折腾了两天,在送漳州医院的路上全是发紫变冷了••••••大人们都去了,母亲临走时下命令似的叫我看好家,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默默地溜到窗前的老墙边,去寻觅那不动的老墙是否还有生的音信,就是哭声也好!
然而,老墙却永远地沉默着,永远地无动于衷,永远地荣辱不惊,不像外面的风雨声,不时也来一阵子;也不像里边的床柜声,有人动就会发响;任你打它、凿它、钻它、钉它,它还是一墙沉默的老墙,它是我成长的保护神,也是我情感的见证地,它的可爱之处是那无动于衷;它的可恨之处,也是那无动于衷;因为它不是人,但它却有人无法比拟的坚毅和深沉,它是我心中永远怀念的老墙!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