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着八旬老母亲逛北京
方秀华
母亲属猴,那年是本命年。85岁的老人家,身体还算不错,只是有一条腿不能回弯,走起路来有些不方便。
母亲的腿疾已经很多年了。1957年,父亲由于“说错了话”,从哈尔滨铁路局被下放到黑龙江省鹤岗市的一个小山村——红旗公社俊丰村。因为父亲有文化,不久就“脱产”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记。因祸得福,三年自然灾害,在农村,全家人没有饿的那么惨。但是,农村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两间茅草房,门前一大块菜地。父亲多才多艺,为人豪爽热情,干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村里的婚丧嫁娶,文体活动,生产队大事小情都找他,家里面的事情就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肩上,养猪喂鸡,修房子种菜,挑水做饭,本来应该男人干的活,母亲都默默地扛了下来。白天忙完外面的活,晚上又得做四个孩子的衣服和鞋,所以,从我记事起,就看到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没有闲着的时候。
在我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在菜地里收土豆,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当天晚上左腿的膝盖就肿的发亮。在缺医少药的农村,磕磕碰碰就擦擦红药水,几年之后,母亲左腿的膝盖就开始溃烂,到处就都医不见好转,后来去哈医大做了手术,可是,母亲的左腿再也不能回弯了。
因为腿脚不太方便,所以,每次想带母亲出去走走,都被她拒绝,其实,母亲是怕拖累我们。这次母亲答应去北京,是我儿子大海的功劳。大海是我们家人和朋友的骄傲,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孩子电话里面说,“妈,这次一定要动员姥姥来北京看看”。我把电话递给母亲,祖孙两个人电话足足半个小时,不知道大海说了些什么,母亲竟然同意了他的请求。我高兴的一夜没合眼。
想想她们祖孙二人,当年因为我的工作和学习所承受的一切,就觉得自己对不起老人家和孩子。 一九八三年,我考入电大脱产学习三年,10个月大的孩子只能让母亲替我照看,本来腿疾正在恢复中的母亲,每天操劳家务就已经非常辛苦,又要照顾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我只是每个周末去看望一次。大海渐渐懂事了,母亲就指着日历告诉他,每天撕下一页,到绿色的那一页妈妈就来看你了。当时的日历周六是绿色的,孩子就把整本日历绿色的都叠起来,然后每天从日历上面撕下一页,天天盼望着撕到绿色的那一页。现在,每当想到我上电大那三年,祖孙二人熬过的艰难时光,想到每个周日分别时,孩子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母亲那心疼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愧疚......
母亲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等到孩子们都长大成人,条件好起来的时候,母亲又患严重的腿疾,好多年行走不便,所以,母亲除了去哈尔滨做手术,从来没有走出过鹤岗。这次北京临行前,弟弟妹妹们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和老母亲形影不离,告诉老母亲一旦走散了,马上用手机拨打我的电话。我也做好的充分的准备,母亲好不容易来一次北京,我一定带母亲尽量多走走,多看看。
北京第一站,我们去了天安门。正赶上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到处是鲜花和五星红旗,整个广场美不胜收。我拉着母亲的手,母亲把我的手攥的紧紧的,像个孩子似的生怕走丢了,母亲一边走一边大声说:“这么大的天安门广场,在电视里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可不一样哦”。母亲高兴的像个孩子似的,忘记了疲劳。我为母亲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毛主席纪念堂前、人民大会堂前、博物馆前都拍了照,当我们来到国旗前面,让母亲以天安门为背景准备拍照时,我从镜头里面看到,85岁的老人,满脸笑容,举着小红旗,不停的挥舞着,挥舞着,我一连拍下了好几张,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我是个摄影爱好者,曾经拍过数万张照片,母亲的这一张照片,确让我心里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人老了,真的和孩子一样,我的泪水情不自禁的流下来......
休息了两天,我带母亲去大观园。母亲是读书人,我10多岁就能读四大名著,都是母亲不厌其烦教我认识繁体字。父母都是读书人,家里面虽然清贫,但有许多书。母亲最喜欢读红楼梦,所以,这次来北京,母亲最想到去的地方就是大观园。
早餐后,我们打的来到位于宣武区西南隅护城河畔的大观园。大观园门前有一青梗巨石怪雕栏玉砌之台上,石上有文曰“补天遗”,系繁体行书,笔力遒劲。母亲看了看,让我在这里给她拍一张照片,我好奇的问为什么在这里照一张,母亲调侃说:“这都不懂,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这块石头是很有意义的”。
扶着母亲踏上青石台阶,迈进大观园,如同走进人间仙境。大观园里桃李盛开,奇花异草夹道,松竹含情,山环水带,轩榭楼阁相向,令人陶醉。扶着母亲,一步一个台阶走上从弯弯曲曲的沁芳亭桥。沁芳亭桥是出入大观园的必经总路,也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它在大观园中轴线上。沁芳亭桥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拱,沁芳池里鱼儿悠游,游玩的孩子专门带着鱼食来喂鱼儿,争食的鱼儿搅得水中涟漪片片,惹得许多游人驻足观看。桥中间有一座亭,建在沁芳池上,称为“沁芳亭”。红楼梦中有记“沁芳”二字为宝玉所题。走进沁芳亭,扶着母亲坐在亭子里面休息一会。沁芳亭隔着脉脉溪流,与潇湘馆相望。母亲滔滔不绝地告诉我,这里是林黛玉重建桃花诗社的地方,也是宝玉和黛玉偷看西厢记的地方,黛玉常常坐在这里。看到母亲坐在依扶在亭边栏望着湖面,我告诉母亲,就这个姿势不要动,我挎起照相机重新跑回桥上,给母亲拍了一张照片,然后从相机的屏幕给母亲看,逗母亲说:“看看是不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经常发呆的位置”母亲看后开怀大笑。
通过曲径通幽,过蜂腰桥,来到怡红院。怡红院整个院落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后院满架蔷薇、宝相,一带水池。走进宝玉房间,母亲兴致勃勃地要在贾宝玉和袭人等人塑像前留个影,照了一张不放心,还要多来几张。
游大观园,大都是按照母亲的要求,怡红院、潇湘馆、元春省亲别墅是一定要去。
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四面被水环绕,水中植有成片的荷花,碧绿葱翠的荷叶铺满池塘。清新脱俗的荷花,清新的空气,静谧的空间,悠闲的人们,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透过茫茫烟波,来到元春省亲别墅。省亲别墅前,院落轩敞,玉石牌坊高宏伟瑰丽,过厅宽敞明亮,其后缀锦楼,门楼垂花,楼兰回合,廊后红香圃有牡丹亭,漫步到此,母亲就开始讲起了史湘云醉卧芍药茵的,宝玉、宝琴、邢岫烟、平儿四人一起过生日,大观园里摆酒宴的故事......
与怡红院隔溪相望是滴翠亭。滴翠亭本身只是大观园中一个湖心亭,薛宝钗因追彩蝶至此,无意中偷听到小红和坠儿之间的私房话,此处宝钗应变极快,立刻大声询问林黛玉在吗,引导对方认为林姑娘可能听到了我们的谈话。由此成为书中一个亮点,宝钗的行为是否道德也引起宝、黛二派之间的激烈讨论。小小的滴翠这也因此滴翠亭事件而闻名。
漫步在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桃红柳绿中,感叹红学家、建筑家竟能如此深得小说神韵,再现作者美梦。那园中的一草一木,亭台轩榭,无不独具匠心,使游人进入太虚幻境。
几天后,我带母亲游览了皇家园林——颐和园。颐和园可以说是北京最值得看的一处景点,但要游完全景,需要攀登万寿山,这对于母亲来说还是很吃力的,但她说自己能行。我只好顺从,搀扶着她,走一会、停一会,先后参观了仁寿殿、长廊、排云殿,到了佛香阁,母亲几乎走不动了,我们便在这里休息了好大一会,期间我为母亲讲述了言行当年发生在颐和园的一些故事。我们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登高眺望了周围旖旎的风光,但见堂轩阁楼,错落有致,松柏挺拔,垂柳成荫,湖光山色,遥相呼应,好不惬意。忽而一丝微风拂过,深深吸一口,清爽滋润,沁人肺腑。随后,我们顺万寿山而上,来到了昆明湖边,买了船票,乘坐了龙舟。龙舟在湖面上滑行,画出无数道优美的弧线,在阳光照射下,昆明湖像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纱,母亲坐在龙舟上调侃地说:“咱也尽情的享受一下当年皇太后的待遇”。
转眼到了中午时分,我领母亲来到颐和园中的一处叫听鹂馆的餐厅。听鹂馆是专营宫廷御膳的中华老字号饭庄,听鹂馆牌匾是慈禧太后亲笔手书。听鹂馆当时是慈禧太后和其宠臣们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之优美动听,故名听鹂馆。
既然到了御膳房,就来点宫廷菜,我们母女俩点了一道“红娘自配”。因为在听鹂馆里,“红娘自配”是最出名的这一道菜。 餐厅最醒目的地方,写着这道菜的来历:清朝同治年间,清宫御膳房有三位著名厨师,都姓粱,粱会亭是其中之一。此人烹调技艺高超,善于动脑,“红娘自配”这一流传百年的名菜就是出于他手。那个时候,宫廷内规矩重重,其中一条就是:每年引选一批宫女,同时赶走一批超龄宫女,引选进来的宫女年龄一般在十三岁到十七岁之间,二十五岁之前就必须离宫还家。当时,慈禧太后身边有四名超龄宫女,名厨师粱会亭的侄女粱红萍是其中之一。因为慈禧使用粱红萍得心应手,执意不肯放她出宫。粱会亭心想,侄女这么大了,再不离宫岂不误了终身大事,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但是,一名厨师怎敢向太后进言,于是,粱会亭根据<西厢记>中的一段故事情节,作了一个“红娘自配”的菜奉敬慈禧,意欲打动慈禧太后的心,使之快点放走超龄宫女和自己的侄女。慈禧是有心人,她边吃边琢磨:红娘自配,这是告诉我,赶快放出身边的宫女啊!大胆的奴才,胆敢影射老“来人哪!”“啪”。慈禧一怒之下,将菜盘摔在地上。气急败坏的慈禧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心想:超龄宫女离宫,这是皇帝的旨意,虽然心有不愿,但也无奈只得作罢。可又实在舍不得放走身边的宫女,一直拒旨三年,后来皇帝几次追问此事,慈禧才不得答应放她们出宫。一天,粱会亭遵照太后口谕,又做了一个“红娘自配“送上。慈禧随即唤来身边四名超龄宫女说:红娘自配,其意何如?”宫女故意装作不懂,同时跪答:“奴婢无才,不解其意。”慈禧太后又说:“尔等可以随时出宫,各自选配如意郎君去吧!”四名宫女听了大喜,再次拜倒在地,口呼:“谢老佛爷恩典,老佛爷恩德齐天。”从此,“红娘自配”这一名菜便流传民间。
如此有故事的一道菜,上来之后才知道,原来就是油炸大虾卷肉,摆在盘内周围,中间是滑熘的番茄里脊片。几百块钱一盘菜,母亲连连说:“不值啊,不值”。
随后几天,我陪母亲逛了故宫、王府井、大栅栏、雍和宫、天坛公园、国子监、北海公园、北京动物园、恭王府、什刹海、朝阳公园,一路上,我一直牵着母亲的手,领着母亲,就像当年母亲牵着我的手,领着我一样.....
母亲自从北京回家后,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和弟弟妹妹以及街坊邻居闲聊的时候经常说:“我这一辈子没白活,去过北京,看了天安门、游了大观园、逛了王府井和前门大街,饱览了首都的美丽风光,吃了全聚德的烤鸭。母亲认为“逛北京”是她一生最高兴、最自豪、最荣耀的事。
看到母亲开心的样子,我计划着,如果老人家身体允许,一定再次领她重逛北京城!
可是,今年的春天,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作者简介:
方秀华,女,笔名方圆,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现为《中外华语作家》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