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作为东科药业的钦差大臣,经常去各地出巡。工作之余,我不像别人,喝酒呀唱歌呀艳遇呀,都与咱无缘,兴致来了,喜欢到处走走,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前世今生,喜欢去书店溜达,一个人在饭店天马行空和妙笔生花。
那时候,最火的书籍恐怕是《明朝那些事儿》,在石家庄的一个新华书店,吴经理看我入魔的样子,就慷慨解囊。我心里不安 ,那是我在东科第一次受贿,自毁形象,吴经理却很坦然,我可能是他遇到最好服侍的上司,书呆子一个。
喜欢那《明朝那些事儿》。对于我了解研究明朝几百年风云历史,对提高我的语言叙述表达能力,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每一次阅读,都大有裨益。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朱棣那三张脸。
朱棣从侄子建文帝的手里夺得江山,由燕王摇身一变,成为永乐大帝。历史上的朱棣有雄才大略:开疆扩土,派郑和七下西洋,编写《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举手投足之间便是可以青史留名的大手笔。
朱棣长得什么样?我们只能根据画像猜测。但是透过史书上留下的记述,我们还是依稀可以看到朱棣长着三张面孔,而且差别大得让人咋舌。
靖难之役,朱棣身先士卒,爱兵如子。
一次,身为燕王的朱棣见到一个病卒在路边呻吟,当即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他。随从试图阻止,燕王正色道:
“人命与马,孰轻孰重?吾岂贵马而贱人哉?且彼从吾尽力而病,吾乃不恤之,岂为人父母之道”?
听着都让人流泪,难怪朱棣的兵卒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所向披靡。
刚刚坐上皇帝宝座,朱棣的脸变了。
当年削藩的“始作俑者”黄子澄被押到朱棣面前,连同一家老少六十五口,妻妾外戚三百八十口,哀嚎震天,令人胆寒。黄子澄一脸正气,视死如归,不为所动。朱棣命人砍掉黄子澄的双手与双脚,他依然不服。最后朱棣将黄子澄砍成肉泥,一家六十五口全部斩首,亲戚三百八十口全部发配边疆。他侄子建文帝的礼部尚书陈迪在朝堂上与朱棣论君臣大义,骂不绝口。朱棣把他的儿子抓来,割下鼻子耳朵让陈迪吃,并问什么味道。陈迪回答:
“忠臣孝子之肉,香美无比”。
陈迪及六个儿子一同被凌迟处死。
方孝孺宁死不肯为其起草诏书,朱棣一狠心,杀掉方孝孺不算,灭九族也不解恨,门生故旧也要一起杀光,开了株连十族的历史先例。
到了永乐五年,也就是1407年,天下初定。
朱棣到南京灵谷寺进香,经过一片槐树林,一条虫子落到朱棣的衣服上。朱棣轻轻抖落,侍卫随即上前要踩死它。朱棣瞪眼制止,命令随从将这条虫子放回树上,随后动情地说:
“此物虽微,皆有生理,勿轻之”。
和尚们闻听,躬身大声念诵阿弥陀佛,称朱棣是“大慈大悲,菩萨转世”。
三张面孔,一张是爱兵如子,一张是杀人如麻,一张是菩萨转世。
到底哪张才是朱棣真正的面孔?哪张都是!第一张是争夺江山的战场,第二张是天朗气清、天下初定,第三张是已经坐稳了江山的时候。
情形不同,面孔不同。变幻如此之快,让人目瞪口呆。
一瞬之间,我已经是一个快六十岁的老头了,至今,我颠沛流离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歌舞升平已整整三十年。
转战官场、商场、情场,感受亲戚、同学、朋友,每一个人何尝不是三张脸,社会残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让我自新,让我夜不能寐,让我拿起笔来,画出一张张世风图众生相,并不无期待她《李含辛小品文》嗷嗷来到这个世界。
修改于2022.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