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天河 --淮河入海道(连载1)
于正海
近年来,极端天气时常会冷不丁地组团造访。农田被淹,道路被淹,城市被淹时常耳闻目睹。某个江河断流,某个水库干涸,某个湖泊干涸早已不是新闻。
从大禹治水说起,治理水患主要理念是以疏导为主,借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话:给出路。给什么样的路,到哪里集结,最终去哪里,要根据地理环境和实际需要来决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个“掩”就是堤坝,也就是给水划条红线。
淮河入海道就是一条以“疏导”和“土掩”的方法来根除水患的杰作。是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历史性水利工程。
淮河入海道,西起洪泽湖东北角上的二河闸,东止滨海境内的扁担港流入黄海。横跨里下河地区的几个县。全长约一百多公里。
当地老百姓给淮河入海道起了个乳名:六里六。在滨海境内河道的总宽度为6.6华里。
入海道两侧高大雄伟的堤坝是用泥土筑成。泥土是在开挖河道时,用推土机等机械设备运送来的。远望堤坝像条吉祥的苍龙,蛰伏在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显得安祥和谐。站到堤坝顶上,更觉得其身势如虹,雄伟壮观。严令从洪泽湖奔腾而来的洪水,按照人们的意志顺利流入黄海。此堤坝乃是滨海大地在发大水的时候确保安全的保护神。
堤坝的根基很宽阔,也很牢固,稳稳地站立在大地上。堤坝主体成八字形向上递减,到顶端也还是很宽敞的,可供两辆汽车同时并排行驶。堤坝垒的挺高大,至少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坚挺笔直一条线,直插遥远的天地间。在顶部混凝土浇筑的路面上驾驶车辆时,不需要用方向盘调整方向,长驱直入飞驰而去。
堤坝两侧种的植物都是保坡护堤的草木,低矮的树木,牵挂的藤柳,爬根草和大叶红茅草等。草木之间盘根错节,紧密地严严实实地结合在一起,发达的根系深深地扎入土中。像个英勇无畏的战士,顽强地守护着堤坝,不让泥土有一点点的流失。
堤坝根基从水平面开始向上,是行洪排涝时,洪水湧浪猛力冲击的关键部位。全部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而成。巨大混凝土方块板很厚也很坚固,沿着堤坝表体垒砌起来,形成光滑无比结实牢固的挡水墙。这座挡水墙,一直不断地连续延伸到黄海边上的淮河入海口。高强度的防水护堤坝,就是个牢不可破的水利工程,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堤坝的北岸,距离根基向外较远的地方,开挖条护堆河。俗称为:复堆河。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堤,防患于未然,防止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去堤坝下面种植点什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隔河千里远,即使是想去种点庄稼,也是因复堆河阻拦和绕路程太远而放弃。复堆河上每间隔几公里,架设一座桥梁。越过复堆河,就是淮河入海道的辖区,动用这里一棵草一包土壤,都属于侵犯国家财产,是违法行为。
堤坝南岸侧一直到主水道之间,特意留着一片平整空旷地面,作为洪水走廊。走廊地面里,没有行洪任务的时候,可以种植些杆子低矮的庄稼,比如黄豆水稻小麦等。
洪水走廊和主水道之间,又开挖条不宽也不很深的小沟渠。乍看上去第一感觉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仔细想想后,才发现其实不然。行洪主水道岸边的坡度太陡,水太深,水面也极端宽阔。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万一人们在取水时候不慎滑落下水,可不是闹着玩的,会出人命的。中间有了一条便于取水的沟渠,也就没有必要去主河道边冒险。完全是为人们安全着想。以人为本,生命重于泰山,一直都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一条不起眼的小沟渠,确实是体现出是个非常人性化的工程。
入海道的水面十分宽阔,遥望对岸时,真的是可望不可及。偶尔望见对岸的人在运动时,所显示出来人的身体,也仅仅是仿佛像喜鹊鸟一搬的大小。向东或向西沿着水面往前眺望,一望无垠,毫无遮挡,直达遥远的天平线。蓝天白云倒影在水中,水天一色。一时半会竟然搞不清楚自己是站在云端中飘飘欲仙。还是站在地面上任意遐想,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开凿了一条郑国渠,秦国也是因有此渠道排水灌溉,从此沃土千里,民富国强,雄霸天下。
水道中间又留出一段平地作为副堤坝。入海主水道又因有此副堤任性拆开,又演变成了两条河流。像两条结伴同行的水龙,在堤坝内尽情游荡。民间有个美好的说法是:好事成双。副堤南侧的主河道,平时还要承担着排除污水的责任。正常的情况下,两条河水的颜色略微有点差异,排污的那条河水没有这边的水清澈见底。但是到了行洪水的时候,这堤坝之内的一切现状,就不分你我他。统统都被淹没在滔滔不绝的洪水底下。
入海道和通榆大运河是两条不同性质的河流。两条河流相交处,建筑一座淮河入海道水利枢纽。像个硕大而美丽的蝴蝶结,同时系着两条不同方向的河流上面。高大雄伟,美妙绝伦,令人瞩目。入海道里面的水,都要经过深埋在大运河河床底下的许多个巨无霸过水涵洞,穿越过大运河,絲毫不影响大运河通航。(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于正海,1969年2月入伍,嵊泗守备区11团85炮连,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团司令部炮兵参谋。1986年1月转业滨供电局,政工股长,公司经理,修造厂厂长,书记。2011年5月份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