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想欣赏石岩磊老师的朗诵作品,请点击如下链接:
https://xiangbo.me/216847/classic.aspx
文游天下(568)
雷台汉墓
文/石岩磊
图/来自网络
人们习惯地称我国的旅游标志为“马踏飞燕”,其实这并非它的“大名”。

1969年10月,甘肃省武威县新鲜公社的村民响应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开始四处挖掘防空洞,他们首先将目光锁定在村头的“雷祖观”。它是用来祭祀雷神的道观,其下面高10米的土台因此得名“雷台”。社员们很快便在雷台下挖出一座古墓,发现了大量铜马、铜车,他们兴奋地将这些战利品堆到村子里的库房中,准备当废品卖掉,并相约保守秘密。

可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县文物工作人员赶紧前去劝阻,这才保住了这批珍贵的文物。经过追缴和继续发掘,共获得231件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器物。其中有一套完整的铜车马仪仗队,考古专家通过它们身上的铭文确定,这是一座东汉末期的将军墓,而里面的一尊铜奔马像格外引人注目。

它是一匹三足腾空的骏马,其高34.5厘米、长40.5厘米,马首高昂,双耳耸立,身躯浑圆,马尾翘天,风驰电掣般奔驰。其右后脚下是只回首飞燕,它满脸的惊愕表情,似是在问飞马:“你怎么追上我的?”铜奔马的造型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其很快便被甘肃博物馆相中。1971年郭沫若见到奔马铜像时赞不绝口,称其为“马踏飞燕”,由此广为人知。

但到了1983年,专家普遍认为,这匹马并非普通的马匹,而是传说中的“神马”,亦称“天马”,它脚下的飞鸟也不是燕子,应为神话中的“龙雀”,所以最后这个青铜器被定名为“马超龙雀”。可“马踏飞燕”之名早已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提及它的学名,但这没有影响人们前往其出土地一探究竟的热情。

雷台汉墓位于现在的武威市凉州区境内,处在“雷祖观”下方。分为墓道、墓门、前室、两侧耳室、中室、右耳室以及后室,目前里面基本上是空空如也,实物都已被转移至博物馆,但仍有两处看点。一是内部从上到下的汉砖,它们中间没有任何粘合剂,完全是严丝合缝地堆砌而成,且经过测定其强度超过现在红砖的30%,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造出如此坚硬的古砖着实叫人匪夷所思。

二是墓中的汉井,其足有十多米深,据说30年前里面还有井水,现在下面堆满游人扔下的钱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传井下的钱会被放大,有“见钱眼开”的吉祥寓意,古井也因此神乎其神起来。2006年1月,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认定钱能变大的原因是源于空气透镜作用和视觉误差。

真相虽大白于天下,可游人仍不断地往井里投钱,大概是要将发财梦寄希望于千年汉墓之中吧。梦可梦非常梦,我们不正是活在梦想的虚幻之中吗?人们并非不相信科学,可现实过于冰冷,有时缥缈的希冀可以抚慰碰壁的心灵,一丝期盼便能化作继续坚守下去的最后倚靠,往往是心如行空天马,身似被踏飞燕,在凡尘俗世中倔强地摸爬滚打,把扑朔迷离的远方书写成优美的诗行。
2022.11.22

读石岩磊君《文游天下(568)雷台汉墓》
文/常原平
“马踏飞燕”旅游标,
并非“其名”起因找。
村民挖洞现古墓,
文物欲当废品扫。
追缴发掘二百件,
金银铜铁玉骨陶。
完整铜马仪仗武,
铭文确定将军墓。
铜奔马像引注目,
三足腾空尾翘天。
生动传神郭老夸,
称其为“马踏飞燕”。
此马专家称“天马”,
脚下飞鸟誉“龙雀”。
“马超龙雀”终定名,
“马踏飞燕”入人心。
难阻游人探究竟,
雷台汉墓凉州境。
从上到下看汉砖,
严丝合缝堆砌成。
墓中汉井十余米,
三十年前曾有水。
现下堆滿游人币,
“见钱眼开”吉祥寓。
钱能变大源透镜,
游人币寄发财梦。
梦可梦之非常梦,
谁人不活虚幻中?
非违科学现实冷,
缥缈希冀抚心灵。
一丝期盼作依靠,
心如天马踏行空。
身似被踏飞燕隐,
摸爬滚打凡尘中。
扑朔迷离远方期,
优美诗行书搏拼。
[强][强]

作者简介: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