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陶帅苗王城-猪拱菁》 (仁智)
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毕节猪拱菁苗族起义遗址位于毕节,类别为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物。
猪拱箐位于毕节市西北部青场境内,主峰海拔二千二百余米,三面绝壁,唯有一路通往大山北门,地形雄奇险峻、巍然磅礴,易守难攻,是清朝末年苗族云、贵、川三省农民起义军总部遗址。
1982年4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咸丰十年八月,苗民陶三春、陶新春兄弟率众于赫章县韭菜坪起义,九月挥师转移到毕节市猪拱箐建立义军根据地。
咸丰十一年二月,太平军石达开部开往毕节,与苗族义军会合,推动了猪拱箐苗族农民起义。
之后,十多万义军在清军的倾力剿灭之中,坚持抵抗时间长达七年之久,创下了我国农民起义史上的奇迹。
当时,猪拱箐的半山以上为内营,居住苗族精兵与亲属;
山以下为大营,混居白彝、土僚、龙仲、蔡家等各族义军。
中间以大路为隔,苗为首,各族人的大小村寨星罗棋布,景象繁荣,俨然一个山城都市,故而时称“苗王城”。
同治五年三月,云贵总督劳崇光上奏朝廷:
“贵州毕节猪拱箐地方,苗、号各匪据为老巢,上年窜陷云南镇雄州,并分扰彝良、昭通一带,蔓延甚广,若不亟筹剿办,势将不习复制”。朝廷4月下令,调集云、贵、川、桂、湘五省兵力“会剿”猪拱箐。
然而,持续剿苗一年余,清军仍不能取胜。
最后,损失惨重的清军改变了强攻战术,利用“剿抚兼施”、“派遣-”等手段,成功收买义军内部将领王长毛,于深夜寻机砍掉陶三春帅旗,鸣枪为号,里应外合,突然发起猛烈进攻,义军尸横遍野、惨遭失败。
最终使号称“陶帅苗王城”的猪拱箐根椐地,于同治六年六月十九日全部陷落。
向往黔西北苗族起义军根据地猪拱箐,源于对英雄的祖先们的无比崇敬之情……
老一代对祖先们传奇故事的盎然兴致,使人们从少年时代就能够耳闻能详……
在这里,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就是猪拱箐的最高峰,当年黔西北苗族起义军的元帅府就建在上面。
紧挨猪拱箐右面的那一片平缓地带,称为米粮沟,是义军发展农业和运送粮草的地方……
人们看见猪拱箐主峰云遮雾绕,直插云霄……
四周三面绝壁,唯有一路通往大山北门,山势雄奇险峻,真的是易守难攻,一眼就知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载,清朝咸同年间,陶新春率领一万多人在韭菜坪宣布起义,先后夺取了七星关城、周驿站城,一时间应者云集,队伍很快壮大到30多万,从韭菜坪山脚经平山铺至撒拉溪一线,皆由苗族义军占领。
随后,陶新春率领义军主力到达猪拱箐,建立了抗战根据地,凭借险要的地势与清廷分庭抗礼……
在鼎盛之时,猪拱箐驻扎10万人马,山腰被一条大路隔开。
半山以上为内营,居住着苗族精兵与亲属;
半山以下为大营,混居白彝、土僚、龙仲、蔡家等各族义军。各族人的大小村寨星罗棋布,景象繁荣,俨然一个山城都市,故而时称“苗王城”……
猪拱箐由八座大山组成,又名八宝山,远近闻名。
苗族义军在此安营扎寨,更使得猪拱箐名声远播。
为了更好的抗击清军,义军实施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比如设立将帅职务、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根据地防守、打通内外贸易渠道等,为建立长达八年之久的农民政权奠定了基础。
得益于义军的举措,猪拱箐固若金汤,被誉为铁桶江山。
与太平天国接触后,义军首领陶新春毅然扛起太平天国的大旗,被封为太平天国统兵大元帅。
义军不断发展壮大,引起了清廷巨大震动。
1866年4月,清朝统治者调集滇川黔等五省的兵力向猪拱箐大举进犯,被义军多次打退,历经一年之久。
鉴于义军战斗力强悍,岑毓英遂采取破坏风水和收买内奸等卑鄙伎俩,趁起义军卯时换班吃饭,借夜色率领清军进行偷袭,猪拱箐根据地因此陷落。
陶新春等义军首领被大军围困,在激战中力竭被俘,最后惨遭清军杀害。
成千上万的义军及其家属在战斗中牺牲,在猪拱箐半山下,至今尚有落难沟的地名沿用。
1982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义军的巨大历史影响,将猪拱箐苗族起义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前人难能可贵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他们所追求的民族发展进步,尽管因为时代的局限而宣告失败,但其历史功绩至今被后人深深铭记。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重温祖先们的不凡足迹,更能体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若能借助全域旅游的东风,及时打造黔西北苗族起义历史博物馆,把猪拱箐历史遗址遗物的保护和开发提上议事议程,不仅是对英雄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正视,对于今天的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及思想教育也大有裨益……人们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