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读书摘要及心得
吴文亮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诸子百家观点各异,各人内心的执着又产生了无穷的是非。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平和的看待一切纷争,以避免内心产生焦虑,这是当代大部分中国人遇到的问题。幸而我们有庄子,有庄子所写的《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集中体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面对世间万事万物,庄子认为所有的纷争都来源于个人内心的成见。有了成见,便有了是非;有了是非,便有了纷争,从而让人争斗不已,相互攻击,时常处于焦虑之中。而在庄子眼中,各种成见都是自我内在成心的体现。脱离了成见,万物都是相通的,都是道的体现。只有以“道”来齐人心,灭成见,站在“道”的角度去平和地观察、应对周围无穷无尽的事物,才不会让心随波逐流,从而在复杂的社会中得以自由遨游。
《齐物论》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其中文辞隐晦难懂,概念抽象玄奥,阻碍了人们的阅读,让人有一种入宝库而空手归的感觉。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受疫情所困,不能走出室外。但福祸相依,反而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再次品味《庄子》。这次读《庄子》主要是将《傅佩荣译解庄子》和《庄子的世界)(王景琳、徐匋著)两部书结合起来看。傅佩荣先生是台湾著名学者,他的翻译平实准确,破解了文字方面的难题。而他的注解则每每能发人深省,让人耳目一新。王景琳、徐匋两位先生所著的《庄子的世界》通过梳理历代各家对庄子的注解,对《庄子》中涉及的词语、意象和概念进行了精妙细微的阐述和辩析,能让人更加准确的理解庄子,真正进入庄子的世界。
独乐不如众乐。基于此,我整理了两书对《齐物论》的注解,并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除方便自己能更好的梳理文章脉络,真正了解庄子,去除自我心中的困惑外,也想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庄子,品味庄子。但正如庄子所说“大道不言”,用言语来解读道,总会带有自己的成心,总会有所曲解和遗漏。不过,如果自己所写,能引起大家对庄子的关注和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也是一件有益的事吗?

“吾丧我”
“南郭子綦隐(隐藏)机(几案)而坐,仰天而嘘(吐气为嘘,即长长的吐了口气),荅焉(形体死寂的样子)似丧其耦(通偶,匹对,此处指精神与肉体为偶)。”南郭子綦坐在小几案上,身体和宽大的衣服遮蔽住几案,仰头向天长长的嘘了一口气,好似忘记了自我的心神。在这里的“耦”应是指与形体相匹配的心神。人没有了心神,便会丧失意识,形同“解体”。南郭子綦此时,摆脱了“形体”与“心智”的羁伴,进入到一种“身心俱遣,物我兼忘”的境地。从外在看,便是颜成子游立说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样子。
正因为颜成子游看到南郭子綦“今之隐机者,非昔日隐机者”所以才问到“何居(缘故)乎?”在这里的居当缘故讲,这是什么缘故?颜成子游问的不是如何才能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而重在询问能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缘故。所以,南郭子綦才在赞赏颜成子游的同时,没有回答如何才能做到“似丧其耦”,而是回答导致“似丧其耦”的原因是“吾丧我”。
“吾丧我”是读懂《齐物论》的关键,那么什么是“吾丧我”,如何去理解“吾丧我”呢?
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如果沉迷于外在的表现,一一加以分辨、论证,只会纠缠其中,令人无法自拔而身心俱疲。只有站在更高的维度,消除庸俗的成见,才会脱离与事物的纠缠。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如何脱离万物的纠缠?首先便要放弃自己的一切主观看法,即“吾丧我”。“吾”指一般化的,客观的我,是真实存在的自己,是那个身体的我。“我”,指具体的,情态化的我。能衡量万事万物是非之心的主观意识,执着于一己之成见的世俗之我。“吾丧我”就是讲,只有放弃一己之私见,才能让自己超脱世俗的限制,才能进入“身心俱遣,物我兼忘”的境地。
而前文中的“似丧其耦”与“吾丧我”是否相同呢?这两者还是不一样的。“似丧其耦”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的外在表象,好似如此。“吾丧我”才是这一外在表象之下的实质内容和真实原因。只有通过“吾丧我”才能聆听那天籁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