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女英雄——李林烈士|| 作者:刘若贤

集美中学《李林园,纪念碑》
李林,是全国唯一华侨抗日女英雄。
抗日战争期间,她是直接带兵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女英雄二人中之一(另一人是赵一曼),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的优秀指挥员,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治指导员。
李林牺牲时,不到25岁。

一张“补运贴”,知身世
1915年冬,有位出生刚40天的女婴,遗弃在龙溪(今漳州市芗城区)塔口庵前,被居住龙溪县城龙眼营的侨眷陈茶收养,取名李翠英。

李翠英居住在石码的堂嫂吴燕提供的一张她为全家“补运”(祷告上苍保佑全家平安)的红纸推断,李翠英1915年11月15日,生于漳州地区。

客居,印尼泗水
1919年春,不满4岁的李翠英,随养母陈茶赴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泗水(SURABAJA),与养父李瑞奇会合。
1924年春,李翠英9岁时,取学名李秀若,入读养父李瑞奇创办的泗水中华学校,1929年春在该校小学毕业。

定居石码,“甘棠街”
1929年冬,14岁的李秀若和年幼的弟弟李永成随养母陈茶回国,定居石码。

先是与她的堂兄李太乙、堂嫂吴燕生活在一起,住石码龙门街,半年后,迁居石码“十六间”,再半年后,陈茶用从南洋带回的钱在石码“甘棠街”购买一座楼房(今石码解放南路20号,房主已易人)。

因此,李秀若的籍贯是龙溪石码,这是确定无疑的。

根据吴燕的回忆,李秀若在石码的大埕念过私塾;

地点就在市政府(原龙海三中)前面的一条小巷内,教她的是原石码“锦江书院”的老秀才。

《2016年石码,集古街》
求学,嘉庚集美
从1930年秋至1933年12月,李秀若先后入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幼稚师范、集美女子初级中学。她在集美学校度过三年多的“黄金时光”,在初中毕业证上填写的籍贯是:福建龙溪。

1933年冬初中毕业前夕,她和七位同学摄下一张题着“读同窗、梦连床、莫忘当日书声灯光”的合影,这爱国一家的学村和她所说的“黄金时代”,为她以后成长为能文能武、骁勇善战的抗日女英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34年春至1936年12月,李秀若先后入读浙江省杭州女子高级中学、上海爱国女中高中部、北平私立民国学院政治系。她在上海爱国女中的学籍表上,填写的籍贯是“龙溪”,住址:厦门石码甘棠街。

她在作文《读<木兰辞>有感》:“甘愿征战血染衣,不杀倭寇誓不休”。

1936年1月,她接到“母病危速回”的加急电报,迅速赶回石码奔丧。从此,她再也没有机会回过石码。

抗日,晋绥战士李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李林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与晋绥边区军民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她担任抗日游击队队长,八路军骑兵营教导员,她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令日寇闻风丧胆,并悬赏5000大洋取其头颅。

在一次边区军民大会上,贺龙称李林是“我们的民族女英雄”。

就义,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1940年4月26日,日军纠集1万2千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第九次大围剿,李林领导军民沉着应对,掩护机关和群众安全撤退,在与日寇奋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牺牲时腹中还有三个月身孕。

李林英雄行为,撼天地,泣鬼神,日酋没取其头颅,还集体肃立向她敬礼,还将军大衣盖其尸体上,生起几分敬畏之心。

缅怀,英雄李林
李林牺牲后,党中央在延安召开隆重追悼大会,称她是“中华民族英雄最光辉典型”,“归国华侨的楷模,青年知识分子的典范,中国妇女的旗帜”。
周恩来总理称李林是“中国的贞德”。

图片集美中学《李林园,纪念碑》
2009年,李林入选“100位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2015年又2次入选“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图片《集美中学,李林》

岁月如流水,历史在前进
1986年,居住石码的李永成,看了厦门电视台播放的6集电视片《烽火侨女》时,强烈感觉到片中的李林形象,很像自己从1936年就已失联而苦苦思念半个世纪的姐姐(李秀若)。
他询问了堂嫂吴燕,给30年代初李秀若的几位集美同学写信,她们一致认为:“李林就是李秀若!”

恰巧,年事已高的李林丈夫屈健(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水电部农水局局长等职)也正在委托有关方面寻找李林的亲属。
龙海党史研究室闻讯后,也在第一时间派人到李永成家中进行访问,并进行反复论证,证明李林就是李永成的姐姐。

李林的弟媳:“苏梅英"
抗日女英雄李林的弟媳“苏梅英”(已过世),石码镇新华社区的低保户,其简陋破旧的住房已成危房。

《行后路3号,现苏梅英的住处》

左起:李舟玲、林靖华、苏梅英
追寻,英雄李林的故事
我们
一同,追寻
龙海“抗日女英雄李林”的故事

《2015年,石码街心公园》

《2016年11月1日,李林研究会成立》



根据:刘若贤、林靖华文章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