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好中国传统节日
郑坤全/文
“过节啦,过节,大人忙来,孩童欢跃。”说起要过节日,哪家的孩子无不似冬眠初醒的熊娃,眉宇间充满喜气,整天手脚轻快,乐乐呵呵。却不知大人们伤筋动脑,为此而忙碌着。
在中国,一不留意会有人告诉你,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啦!然而少有人会告诉你这些节日的含义。如果你有意深究细品,每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都是意味深厚的。它是中华民族基因载体,它延续着民族的血脉,传承着渊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若说中国最大的节日,当是春节。
春节是个古老的而又是最年轻的传统节日。它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原来并不叫“春节”,而是叫做“立春”。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将“立春”改为“春节”。
春节的前一天叫除夕。传说中“夕”是一种的怪兽,常在岁终年末时出来害人。“夕”惧怕红色和辟辟啪啪的声响,因此人们就在除夕前将屋里屋外打扫干净、贴上红门联、燃放鞭炮,将“夕”这种怪兽吓跑。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所以过除夕也叫做过年。中国的社会习惯是,过年之前要把一年中的欠账清了,因此拮据的人家总把过年叫“过年关”。
过了除夕,天一亮便是春节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经过年关的磨难,人们便懂得:要计划好新一年的生计,以免到了年底要“过年关”。
“年”即是一个时间单位,又是中国传统中最大的节日。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从新年的第一天到年终的最后一天需要计划好了。久而久之,最会精打细算过日子,便成为我们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民族基因。
春节有十五天,是中国人大团圆的日子。春节的最后一天,是元宵。过了元节宵,春节也就结束了。
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挂元宵灯、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好不热闹。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玩得特别晚,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庆祝新春的大团圆。到了第二天,大家该出门打工的打工,会做生意的做生意,孩子们也要背上书包上学去了。总之一句话,元宵一过,一家人聚少离多,各自为了生活努力去打拼。
元宵也称上元节。上元节与中元节下元节并称三元节。传说上元节是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中元节是七月十五,地官赦罪;下元节是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天官喜乐,因此上元节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地官赦罪,罪深者关入十八层地狱,如何赦免?
这里免不了要说说中国特有的鬼文化了。中元节与鬼文化密切相关,因此中元节也称鬼节。
传说李世民某日梦游地府。他走过十八层地狱,一路上看见阴森恐怖场景连连,地狱里的鬼获罪受刑,有的上刀山,有的炮烙,有的下油锅......有一大群孤魂野鬼见人世间的皇帝到来,如见救星,都挤上前来诉苦讨要。李世民一时吓醒,问魏征。魏征进言,孤魂野鬼为人死后无家可归,没有地方可去的无主游魂,无人祭奠的灵魂。皇上可下旨,令百姓在中元节祭奠他们即可。
中元节是赦罪及普度众生的鬼节。这是中国古老的鬼文化,中国人事死如事生。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到另一个空间去生活。所以说,中国人不只存活一世,而是活在三世因果当中的。你若今生过得幸福,那是你前世修来的善果。你若今生做恶,死后必到阴曹地府受刑。三世因果报应,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能相抵。这一传统观念不仅表现在世俗之中,而且表现在当今国家的政治,法律上也是如此。中国的鬼文化教会人们直面生死,要慎独,崇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人深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赦罪、普渡也只是引导罪身从善,早日脱离苦海。这极大区别于国外的信仰。我们见过许多国家的人,烧杀抢掠,恶贯满盈,其临死之前只须对天主,基督忏悔,他便可赦免一生的罪恶。干尽坏事,不受惩罚,那有这般的好事?狼凶吃肉,羊善吃草,决定因素当然是不同的文化基因。
下元节是水官解厄,解厄即是解救危难也。既然神明为民,民便要感恩于神。十月十五正值金秋,老百姓就要置办丰盛的食物“谢平安”。
清明、冬至原本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它们指导农事生产,不知何时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两个意味深远的节日。
清明节与寒食节同日,寒食节源于介子推割肉忠君的民间故事。重耳感恩定下寒食节,老百姓以此为例在清明节祭扫先人,感恩追远。于是清明期间处处可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景。
朋友,若是为清明节再起一个名字,我想“感恩节”这个名字是再恰当不过了。中国人的籍贯上可溯源至尧、舜、禹,中国人的籍贯制度是世界历史的根基,不容世疑。中国大典祭祀黄帝陵就是在清明这天举行。中华民族人人有根,四大文明古国唯我独存,在这里可以溯源。
而到了冬至这一天,家家会有小团圆。民间有句俗语,吃了冬至圆人就增一岁。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时节到了冬至,北方已是大雪纷飞,大地上银装素裹,老百姓于是祭祀进补,渐入冬藏状态,等待新春的到来。
最具健康思想的中国传统节日,当是端午节。端午节来原自于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的历史故事。端午节期间人们包粽子、划龙舟、举办诗会、朗读爱国诗词,处处无不让人热血沸腾。
最让人倍感温情的中国传统节日,当然是七夕节和中秋节了。七夕到来,大江南北无处不在传诵着牛郎织女动人的爱情故事。中秋节夜里,圆月高悬,月饼飘香,人们的耳畔不仅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而且大埕巷口还会传来“月光光,秀才郎……”千古不绝的童谣。
七夕、中秋,你不知寄托了多少中华民族古老与现代美好的愿望啊!
还有重阳节、腊八节,农历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君等等,及各地各民族自己祖先定下具有独具意义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节日多而具体,且意义不凡。
而今,随着世界的发展,中国人已遍布全球各地。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日益也受到喜爱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人民所欢迎。中华文化正如春节一样,春节一到,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便有舞龙舞狮,大地春花似锦,天空烟花灿烂!
作者简介:
郑坤全,福建省漳州高新区作家协会执行主席,主要作品,《少年李林》,《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参与编写《芗城革命老区发展史》,发表诗文二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