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城吴钩
一 ·古代诗歌与音乐美
二 ·新体诗歌与音乐美
三· 今人创作诗歌,
如何讲求音乐美
古往今来,在诗国的天空中,有许多优秀的诗篇。象永恒的星座,千年万载辉耀着它们的光芒。在诗国的大海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犹如那万古不息、动人心魄、涌动着的波涛。如《诗经》的《关雎》、《蒹葭》;《楚辞》的《离骚》、《涉江》;汉代诗歌《大风歌》、《悲秋歌》、《秋风辞》;汉乐府《江南》、 《陌上桑》;魏晋南北朝的《观沧海》、《子夜四歌》、《西洲曲》、《敕勒歌》、《木兰辞》;乃至唐诗宋词元曲中为人们熟知、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等等等等,这些浩如瀚海的诗篇之所以千古流传,璀灿着如星如日的光芒,皆是因为诗的美。
诗,是美文学,是文学中的精华,是生活之水在诗人笔管里喷涌而出的五彩泉流。应该说,诗的美表现的形式是多样的,诗应讲究思想美,感情美,应讲究想象美,含蓄美,同时还应讲究阳刚美,阴柔美,等等等等,而诗歌的音乐美,则是诗歌美百花园中一朵傲然挺立于枝头、灿然开放的花朵。
一 古代诗歌与音乐美
诗与歌是一对孪生的姐妹,诗歌是音乐最亲最近的比邻。大而言之,无论古今,无论中外,诗歌都是讲求音乐之美的。
我国是个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历代诗词曲皆和音乐结缘,密不可分。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民间音乐,是地方民歌——宋代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十五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诗经》中的《雅》,则是宫廷音乐,是宫廷宴享时的乐歌;而《《诗经》中的《颂》,则是庙堂音乐,是宗庙祭祀乐歌。其后的《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楚国诗人所创作的一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诗歌。虽由文人创作,但既谓“作楚声”,它也是可以合乐歌唱的——《九歌》就是由民间祭神的乐歌加工改写而成的,《离骚》在当时也是可供歌唱的乐歌。到了汉代,刘邦衣锦还乡时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史籍记载“令沛中儿童百二十人,皆而歌之”,这无疑是一种巨型的大合唱。而项羽在危难之际,生离死别之时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则是一曲慷慨的悲歌;虞姬的和诗:“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则同样是一曲与《垓下歌》相配合而歌的催人泪下的悲歌。其后的汉乐府诗,则是当时掌管音乐的乐府机关,派人专程到民间采集民歌而成的乐诗,既是采自民间的民歌,因而《乐府》民歌自然都是可以歌唱的。再其后的唐诗、宋词、元曲,也皆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唐诗及其后的律诗绝句,历代优秀的作品常歌唱于音乐之中。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到酒肆饮酒,恰遇伶人唱曲宴乐。三人皆是当时名重一时的诗人,均很自负,当即约定以歌女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的高下。歌女每唱座中诗人诗作一首,就在墙上画下一痕。结果三人的诗篇都分别被歌女们唱到了,而歌女中最美的一位所唱的《凉州词》,乃王之涣诗作,这使王之涣更为得意,当即畅浮一大白。上述逸事,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 的故事。而传唱至今长盛不衰的古曲《阳关三叠》,即是依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用古琴演奏的琴歌。除此而外,唐代琴歌尚有如《春江花月夜》等。诗的入乐歌唱,至此已无须再多加赘述了。
词和曲都是配合音乐的长短句。词曲的诞生,都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词的全名是“曲子词”,“ 曲子” 是她的燕乐(宴乐)曲调,“词” 则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有词牌,曲有曲牌,所谓“牌”即“调”,“词牌”即“词调”,“曲牌”即“曲调”,故词曲都是可以合乐歌唱且舞而蹈之的。由上述可知,诗歌、音乐、舞蹈自古三位一体,可惜“调”大都己失传,故有后人常为古诗词谱曲、合乐、歌唱的,如今人传唱的岳飞词《满江红》,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人在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为毛泽东诗词谱曲演唱并配之以舞蹈等等。
古代诗词曲讲究音乐美,这就必然要讲求诗作的韵律与节奏,诗的音调须讲究韵脚、平仄、叠韵等。诗的句末或联末均需用韵,诗家谓之“押韵”。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记忆,又使作品具有了节奏声调之美,从而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音乐美。除了讲究韵律节奏,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还通过大量运用重言复唱,重章叠唱及叠字叠句来体现诗歌的音韵美、音乐美。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传统。诗歌诗歌,歌中有诗,诗皆可歌;诗歌诗歌,可视可听,可诵可歌。诗和歌,如姐妹,如手足。诗歌和音乐,密不可分。诗词曲不但有视觉美,因其音乐性,也具有听觉美。诗歌之音乐美,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十分可贵的一大民族传统特色。
古典诗词如此,那么今天的新诗呢?
二 新体诗歌与音乐美
在中国新诗史上,对音乐美提倡最力的是闻一多。早在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就提倡诗的 “音乐之美”,对诗歌的音乐美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我想,今日的新诗,即或不能唱,起码也应讲究音韵之美,让人可吟可咏,可读可诵吧!毕竟,不是随便将句子拆开排列就可以成为诗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就特别注重音乐美。他说:“诗和音乐结婚,歌乃生。”他的《乡愁》,今天已成了台湾广为传唱的校园歌曲。再如有“雨巷诗人”美称的戴望舒的名作《雨巷》,它每节六行,每行的音节大体匀称,又注意了平仄的协调和反复咏唱。从而使《雨巷》具有了谐美的节奏感,体现了舒缓柔美的音乐之美,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著名诗人郭小川也曾著文着重论述了“诗是最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诗是文学样式中最有音乐性的一种形式”,可见诗歌的音乐美,在诗人的眼里是多么的重要!
——诗歌是音乐的姐妹,也是亲密的比邻!
——诗歌中优秀的作品必然是讲求音乐之美的佳作!
诗歌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歌必须讲求音乐美,行文至此已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既然讲求音乐美在诗歌创作中如此重要,怀着热切心情去朝拜诗的殿堂,渴望在青春的梦中寻觅到诗的珍宝的人们,除了激情、才华、灵感,如何才能在诗国的百花园中采掇到音乐美这朵芬芳的花朵呢?
三 今人创作诗歌,如何讲求音乐美
前文已述,古诗词要讲究严格的韵律平仄;巧用叠字、叠句;注意声律美、韵律美、音节美;使之可诵可吟,可咏可歌,关于古诗词的富于音乐美,这差不多已是人尽皆知的了,但,新诗如何做到讲求音乐美呢?
可以说新诗较之古诗词,它的句式,它的节奏,它所受的约束,实在是自由极了。但,诗是美的文学,是文学中的精华。即或是新体诗,既是诗,既是美文学,既是文学中的精华,它依然要在诗句的组织上讲求声韵,注重节奏,注意平仄的协调,注意反复咏唱等,使之具有谐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著名诗人徐志摩那首名作《再别康桥》,至今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吟唱,原因就在于诗作具有包括押韵、节奏在内的语言的音乐美。它那流荡回环的韵律美,它抑扬顿挫鲜明谐美的节奏感,构成了一阕美的交响乐,使之顺口动听,易记能唱。此外在新诗创作中,还应借鉴其他一些创作技法,如叠字叠句的运用,及巧用句法章法的回环错综之美等。古诗词如南宋著名女词人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新诗如诗人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北方的青纱帐呀,北方的青纱帐!”皆展示出了精彩的具有美学意义的节奏感、韵律美,展示出了作品的音乐之美。
现今流行在歌坛为人们喜爱并广为传唱的歌曲,应该说皆是当代曲作者根据当代作者所作诗词谱曲而成的。新体诗词可入乐歌唱,这从另一角度也论证了诗歌的音乐美。还是诗人郭小川说得好:“诗应当是叮当作响的流水”。诗人这里所说的“叮当作响”,不言而喻应该就是说的新诗的音乐美了吧!
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诗词讲求诗作的音乐美,其实,西方诗歌同样也是如此。德国著名诗人海涅,他的诗不仅为广大读者所诵读讽咏,同时还谱成乐章供人歌唱。他的作品,根据资料统计,谱成乐曲的,至少有三千阕以上。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仑甚至说,“诗是音乐,其声调需和谐,并由此和谐之声调,织成一曲交响乐。”并说,“诗,不过是音乐罢了。”由此可见,优秀的诗歌都富于音乐性,都是讲求音乐之美的。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是珍珠上绚丽的七彩光芒。
行文至此,已可收束。以上所述,只是自己在学诗、学词、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一点浅见。在本文行将画上句号之际,最后写上几句话,作为全文的结束:
青青的诗草地上
万紫千红的花朵闪闪灼灼
诗人呵
——假如你不只是个写诗的人
请摘取
那朵绽放着
音乐美的 花朵吧——【作者简介 】
刘刚(石城吴钩),教师,曾从军。先后在中学、大专院校任教。后应原解放军理工大通院之邀开设人文课,讲授文学赏析、古诗词文。爱读书,勤笔耕,常操琴。诗文散见于报刋杂志、新浪博客、头条、青岛都市头条、大地菲芳原创文学微刊、卓芒文学网、天才网友千家诗、诗文艺及梅兰文学等。2021年荣获全国当代诗词大会年度诗词金奖。2022年荣获中国散文网"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