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婶
第三章
文/周德香

最让花婶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长得一表人才,大忠一米七八的个头,白面书生五官端正,虽然脾气随他爹有些懦弱,可给人的印象是随和,到哪里也讨人喜欢。
大孝一米七五的个头,黑红脸膛,浓眉大眼,性情耿直,脾气刚烈,凡事认真理.,讲义气,整天精神头十足,一看就知是个能干的小伙子。
他们上学的时代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凡是贫下中农的子弟,从小学到高中都不考试,顺杆爬,他二人都是念到高中毕业,大忠在一队当会计,大孝在三队领着一组青年人干农活。
别看花婶家日子穷房子破,可给她儿子说媳妇的还真不少,她都不答应,说:“看俺家这个穷样,连个屋子底都没有,娶媳妇往哪放啊,好在他们都大了,先盖几间屋再说吧,买个鸟还得先插笼子呢。”
有人说花婶是故意找理由,实际是眼框子高,没看上那几家的闺女。
这天,党支部书记田洪昌的老婆银盘子,亲自找上门来了。说的是她娘家侄女刚珍,这个媒花婶可不好当面拒绝,只得婉言推辞,说:“妹子,我先谢谢你,这么好的媒能想到我们孤儿寡母的,这说明你看得起俺,您娘家那是名门,您父亲还是德高望重的老书记,您不亲自上门来提这事,吓死我也不敢高攀。可话又说回来了,这毕竟是儿女的终身大事,我得和大忠商量,咱听孩子的,行或不行我准给你回话。”
支书老婆听花婶说的满在理,就说:“我和俺哥哥嫂子都商量好了,什么穷呀富啊的,俺不嫌,我们不找高房找高郎,一个是看上大忠这孩子有出息 ,人品好,又有文化,最主要的还是看中你这个好脾气又热心肠的好婆婆呀,谁家闺女能和你一块过日子,那是她的福气。”
花婶忙接过话茬:“大妹子,快别这么说,我是在这个村长大成人的,乡亲们对俺的恩情我不能忘,我们家是根上穷,有啥呀,不就是有个穷身子吗,给大家帮点忙我愿意,咱别扯远哩,亲事嘛,咱可得听孩子的。”
送走支书老婆花婶想,俺才不攀那高枝呢,没门的找吊草帘的,在那种家庭长大的闺女俺伺候不了,反正大忠听我的,这事就推到他身上,说孩子不愿意就算了。
谁知大忠回来一听是支书老婆来提媒,说的还是她亲侄女,没等他娘把话说完,兴奋得脸都红了,像捡了个金元宝。从小在母亲面前没回过话的大忠,这次却打断了母亲的话题:“娘啊,你那么精明的一个人,这次咋犯糊涂呢,这门亲事多少人想攀都攀不上,人家亲自找上门来你咋不应呢?”

花婶愣了,这些年来大忠第一次当面反驳她的意见,看着比她高一头的儿子说:“大忠,你愿意?”
“这么好的事谁不愿意,刚珍我认识,上高中的时候她还在那里念过几天书呢,和她姑一样,大白脸。”大忠高兴的说。
“念过几天书,怎么没毕业?”花婶像看一个陌生人一样看着儿子问。
“管那些事干啥,反正这门亲事我愿意。”他又顶了母亲一句。
“你想沾书记的光?对吧。”这句话带点挖苦的意思。她的内心已经生气。
“谁家不想沾啊,是沾不上,外村俺那些同学,好几个有关系的都被推荐上了大学,你儿子学习成绩不比别人差。”说罢低下头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大孝猛插一句:“这门亲事我反对,要娶刚珍婚后自己过。”
花婶呵斥大孝:“别插嘴!没你的事。”她有点难过,难过的情绪里又夹杂着些许高兴,儿子大了,以前只知道在他们面前说一不二,没想到这次他竟然当面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比他爹强。只好说:“这事今天就不说了,你再仔细想想,明天定,行吗?”说罢,回到自己的房间,顺手落下了那条布帘。
花婶身心疲惫的倒在土炕上,看着空落落的房间,不觉流下两行热泪:,他爹呀,你走的太早了,抛下我支撑这个家,遇到事连个商量的也没有。听孩子的吧,自己实在是不愿结这门亲,不听吧,又怕难为他,还怕以后落埋怨,更怕街坊邻里说闲话,落个穷挑富捡事事多。下边还有个大孝,一名传出去,连支书老婆提媒都不找,往后谁还会给咱儿子说呢,实际上我更怕得罪支书家。
早饭后,花婶问闷头喝粥的大忠:“那件事拿定主意了?”
“拿定了,只要人家愿意我没意见。”大忠回答的很坚决。
大孝一摔筷子,赌气走了。
傍晚大忠对花婶说:“娘,全大队的人都知道了,银盘子把她娘家侄女说给我,还有人要喜糖呢,你看咋办啊?”
“消息咋传的那么快?”花婶吃惊地问。
“这有啥蹊跷的,全村人都在生产队里干活,一个人知道的事大家就都知道。”大忠这话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口吻说出来的。
“我算被人架到热锅上了,不认头也不行啊。”花婶没了咒念,只得听天由命。
大忠的婚事定了,全村人来喝喜酒 ,都以羡慕的眼光看花婶,可她心里怎么也喜不起来。
收秋后,花婶家盖了三间西偏房,一明两暗,她和大孝各住一间,中间是伙房,腾出三间北屋给大忠做新房,把刚珍娶进门。
当了婆婆的花婶并没有幸福感,她开始怀疑戏文里唱的那句“多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成了婆又怎样,还不如不成婆,那时候和俩儿子过日子,穷、累也舒心。饭怎么做都吃,话怎么说都听,事怎么做都行,自己偶尔有烦心的时候,可以发发脾气,排泄胸中的郁闷和火气,儿子们即不反驳也不计较,过会就好了,都不往心里存。
成了婆就不行了,饭得变着法的往好处做,尽量可媳妇的口味,话再不能随便说。每在媳妇面前说一句,得在心里走几遍,总怕一句不慎冒犯了她。揣摩着她爱听啥再说啥,做事更得看媳妇的脸色,一言一行都得小心,生怕惹出事来,花婶感到很累,主要是心累。
果不出花婶所料,刚珍是真不好伺候。过门后和大忠倒是蛮恩爱的,可在这个家里总是摆出一付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不拿正眼看花婶和大孝,都是撇着嘴斜着眼角乜斜他们,花婶咋伺候也换不来个笑模样。
花婶常唉声叹气,光自己倒能将就,再苦再累也能吃到肚里咽到心里,古语说的好 :婆婆是个泔水瓮,好也盛,歹也盛。自己不就是喝着苦水长大的吗。只是大孝那个愣头青不行,他的脾气和大忠正相反,是一根筋,炮筒子,枪药装满了是摁不住的,说不定啥时候就爆炸,花婶一天到晚提心吊胆。
这一天,大孝的炮真响了。
刚珍过门前,花婶和儿子们吃饭桌上的咸菜就是农村说的那句老话,咸菜瓜子一碟酱,都是自己做的不花钱,可有媳妇了总得让它变个样,变不出好的可以调调味呀。她倒一点卫生油在饭勺里,又拿了三根高粱穗秸,左手端着盛油的勺子,右手晃着高粱穗秸火,把油烧的冒青烟,“嗞喇”倒进刚切好的咸萝卜条里,立刻香味四溢。大忠夹了一根咸菜条放进嘴里,说:“真香。并笑眯眯的看着刚珍意在讨好。”
刚珍不但不领情,而是双眼一眯缝,一歪脖子头一扭以一种轻蔑的口气说:“真是穷人家的孩子嘴贱,有啥香的,俺家拌咸菜都是用香油。”
花婶端碗的手一哆嗦,粥溢出烫了一下。忙把碗放在锅台上说:“大忠,给刚珍端饭。”
大孝实在憋不住了,一摔筷子大声说:“也不掂掂自己几斤几两,俺家没香油,滚你娘家吃去!”横眉竖眼一副想打架的样子。
刚珍可不是吃素的,一拍大腿跳着脚开始撒泼:“我是给大忠当媳妇,装啥呀黑小子,这里没你说话的份!回俺娘家,行啊,你敢做主吗?当初你们是咋把俺娶来的,再咋把俺送回去。还要那原班人马,少一个也不行,有本事叫去呀。”农村泼妇的那一套她全用上了。
花婶一看要出事,拿起烧火棍子照着大孝的后背就打:“你想气死我呀。”
大孝窝了一肚子火没处撒,一脚把板床子踢到南墙上,摔了个粉碎,大忠把他推出门去了。
花婶又回头给哭闹不休的刚珍赔不是:“刚珍呀,都是我没管好他,让你生气了。我知道,你娘家不光日子过的比俺富,教育的孩子也比俺家的有规矩,懂道理,咋能和这种没教养的愣头青一般见识呢,看在我和大忠的份上别闹了,让外人看见多不好呀。知道真相的说怨大孝,不知底细的还不知人家说啥呢,传到你姑耳朵里她该咋说呢?好了,大忠,快扶刚珍回屋歇着去。”
大孝赌气要下东北,临走时花婶抽泣着说:“分开也好,这样下去非把我气煞不行,你走哩,我也轻快轻快。”
“你愿意受气你就受,只要不和她分家,我一辈子不回来。”大孝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花婶躲在自己的房里偷偷的哭,他长这么大可一天也没离开我呀,咱这是怎么了,咋娶了一个媳妇就有家务呢。我那里做得不对吗?细想想还真找不出错来,自己是拿出真心来疼媳妇,说实话比疼俩儿子都疼,怎么就换不来她的心呢。自己这辈子没婆婆,没处过婆媳关系,可人家别的户是怎么过的呀。
花婶翻来覆去地琢磨,最后总结出两条,一是命好,找个通情达理的媳妇;而是日子富。就拿刚珍来说吧,若是嫁到一个比她娘家还富的户,她敢这样吗?人家有整瓶的香油不给她吃,她也不准吭声,怕人家不要她。这就是财大气粗,富能助威。哎,常言说的好,富婆婆好做,穷婆婆难当,富婆婆说啥媳妇听啥;穷婆婆是媳妇说啥她听啥。富家的媳妇看着婆婆的脸色行事,穷家的婆婆扬着脸看媳妇的脸色。那就谁也不怨了,想通了,第一命不好,第二日子穷,反正大孝走了,就这么一天天的混吧。
婚后不久,大忠由小队会计升任了大队会计,刚珍的脸扬的更高了,这对花婶来说早就习以为常,自己只是不停歇的干活,你总不能无故的打我骂我吧。
2022.11.17

作者简介:周德香,193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自幼酷爱文学,1959年毕业于乐陵师范,毕业后在商河任教,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回乡,随先生霍相新定居沙河乡大胡家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讲台二十多年的周德香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她一直痴念的梦想---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记录生活。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在省市报刊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等,其中有《世人谁做姜子牙》、《特殊年代特殊事》等,先后出版长篇小说《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满彩》、《奇人三奶奶》和散文集《香土》等,获得广泛好评。
散文《糖纸》获建国五十年征文奖。
2018年商河电视台做了两期专题节目《德香商河》,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很多人在节目后纷纷留言,赞扬这个耄耋老人长期笔耕不缀的精神和毅力。2018年被评为“感动商河人物”。
长期的农村生活是周德香创作的源泉,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平原上的风俗民情,包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她一样顽强坚韧,历经生活的磨砺都勇敢面对。周德香的小说构思奇妙,故事情节流畅自然,人物语言朴素亲切,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朴实无华的人物真实可信,平实的叙述中真切地透视出人物的挚情实感。
多部作品被《鲁北文学》刊登并转载。长篇小说《奇人三奶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