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感恩节
母亲勇救壮丁
——沧桑老人忆往事
张荣
我母亲是“地主婆”,生活给了她数不尽的坎坷与磨难。每当,她在痛不欲生时总是会叨念这句话,“他还活着吗?”这让我感到很奇怪,“他是什么人?”“母亲为什么念念不忘?”“莫非母亲心中还有别人?”一连串的疑问,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继而不断地追问母亲。在我的反复催促之下,母亲和盘托出了自己在解放前夕救壮丁的故事。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
一天清晨,母亲和往常一样,轻轻地走到柴火间,准备煮早餐的柴火。这时,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放在柴火上的一个大箩筐,怎么会掉到地上呢?她没有多想,随手将它提起来。就在这一瞬间,母亲被眼前的一幕吓得浑身颤栗,像筛糠一样哆嗦起来。到底是什么事情,会让她如此害怕呢?原来,箩筐里躲着一个穿着国民党军服的人。一个妇道人家遇到此事,当然会被吓得六神无主呢。但是,母亲很有城府,做事从来都是拿捏有度,即使受到了这么大的惊吓,也没有大声呼叫。此时此景,让她联想起了几天前的一个恐怖事件。
有个壮丁不愿意给国民党当炮灰,在夜色的掩护下,从部队的驻地白神堂(在我家隔壁),翻墙进入我家的院子,被伯父看到了。伯父从来就是一个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人,即便是一件小事,也会使他心儿忐忑,惶惶不安。这个不速之客,怎么不会把他吓得魂不守舍呢?但伯父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很快就明白了来者的身份,立马镇定下来,赶忙让他穿上长工的衣服,教他从后门出逃。
伯父打开房门的那一霎那,一把明晃晃的刺刀,冷不防地刺了进来。伯父是一个生活经验老道的人,懂得开门时人应站在门旁的生活常识,没有被刺中,而那位壮丁就没那么幸运了。他耳边被刺了一刀,血喷然而出,吓得伯父两脚像弹棉花似的不住地打颤。壮丁“哇”地一声尖叫,迅速转身,飞快地往房子里逃窜;两个荷枪实弹的兵丁,紧跟其后,穷追不舍。就在那时,正在坐月子的伯母,见到一个血淋淋的人冲进来,慌不择路地躲到她的床铺里面,把她吓得如同寒蝉,哑然失声,瘫软在床上。壮丁走投无路,只好束手就擒了。
为了杀一儆百,他们把抓回去的壮丁,捆绑在白神堂的柱子上,打得死去活来,遍体鳞伤。像海一般深沉的夜,不时传来阵阵的惨叫声,让左邻右舍的人都感到惊恐不安,无法入睡。母亲和伯父们都担心他的命运,偷偷地跑到楼上靠白神堂的窗口去窥视,那可怜的壮丁低垂着头,看样子已没有生命的迹象了。
第二天,死者被他们放在白神堂门口暴尸示众。在尸体旁边的墙上还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八个红色大字,“这就是逃兵的下场!”
母亲想到这里,身体怔了一下,旋即便知眼前的这一幕究竟是怎么回事了。于是她立马冷静下来,并暗暗告诉自己,“这个壮丁如果被抓回去,也是必死无疑的了。”
那壮丁满脸稚气,且写满了“惊恐”二字。他一见到母亲,立马五体投地,像鸡啄米似的,不停地向母亲磕头求救,生死就在母亲的一念之间。当时,如果母亲失去了理智,大声惊叫起来,必定会被蹲守在外面的哨兵听到,那么他就难逃一死了。可是,有过前车之鉴的母亲,当然不会高声呼喊,也不会重蹈覆辙。她稍稍调整了一下情绪,用箩筐把壮丁重新罩住,然后抱着柴火若无其事地回到厨房。这时,“救”与“不救”的种种可怕想法,仿佛旋风似的在母亲的脑海里回旋,“现在该怎么办?门外肯定有埋伏,他根本走不了。”“如果把他藏起来,万一被发现,岂不是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他这么年轻,如果被抓回去,同样会被活活打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母亲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救”的决定······
早餐后,家里来了一群凶神恶煞的兵丁。他们东走走西瞧瞧,找遍了房子的每个旮旯,一无所获,只好悻悻而归。临走时,一个络腮胡子,满脸横肉的兵丁扔下这么一句话,“谁窝藏逃兵,谁就是死罪。”这一拨刚走不久,又来一拨,同样无功而返。为了寻找逃兵,他们接连到我家的院子折腾了好几回。虽然动静越来越大,面目越来越可憎,但他们的搜查全是灯芯织布——枉费心机。
那些贼眉鼠眼的兵丁们,都很有搜捕经验,母亲是如何躲过了他们的眼睛呢?
母亲是个很聪睿的人。她知道救人也是救己,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否则死的不只壮丁一人了。这就让母亲颇费心思了,或把他藏到大衣橱里,或床铺底下,或楼上的暗角处,她都觉得不妥,被一一排除了。经一事长一智的母亲在情急之中,突然想到一个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地方,那就是我家的大碗橱后面,有一个防匪的小壁橱,因碗橱很大,装的全是易碎品,从来没有人搬动过,小字辈无一人知道,大人们也都把它淡忘了。母亲一想到那地方,犹如从黑暗漫长的隘道里,走到出口处一样,脑际豁然明亮了,立马移开碗橱,叫那壮丁躲到壁橱里面。办妥这一切后,母亲紧绷的神经才松弛了一点,砰砰直跳的心,也平静了许多。那壮丁如果不是遇到如此机智勇敢的母亲,那是绝对逃不过这一劫。
“救人必须救到底,我怎样才能让他安全出逃呢?”母亲带着这个问题,天天出去“侦探”。他知道,国民党的那支部队驻扎在白神堂,一定会在周边部署明暗哨,如果那壮丁一露面,肯定会被他们抓回去,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母亲暂时把他留下,以待时机。张氏是个安分守己的封建大家族,个个都是明哲保身的正人君子。母亲为了不让忠厚老实的叔伯们担心受怕,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这“窝藏”之责。
几天之后,那支部队突然销声匿迹,不知去向了。母亲经过调查确认之后,小心翼翼地把他装扮成上山砍柴的长工模样,并给两块“袁大头”做路费,教他出逃。那小伙子,踏着朝露,沐着晨风,迎着初升的太阳,迈着箭步走了。
壮丁已安全得救了,母亲为什么还念念不忘呢?一个偶然的机,让我揭开了这个谜底。
那是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我陪母亲去参加“四类分子”的批斗大会。在大会开始之前,我听到母亲小声地问坐在身边的舅父,“听说,有个地主救过一位红军,后来那人当了大官,曾到过那地主家谢恩,并送他很多东西。因此那地主从来没有被批斗过,也没有扫过大街,服过劳役。你知道吗?”我没听清楚舅父的答话,可我知道了,人在最无助、最迷茫的时候,真的希望有人能帮自己一把。所以母亲痛不欲生时的念叨,不仅是聊以自慰,也是盼望被她救下的壮丁有大出息,能和那红军一样来报恩,救她于茫茫苦海之中呀!
母亲勇救壮丁,是发生在解放前的真实故事。那时,母亲生活富裕,救人当然不是另有所图,而是善良的本性使然也。不难想象,在一个封建的大家族里,父亲在外地做生意,母亲让一个小伙子在自己的家里藏了那么多天,她定然要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与痛苦;救国民党的逃兵,一旦被发现,脑袋就得搬家,她定然会知道其中的凶险。然而,母亲却毫不畏惧,敢于冒着生命的危险,大胆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笼,心甘情愿地去救一个陌生人。显而易见,当年被妖魔化的地主分子当中,应该不乏具有人性闪光点的人吧!
作者简介:张 荣,男,退休教师。近几年以写回忆录来打发时间,作品有《沧桑老人的童年故事》六十篇,以及其他散文、小说四五十篇。多半作品见诸报刊杂志,以及各种美文集。其中有十多篇在全国散文比赛中获过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