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陈四长 : 路遥《平凡的世界》里那位老中医
陈四长 : 路遥《平凡的世界》里那位老中医
精华
热点
2022-11-16 21:25:09
11238
阅读
关注
陈四长
: 路遥
《平凡的世界》里那位
老中医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了一位老中医,这位老中医的名字叫顾健翎,是原西县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夫。小说中写他给双水村党支部书记田福堂和原西县委书记张有智都看过病。
张有智因为乱吃补药生了病,“他感到喉咙和胸腔里到处沾满了黏痰,就是连一点也吐不出来!”顾老先生为他号完脉,让他到镜子前看看自己的舌头,张有智看后大惊失色,“他的舌头竟黑得像一块焦炭”,他疑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顾老笑说:“你不要紧张。这是恶热所致。像你这样的好身体,根本不敢大补。”顾老给他开了药方,他接过来一看,方子只有两味极普通的中药:生地50克,硼砂0.5克。虽然药费只有二角八分钱,“但第一剂药下肚,那发绿带黑的黏痰就接二连三地吐出来了!”人立马感觉轻松了……
读小说中的这段文字,我心头一震。我感觉小说中顾健翎的人物原型,就是陕北榆林地方有名的老中医张鹏举。健翎高翔,不就是鹏举吗!
小说中顾健翎给张有智看病的一段情节,其实就是张鹏举给路遥诊病的情节改造。
1987年春夏之交,在写完长篇第二部,路遥心力交瘁,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全神贯注地熬药、吃药。但几十服药吃下去,非但不顶事,而且还越吃越重。他疑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对不能最后完成作品心生恐惧。
绝望之际他回到榆林。在这里,他得遇了陕北有名的老中医张鹏举。
张鹏举其时年过七十,面容清瘦,目光安静而慈祥。张老细心询问了路遥的感觉和先前的治疗情况,一边切脉,一边看路遥的舌质和舌苔。看后,张老指着对面的镜子对路遥说:“你去看看你的舌头。”
路遥在镜子里看到与小说中张有智同样的景况。
“这是恶热所致。”张鹏举说,“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调理整个身体。”
张鹏举话不多,但路遥从先生的判断中,已意识到遇见高人了。来榆林前在省城看过不少医生,大多诊为 “虚损”。虚症要补,于是人参、蛤蚧、黄芪等名贵补药全用上了。几十服药吃下去,不仅病不见轻,还越补越重,喉咙肿得连水也咽不下去。
张鹏举给开了方子,路遥拿过来一看,只有生地、硼砂两味药,总共才两毛几分钱。
方子对症,小处方解决大问题。第一服药吃下去,立马有了效果,带绿的黒痰一堆一堆地吐了出来,憋闷的胸腔一下子轻松许多。接着进行调理,连服了张鹏举配的多服汤药和丸药,身体渐渐有所复元。当时榆林的宾馆已经落成。路遥在这里一边写作,一边吃药调理,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写作。
路遥对张鹏举先生怀有深深的感激。用路遥自己的话说,遇到张鹏举是他的幸运。在他生命遭遇危机的时候老中医挽救了他,成就了《平凡的世界》这部重要的作品。
张鹏举先生1988年作古,他的医术医德至今仍为榆林人津津乐道。除了路遥的这段故事,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还有一个三味药治好开国上将王震腹泻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后期,王震来陕西考察,到延安后患了拉肚子病,怎么也治不好。周总理知道后要他回北京治疗,王震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坚持要到榆林看看。到榆林后,地方的同志得知王震身体不适,就向老将军推荐张鹏举,说我们这里有个老中医,擅长看肠胃病,王震一听,高兴地说“那好呀!”。张鹏举给王震号了脉,开了处方,方子上只有三味药:半夏、生姜、茯苓,药费总共两毛三分钱。张鹏举亲手煎好药给王震送去,王震服药后,第二天就大好了。王震高兴地邀张鹏举到住处谈话,和他讨论一些中医调养方面的问题。
张鹏举先生我是认识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榆林地委宣传部工作,有年夏天,身热自汗、头身困重、不思饮食,吃了几天西药,效果不彰。部门同事李兴业建议我看看中医,于是有了第一次与先生的接触。
先生的诊室临街,距文昌阁不远。虽是早晨刚上班,诊室门口已有十多个老乡候诊,一问,大都是来自方圆县的患者。那时榆林地区交通条件不好,县上到地区一天只发一趟班车,老乡都是先天坐车到榆林,晚上在旅店住一夜,第二天赶早挂号来看病。张鹏举体谅老乡的不易,对每一个求医的老乡看得都很仔细,望闻问切,一丝不苟,开了处方,还一遍遍叮嘱他们煎服的办法及注意的事项。
轮到我了,老先生问了我的病情,服过那些药,仔细地号了脉,看了我的舌苔,对陪我来看病的李兴业说:患者舌红苔黄、脉多濡而数,症为病暑,吃几服药就好。谈到治疗,先生说:夏季虽然热盛,但因地气之湿,治疗时清热须考虑祛湿,湿化则热清。先生开给我三服香薷饮加味方,计有香薷、藿香、佩兰、厚朴等十多味中药,服了两服后,病便大好了。
有了第一次的接触,以后又找先生号过几次脉,得便还向先生讨教过中医、中药方面的学问,从而对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张鹏举是榆林县城人,少时因病辍学,师从伯父张鸿儒学医六年,自开济众药房坐诊。上世纪50年代赴省深造,随全国著名中医临症学习,多受真传。他潜心钻研中医典籍,将天人合一思想融于实践,临证溯本求源,辨证论治,多有奇效。民间有口碑:先生投药注重实效,不用贵品,给病人安慰而不危言,三五服可愈的不开大处方。遇有生活困难的患者,先生常不收诊疗费,有时还将自己珍藏的稀缺药材送给病人治病。牵念穷乡僻壤的群众看病不易,到各县讲课期间,先生多次带领中医、中药学习班的学生到农村义诊,为乡间的农民治病。
我对先生的敬仰,还有着他的学而不厌和探索精神。先生对中医、中药典籍反复钻研,对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治疗,常有独到的见解。如四时温病,先生认为,同是温病,季节不同,病况不同,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必然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医案注重天人关系调节,对四时温病治疗也要以时令变化、患者个体情况对方剂加减化裁。小儿流诞在乡间多见,先生在多年摸索中,提出治疗小儿流诞应注重脾胃,采用补而不滞、收而不伤脾胃之品,根据流诞之由来,或补益健脾,或清泻脾热,以五味异功散加减方治疗。先生晚年致力于疑难杂症研究,几番跋涉于榆林、横山、三边等僻远高氟地区调查,对高氟所致的肢体变形、肌肉萎缩探索疗法,以补肾的原理自制除氟壮骨丸投放发病区,获得良效。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先生早年患有肝病,文革中肝硬化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医生诊断认为来日无多,先生自制丸药,自我救治,以至延寿20余年。
先生1988年已经远去。今夜,灯下读路遥小说,忽然想到他,不由写下与先生的交往以及他的一些故事。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88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