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祥的小说《帮忙》,刊于《西安晚报》(2022年6月25日);《老鸹嘴上白额雁》,刊于《西安晚报》(2022年8月20日)
《帮忙》,写出农民工二祥曲折艰难的打工经历,一波三折为人解困帮忙,因而耽误了进城的时机,一时又处于“失业”的困境。《帮忙》多角度地写出当下农村形形色色的“虚帮忙”的众生乱象:工头黑虎的势利,村主任侯贵的精明和算计。与真帮忙相悖的,倒是“混人情”的一伙人。
二祥切身连续为人帮忙帮困,甚至耽误了自家最当紧的大事:“那天晌午突然下起白雨,二祥家晾晒的麦子因媳妇一人收拾不及多半泡了汤”,媳妇“小丽为此跟男人干了一架”。二祥为别人舍身帮忙,常常亏了自己,让人心酸,又让人感动:二祥就在我们身边,二祥才是真正的农民工,才是作人的“脊梁”。
作品故事跌荡起伏,人物形象真实、鲜活。这是一篇赵林祥的突破之作,突破了当下小说单一、肤薄、虚假的弊病,成为文坛出类拔萃的小说佳作。
《老鸹嘴上白额雁》既是赵林祥的突破之作,又是创新力作:题材的创新,思想艺术的创新。地处渭北坡塬的华寺村老鸹嘴,是大雁南飞北归中途的栖息地,华寺村德成老汉的祖辈三代人,为了保护这块大雁的落脚点,前赴后继,甘洒热血。
这是一篇保护大雁的传奇,一篇可歌可泣的世纪编年史。
与保护大雁栖息地对应的,是一场毁坏老鸹嘴的、谋利捞钱的没有硝烟的争斗——作者写道:“这一刻,金钱如看不见的魔杖,蒙蔽了华寺村人的亲情乡亲,人们忘记了曾经救命的白额雁,忘记了老汉是长辈,不管不顾疯了样刨挖着,只想多挖一斤雪儿苔,就多得五块钱。绝望的德成老汉,跪在地上仰天长叹:‘老天爷哇,救救白额雁!’”
这一段引言,是全篇画龙点睛的重要一笔。
作者突破当下众多作品假设的套路,回避苦难,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语),发出令人深省的呼声:“人与鸟的故事,年复一年上演着。”“救救白额雁”,更该反思的,更应觉醒的恰恰是灭绝大雁的一类人……。
当下,读者普遍发声:一些走红的作品,读不下去,语言别扭一如错乱的呓语。可是,赵林祥的作品,却能引人入胜,还能朗诵——岐山教师史怡蕾,自发地朗诵了赵林祥的散文《地耳》等作品,产生了巨大反映,还上了互联网“每日头条”,远播国内外。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赵林祥的文学语言,如诗如画,自然流畅,有节奏,有韵味,带着泥土的气息,五谷的醇香。
《老鸹嘴上白额雁》中,作者原汁原味地写出了一首童谣:
“雁儿雁儿摆溜溜,
我是雁儿它舅舅。
雁儿雁儿往南飞,
来年春天到这里。”
作者多篇作品的文学语言,正是一首首纯真鲜活的童谣,也是作品引人入胜的亮点:
它不是从纸上到纸上写出来的,
这是作者故乡苇河的碧水流出来的,
这是作者打工砌砖的瓦刀敲出来的,
这是作者在深夜写作的灯光照出来的……
本文结语,笔者还想再写一篇——人们已经淡忘的文学史实:早在二十多年前,陈忠实最早地发现了初出茅庐的无名作者赵林祥。
那年,赵林祥的散文《亮亮·风车·鸟儿窝》,在陕西省征文大赛中,一举获得二等奖,陈忠实在获奖作品集的序言中,以三分之一的篇幅,评点了赵林祥的作品:这是近年震撼人心的佳作。
二十多年过去了,赵林祥的这两篇新作,平心而论,只要不带偏见,让作品说话——这是两篇文坛出类拔萃的新收获,两篇让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祝喜堂,笔名林叶。曾在《延河》、《南方周末》、《西安晚报》、《文学自由谈》、《书屋》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著有《曹雪芹与脂砚》、《石头记新论》等书五部。
2018年,两部长篇《红学》随笔分别发表在《中国作家网•文史》的7月2日,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