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倾长情著春秋
——铁流创作简论
李恒昌

【内容简介】本文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原则,充分运用接受学原理,深度分析了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家铁流的创作理念、代表作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展现了这位当代文坛报告文学领域重量级作家的人生和文学追求,揭示了其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启示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当代文学 铁流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铁流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当代报告文学重量级作家,担任新一届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其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靠山》《烈火芳菲》《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支书与他的村庄——城中村失地农民生存报告》《中国驱逐舰备忘录》《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等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深刻的历史性,是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和宝贵精神财富。对其创作理念、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度研究,对推动当代文学发展,尤其是推动报告文学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价值。
一、创作理念:文学必须充满生机和烟火
铁流在接受《解放军文艺》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自己的创作感言。他说:“文学创作需要用心去触摸,需要用双脚去丈量。足不出户闭门造车,也许你写得很精致,但往往缺少了生机和烟火气。纸花再绚丽,毕竟是没有生命的。”这可以看作他最核心的创作理念,也是他的创作操守。这段短短的文字,内涵却是异常丰富的。其中,折射和蕴含了他所理解和坚持的作家与文学的辩证关系,作家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作品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折射和蕴含了作家创作与所处时代的辩证关系。
作家与文学的关系——“用心说”——文学是真情事业
文学是人学,也是情感之学,必须用心、用情、用力去热爱,去创作。铁流不仅热爱文学,而是深深地爱着文学,他的创作是“用心”的,也是“用情”,更是“用力”的,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
一是铁流的创作始于读书,一旦爱上就一发不可收拾。早在乡下时,铁流悄悄地开始了读书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作品看多了,心里就有一股子冲动,也想拿起笔写点什么。在这种创作欲望引导下,他年纪轻轻便模仿着写了个长篇小说,叫《山里红根》,反映战争年代少年英雄的,写完后同学们都拿去传看。中学毕业后,铁流就回家务农了,但文学梦一直没有丢,每天晚上都掌着煤油灯读书到鸡叫,父亲梦中醒来总是会嘟哝几句:你连个学都上不好,还想着去写书?快睡吧!农村没有闲人。为了生计,铁流到了村里的林业队,每年开春,都能看到满树的桃花梨花,果子快熟的时候,满园子红彤彤的。为了防备人偷,他们几人一帮守夜,月光皎洁,虫声切切,一缕缕薄雾盘在树上,灵感一下子来了,铁流就钻进棚子里打着手电筒写日记,写小说,久而久之,让队长发现了。队长不但不支持,反而召集大家开他的批斗会,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你一个农民,就得一门心思的好好钻研种地,养好咱们的果树,要不就别干了!铁流一气之下离开了林业队,跟着他的姨夫学木工,每天拉着沉重的大锯,脑子里还想着小说中的人物。当兵一直是他的理想和目标,1984年10月,他手里捏着母亲塞给的几元钱,踏上了军旅之路。新兵连结束后,他先当了炊事员,不久又干了仓库保管员,那个时候,部队都非常重视小秀才,铁流如鱼得水,在创作上进步不小。当初,他和战友就住在一个类似地下室的房子里,工作之外他就看书写作。有一年春节,他都不知道外面是晴天还是阴天。听着外面阵阵鞭炮声,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响着。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铁流对文学是多么热爱。羸弱的身体,没有改变他读书的爱好;父亲的讥讽,没有改变他的主张;生产队长的批斗,反而使他更加坚强;军旅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期间,无论哪个关口,哪个节点,只要他有一点放弃和松动,结果将完全不是现在的模样。
二是铁流对报告文学的偏爱,也体现了他心灵的真切感受。铁流刚开始创作的那些年,一直写诗歌、散文、小说。后来偶然读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后,一下子爱上了报告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坚信,虚构的东西永远没有现实生活精彩。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曾明确指出,“只有报告文学才能抒发我对社会的热情,能触动我的心灵深处。” 他还说:“报告文学是一项自我牺牲的事业,报告文学作家有可能会面临生命的危险。”即使如此,他依然钟爱着报告文学,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多年来,他之所以没有停下脚步,全因为他的“内心怀了一份痴迷,胸中揣一份良知,肩上扛了一份责任”。他之所以长年专注于红色题材创作,也与他的心灵和血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他是烈士的后代,他的爷爷就是一位革命烈士,自己也有近30年军旅生涯,具有红色血统和军人作风,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
作家与生活的关系——“丈量说”——深扎、广扎生活
对于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在铁流这里,有着更为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作家必须要深入生活,不仅要“深扎”生活,而且要“广扎”生活;作家创作,不仅要深入采访,而且要用脚去丈量大地,广泛深入地进行采访。唯有此,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佳作。
一是铁流曾经的苦难生活,化为驱动他深入生活的巨大精神养分。铁流小时候吃过不少苦,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既是难忘的,也是难得的。可贵的是,他自觉地将其化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引导自己树立了一个非常正确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深入生活。铁流出生在沂蒙山,生活在沂蒙山,当年,沂蒙山是革命的代名词,也是贫穷的代名词。小时候,饥饿给他的印象最深刻,因为挨饿的滋味往往最是最刻骨铭心的。他曾写过一篇散文,叫《豆腐的回忆》,豆腐现在是家常便饭,可过去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吃上一点。父亲希望儿子能走出贫瘠的乡村,彻底摆脱贫穷,就经常鼓励铁流说:儿子,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你不是喜欢吃馒头吗?等你长大了考上大学不仅能吃上白面馒头,还能找一个城里媳妇呢。那时,他最渴望的是吃饱饭,能吃上一点好东西都是奢望,当然,他更渴望的是读书。铁流几个月大小的时候,在风口里被呛了一口,从此每到冬天就咳嗽,重的时候大都是坐着睡觉,一到冬天就不能上学了。母亲很忧愁,觉得孩子这一辈可能没有什么出息了,他自己也隐隐约约地感到失落,是读书填补了他的内心世界,开始是看连环画,后来是读长篇小说。面对这些挫折,这些不堪,铁流并没有抱怨,也没有灰心,而是真诚地感恩生活,感恩文学。他说,说实话,文学给了我一次次挫折,但文学又一次次成就了我,我感谢文学。这些都有助于他形成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文学观念。
二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兑现他“丈量”大地、“深扎”生活的诺言。对于很多作家来说,所谓“创作”其实便是躲在楼阁之内的“冥想”或“虚构”。特别是对于有些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所谓的“创作”,就是利用搜集的“二手材料”进行“二手写作”。在铁流这里,“创作”与这些人有着不同的含义,更有着不同的行动。他说,报告文学创作是用脚走出来的,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腿勤、手勤、眼勤、嘴勤。有人说“没见过比他更能‘跑’的作家了。”他真正的创作,并不是闭关在阁楼里,而是在采访路途中。他的生活,可以说,“不在采访,就在采访的路上。”很多时间都是在农村、在田间地头,在翻山越岭,沙里淘金。为此他不知磨穿了多少鞋子。几十年下来,他始终坚持走进生活,亲自采访,为此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考验了他“丈量”大地的“脚力”,也考验他“深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他认为,报告文学一直广受读者的欢迎,众多大型刊物以及出版社都格外的重视,特别是今天,很多小说家也都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了,可报告文学创作既有艰辛又有风险,就像蜜蜂一样,不去花丛中辛勤的耕耘,是得不到甜蜜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像打一口井,井打得有多深,水就有多甜。为了创作《靠山》,他从2007年开始搜集资料,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陕北等地,积累资料数亿字,采访笔记达上千万字,走访战争年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他们的后人上千人。
作品与生活的关系——“烟火说”——真实再现现实生活
铁流的“烟火说”,指的是作品要有生活的气息,要有生机和活力。这一切,与作品的艺术性有关,更与作品的真实性有关。特别是对于非虚构性文学作品,真实的“烟火气”,其实就是作品的生命。所幸,铁流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一直追求这种“烟火气”,而且是“不一样的烟火”。
一是他努力追求现场感和真实感。军艺毕业后,铁流一度将目光投到了火热的军营生活。海军初创时期,发展极为建安,首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到刘公岛视察的时候,坐的竟是一条小舢板。那个时候,海军没有大型水面舰艇,在海上几乎没有什么震慑力和威慑力。50年代初期,从前苏联购买了4艘退役的驱逐舰,很快,海军就组建了第一支驱逐舰部队。海军手里的这些二手货在人家那里是破烂,可在我们这里成了爱不释手的宝贝。这些参加过二战的舰艇,抗摇摆能力比较差,遇上大风浪,有的水兵晕的到了痛不欲生的地步,跳海的念头都有了,战友们只好用背包带把他绑在床板上,老鼠和水兵都趴在那里面对面的呕吐。为了让海军拥有自己的战舰,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研制着。这里面有着一个个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故事,为了展现这真实的、不一样的烟火,他一头扎进了驱逐舰部队,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巡航,有时甚至不能抵挡住涌浪,胆汁都吐了出来。就是这样,他创作出了《中国驱逐舰备忘录》,以及《第一艇长》、《一个士兵的模拟战场》和中篇小说《槐香》等一系列军事题材的作品,给文坛带来一股新风。为了增强作品的现场感和真实性,铁流本着“好看接地气”的原则进行创作,避免“高大上”和“空洞的说教”。努力从人性、人物内心世界着手,着眼于细节,力争用文学的语言来叙述真实的故事,其中还写到了很多的风土人情。《靠山》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二是他正确处理虚构与非虚构的关系。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报告文学最讲究真实,但是,这里的真实,并不是机械的、刻板的、物理的真实,而是艺术的形象的逻辑的真实。如何处理好创作中的虚构与非虚构关系,特别是细节方面,在许多没有见证人的情况人,如何还原历史真相和艺术的想象之间的关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铁流有自己的真实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这个原则便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大事不虚”,能够确保历史和事实的真实性;“小事不拘”,则是为了确保有艺术创作的空间。在铁流看来,为了把握好不虚,就得在深入生活上下功夫,占有的资料越实越好,采访的人越多越好,同时还要做到没看到的不写,没去到的不写,没听到的不写。在细节上,推理要要有根据,想象要合情合理。近些年,他创作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当年的亲历者都觉得写出了当年的样子,他们的后人看了说,写的就是他们的亲人。没有感到不真实的成分。这就足以说明,他所坚持原则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可以作为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普适性”原则。
作家与时代的关系——“担当说”——无愧时代和人民
铁流旗帜鲜明地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定位——“用报告文学书写使命担当”。显然,这是一种时代的担当,也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担当,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担当。
一是铁流直面现实的作品,很好地承担了“报告时代精神”的责任。铁流的很对作品,是直面现实的作品,这些作品一个最大特点是反映时代精神。这其中包括火热的军营生活和军人精神。他的《中国驱逐舰备忘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海军“后来居上”的追赶和创新精神。九十年初,我们有了自己的新型导弹驱逐舰,面对新装备,我们很多官兵一时有些茫然失措。为了尽快掌握新装备,他们从零学起,很快就从传统意义上的兵蜕变成了科技兵。在这群官兵中,铁流认识了一个叫朱桂全的普通战士,他学历低,可能钻研,在与外国专家打交道中靠“察言观色”偷了不少艺,很快就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机电兵,据此他及时报告,创作完成了《一个普通士兵和他的模拟战场》。他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怀着对民办教育工作者的崇高敬意,肩负着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使命,深入到民办教育的腹地,记录走访,调查采集,全景式展现了改革开放迄今鲜为人知的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在高歌赞叹教育家乐天宇、杨文、丁祖诒、胡太白等优秀民办教育创办者筚路蓝缕办学的功绩同时,也揭露鞭打了民办教育中的害群之马和短视小人。全书将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的中国民办教育给予了填补空白的论证解疑,对民办教育的志士们给予了经简而直传新而奇的礼赞。
二是铁流书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很好地承担“呼唤时代精神”的责任。铁流在创作现实作品的同时,在不断地深入生活中发现,发生在上世纪的中国革命,很多画面虽然已经远离了我们,甚至已经堙没在岁月的尘埃中,可有很多的东西还值得去挖掘,有很多的英雄乃至烈士值得去书写。受这种使命的召唤,他陆续创作了《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与徐锦庚合作)、《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与纪红建合作)、《抗战血书》等历史题材的作品。那时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铁流发现,在山东东营博物馆珍藏着一本奇书,名为《共产党宣言》,它历经战火的洗礼,最后被农民兄弟冒着生命危险一路保护了下来。山东鲁北平原上的农民兄弟是通过学习《共产党宣言》起来革命的。刘集村的党支部书记刘良才先是磕磕绊绊地读了这本书,为了把书中的道理告诉农民兄弟,他让老婆挨家挨户通知全村人,都到他家里来吃白面满头,村里人去了后,根本就没有什么馒头,炕头的桌子上只放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刘良才指着封面上那个人说:这是马大胡子,他告诉咱们,只有砸碎了旧世界,咱们才能过上好日子。大伙想一想,好日子来了,咱们还能吃不上白面馒头吗?根据这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铁流和徐锦庚先生共同创作了《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这本著作。这本书,与其说是对当年历史的追忆,不如说是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时代精神的辉映和呼唤。
二、代表作《靠山》:艺术论证人民与江山的重大关系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靠山》,是一部反映人民群众革命战争年代踊跃支前的倾情厚重之作,也是铁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长达48万字的著作,深刻揭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哲理。品读这部名叫《靠山》的著作,犹如欣赏一座巍峨耸立的“大山”,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高大、坚实和厚重,具有非同一般的质感和份量,令人高山仰止。
1.《靠山》的最大意义,在于全面深刻系统地回答了“谁是谁的靠山”问题
铁流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回答了究竟谁是党和人民军队靠山的问题。那就是,人民群众是党和人民军队最有力的靠山。一方面,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战争的兵员和主力部队都来自人民群众。作者介绍过这样一组数据,红军长征之前,在于都补充兵员,红一军团补充2600人,红三军团补充2600人,红八军团补充1900人,红九军团补充1300人,红五军团补充1300人,这些兵源都来自当地的人民群众。下肖区农民杨显荣,响应“扩红”号召,让八个儿子全都参加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全部牺牲。仅长征途中,沿途老百姓加入革命队伍便达三十万之众。革命者的力量来自哪里?作品深刻形象地告诉读者,当然是来自人民群众。作者引用毛泽东《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的话说:“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毛泽东曾问,我有三头六臂吗?会腾云驾雾吗?当然没有也不会。老百姓之所以认为毛泽东“不是凡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吸取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战争的胜利,无不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此前,人们普遍知道,沂蒙人民对淮海战役所做的巨大贡献。这部著作,让我们对人民群众支前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细致的认识。它形象地告诉我们,战争年代不仅沂蒙人民无私支援革命、支援前线,几乎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都对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无私奉献。据此,我们不仅知道了陈毅元帅有一个关于沂蒙人民与淮海战役的著名论断,同时知道了周恩来总理此前也有一个关于于都人民和长征的著名论断——“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如果说,“淮海战役是沂蒙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可以推断,“红军长征,是于都人民用船只送上征程的”。此前,人们更多地知道,“沂蒙红嫂”和“沂蒙六姐妹”的故事,通过这部书,人们还深入了解到“胶东十二姐妹”的故事、“胶东乳娘”的故事;沂蒙王换于、陈若克、辛锐的故事;刘大娘和马大爷的故事、千里寻娘的故事、透明乳汁的故事、哑巴娘的故事;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故事等等。她们不仅用乳汁喂养伤病员,还抚养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后代;她们不仅为战士们纳鞋底、编草鞋,还帮助解放军战士找“另一半”,更有英勇智慧的女同志帮助组织姑嫂一起去“锄奸”,甚至还帮助大众日报社保护印刷机器。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又一个庞大的群体,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他们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不是做了一件事或一方面的事,而是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和贡献,就没有战争的胜利,更没有革命的成功。
作品虽然意在书写人民群众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靠山这一主题,但客观上同时深刻揭示了问题的另一面——谁是人民群众靠山的问题。那就是,党和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最大最坚强的靠山。因为,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民群众推翻压在其身上的“三座大山”,为其主持公道,让其过上好日子。党的初心和宗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毛泽东在于都曾对王耀南说:“你们可要记住,牵扯到老百姓的利益好处,就应该算细账的,绝对不能让老百姓吃亏,以后一定要照实际损失补给老百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有了老百姓这根桩,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群众的利益你们一定要放在心上。”“我们这支队伍,就是为咱穷人寻找幸福之路的。”这问题的另一面,也正是人民群众甘愿当党和人民军队的靠山,勇于牺牲,甘于奉献之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
作品中“半条被子”的故事,是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故事。长征路上,红军妹子“张红军”将结婚时母亲缝制的一床被子,硬生生地剪成两半,一半留给房东朱徐氏和两个孩子,一半带着上路,而这被朱徐氏视若珍宝的“半条被子”,后来却被一个国民党军官给烧了。红军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老百姓留下半条,而国民党军队却把“半条被子”给烧了。谁是亲人,谁是敌人?谁是靠山,谁是祸害?仅凭“半条被子”就见了分晓。正如当事人朱徐氏所言:“一床被子也要剪一半给穷人的人,能不是好人吗?”
2.《靠山》还于无意中客观上艺术形象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著名论断
作者用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本身就是一体的,是一家人。兴国县农村妇女刘长秀曾对毛泽东说:“红军社老百姓本来就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干革命是自己家的事。”谢宝昌也告诉大家:“为了让咱们吃饱肚子,跑那么远路去买米,共产党真好,什么都替咱们想到了。”
对于打下江山来,谁来当官,谁来坐江山的问题,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给予了证明。当刘长秀不敢相信穷人也能当官时,毛泽东明确告诉她:“将来天下是穷人的,穷人怎么不能当官?”这里的“天下”,其实就是“江山”;“当官”,其实就是“坐江山”。兴国县的王次淳泥腿子当县长,临沂小脚女人王换于当上了副乡长。自古以来没有的事情,共产党人却真的做到了。作品中洲子涯村用豆子选举的故事,也是关于人民与江山关系的很好例证。党和军队依靠人民打下天下,通过选举让人民当主人,人民自然也就更加支持党和人民军队。正可谓书中歌谣所言“金豆豆呀,银豆豆,共产党为了咱穷人,咱要多打粮食支援八路军。”
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于都的17位华氏兄弟,参加革命前每人在山坡上栽下一棵松树,每棵松树代表着他们每个人。后来,他们都牺牲在战场上,再也没有回来。作者写道:“全国解放了,坡上的那17棵松树已有碗口粗壮,与其他树一起,汇成了一片林海。”在这里,松树和林海,其实是一种象征,“松树”象征着“人民”,而“林海”象征的则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一种形象化的寓意。
一个个带着温度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作者,更感动着读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什么时代,人民都是最有力的靠山。这是我们读《靠山》得出的一个最终结论和最大启示。

作者简介:李恒昌,男,山东肥城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莫言研究会学术委员;济南市首批签约作家;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摄影家协会会员。散文随笔集《爱之苍茫》获第八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文学评论《王小波小说误读》获第八届中国铁路文学奖、散文《日照三题》或第三届刘勰散文奖。先后出版文学作品12部。作品散见《解放军文艺》《清明》《评论》《百家评论》《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等报刊。近年创作完成并陆续出版“当代作家创作评传系列”之《莫言创作评传》《王蒙创作评传》《铁凝创作评传》《张炜创作评传》《赵德发创作评传》等九部,主持创作大型组诗《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高铁组诗》《泉城九歌:济南之诗》、报告文学《大河安澜:共和国黄河治理纪实》《1976:铁血舟桥》等。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