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心声
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璀璨文化的瑰宝。诗词之美在于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诗词是凝固的旋律、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诗人用情怀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诗词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对诗词的再创作的真情流露,是用心仔细品味作品后,通过字正腔圆的语调、抑扬顿挫的旋律、真挚饱满的感情、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和艺术美感,不仅能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能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云超天
忆长江三峡抒怀
李建敏
凭舷远眺大长江,极目湍流画卷祥。
两岸青山飞彩链,一轮红日染霞光。
欢歌起舞异乡梦,竞渡行舟志士郎。
骇浪滔天声作美,三峡巨坝兴隆昌。
晚秋拾句
赵传法
岁月何曾在意谁,偷霜降露欲秋归。
蝉哑荷谢隐形去,菊绽桂开芳味飞。
一夜风凉醒远客,万山色染换新衣。
文人最喜斑斓景,采满诗囊墨笔挥。
秋
郜明锋
秋风一叶作飘蓬,不惧霜寒枫醉红。
紫菊芬芳花艳丽,飞鸿断续志相同。
香山瘦柳落晖里,静水残荷疏影中。
千里黄河东曲向,蒹葭白絮伴幽丛。
秋去冬来有感
刘向学
烟波江面雾升腾,枫染霞光晓日蒸。
秋老不怜花泪浸,风残冷露叶霜凝。
自然成象周天易,物类常规朔旦恒。
四季分明还节气,阴阳变化道为绳。
霜叶寄情
徐和
残蕊霜摧半夜凋,断声鸿影促心遥。
枝头槐叶空相对,瓣内菊魂不可招。
战疫梦回山寂寂,驱魔人去水迢迢。
愁听杜宇传遗恨,帐外诗情倍自豪。
明月抚窗怜瘦影
张玉双
桃林深处去寻春,犹恤花香化作尘。
明月抚窗怜瘦影,柳弦摧岸盼归人。
连宵入梦惊孤枕,几度题红生怨嗔。
半世空留些许恨,离情别绪几回真。
壬寅霜降
许宗金
浓雾缠秋季换装,西风摇柳叶飞扬。
枯荷苍苇萋萋草,灰瓦红墙冷冷霜。
旷野牛羊膘正好,农家稻谷味纯香。
四时交替将迎雪,欲问书生有几章?
学习二十大报告有感
张立平
铿锵报告蓝图绘,妙语连珠理论详。
急阅原文追往昔,遥思典故奔前方。
知今鉴古胸襟阔,矢志为公责任忙。
赶考领航新使命,江山社稷子民装。
寒衣节念母亲
秦瑞娟
秋风冷月梦牵魂,慈母飞针伴影昏。
曙露鸡啼愁黛展,娇儿新履出家门。
秋思
李晓燕
细雨绵绵落叶匆,层林尽染胜霞红。
举头又见南飞雁,勾起相思万缕中。
手机
张树静
方寸玲珑巧,寰球百度联。
洞知天下事,尽晓古今篇。
丽景撩人醉,芳音引客癫。
终朝难弃手,老幼陷深渊。
高高一点红
孙峪岩
高高一点红,花后沐西风。
环顾金黄落,眼前青紫空。
夏炎归始处,秋爽继初冬。
日复天难老,遥思各不同。
(题记:深秋了,一枝長得高高的月季仍花开鲜艳)
塞上秋·静默吟
杨波
金风叶落霜花,楼高院静人家。数次核酸绿码,探头楼下,今天是否“啊啊”?
(注:“啊啊”,指张嘴做核酸。)
西江月·有感于小微企业因疫受困
史丽娟
店铺频关数月,疫情纷扰三年。小微企业有多难,老板心生慨叹。
各项开支累债,公司运转需钱。披肝沥胆奋登攀,期待云开雾散。
一剪梅·最是伤情一叶秋
马宜静
最是伤情一叶秋。鸿雁南游,空惹闲愁。凭栏遥望远山柔。江上渔舟,落日桥头。
临水登高去却休。云且停留,稍解烦忧。浮生如梦尽东流。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西江月·乡村振兴
邵桦
河水轻波萦绕,田园碧浪翻腾。润风入户惠民生,科技帮扶先行。
汗水浇开横岭,勤劳把脉农情。高荒披绿秀峥嵘,屋敞盘丰日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作者简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主办:银川市诗词学会
总编:张美玲
主编:余丽萍 赵云超
副主编、编审:张青
本期作者:李建敏 赵传法 郜明锋 刘向学 徐和 张玉双 许宗金 张立平 秦瑞娟 李晓燕 张树静 孙峪岩 杨波 史丽娟 马宜静 邵桦
本期朗诵:丁建华 何玉华 何雨 张宝莲 陈银兰 谢传明 夏丽 张淑华
本期制作:张淑华
作品来源:选自银川市诗词学会《黄河诗词》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