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名篇与秦皇岛(251)
梁启超《吟伯夷》
作者:学 贵
主播:月亮泉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导人之一,学者。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跟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1902年办《新小说》杂志。受孙中山影响而倾向革命。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曾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又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学识渊博,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主张诗体解放,不拘格律,早期所作诗多抒发其政治抱负和对祖国前途的忧念,感情激越。有“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平生最恶牢骚语,作态呻吟苦恨谁”;“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镇日飘零何处也,依旧天涯”;“落日长烟关塞黑,望阴山铁骑纵横地”;“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剑外惟馀肝胆在,镜中应诧头颅好”等名句。
梁启超曾说过:“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以爱国救国为己任的梁启超,格外推崇伯夷叔齐,曾作有:

《吟伯夷》
首阳山上古风柔,
脱却乌纱真自由。
落泊文人不落泊,
闲愁王子非闲愁。
嗟食坚拒入禁室,
名利不闻守高丘。
铮铮傲骨宁饿断,
上天入地亦悠悠。
为理解这首诗,笔者读了梁启超发表的《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其中说:“伯夷叔齐的志气,就是王静安先生的志气!违心苟活,比自杀还更苦。一死明志,较偷生还更乐。这样的自杀,完全代表中国学者不降(jiàng)其志不辱其身的精神,不可以欧洲人的眼光去苛评乱解。”这篇悼词,阐发了他对学者、教授王国维自沉的理解。回过头来再看他的这首《吟伯夷》,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一幅自画像呢!

崇尚夷齐的梁启超,同样崇尚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1899年他因变法失败亡命日本,作《读陆放翁集四首》,其中两首分别写到:“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道胡尘意不平。”第一首说陆游诗集中十之八九都是抒发为国献身渴望战斗的华章,他真不愧为古往今来真正的男子汉!第二首问有谁怜惜这位为祖国的命运忧急得热泪千行的爱国者呢?他只要一说起敌骑横行中原,满腔不平之气就勃然而生。梁启超借写读陆游诗的感受,抒发自己不为逆境所阻,矢志报国,决心献身社会改革事业的襟怀。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
读梁启超诗记感如下:
先贤激励爱国情,
变法维新憾未成。
气势轩昂诗作里,
殷殷期盼杏花风。

【杏花风】 清明前后杏花开放时的风;春风。唐•羊士谔《野望》诗之一:“萋萋麦陇杏花风,好是行春野望中。”

作者:李学贵,秦皇岛市政协第八届至第十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市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人物/诗词与党史——庆党百岁百期》在京津冀头条专题连载,博得广大听众、读者青睐。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