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何独在长安
文/云蒙山人
白居易,生于772年,逝于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自古英雄出少年。白居易年少聪颖,十六岁写成《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白居易为应考而作的习作。古代学子想要获得功名,首先要找到推荐自己的人。白居易初入长安,拜谒名士顾况,希望得到顾况的推荐。顾况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后,对白居易大加赞扬。顾况还将白居易推荐给长安的文人墨客们,一时间,这位十六岁少年诗名满京城。 从来成功多磨难。步入仕途后,白居易一心拯救衰危的大唐王朝,他积极献言献策,结果却令人失望。这个时期白居易创作了许多反映百姓疾苦的诗作,掀起了新乐府运动的高潮。担任周至县尉时,他近距离地观察百姓疾苦,对贫苦百姓有了更多的同情,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来反映人们的艰难生活,《卖炭翁》就是代表作。“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是,这种针砭时弊的文章在某些人看来没有任何意义,新乐府运动最终失败。更因越职谏言,惨遭贬谪。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惩凶手。当时白居易身为辅佐太子的善赞大夫,不得参政。政敌抓住这个把柄,以越职言事为理由向皇帝禀告,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也只是因为这个机缘,一部伟大的作品《琵琶行》诞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传唱至今。 莫叹春归无觅处。江州让白居易远离了朝廷,原本“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渐渐转变为“独善其身”的自我修炼。他时常登临庐山,将一处荒地开辟成草堂,落成时作诗纪念。“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遣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这样的生活对诗人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心里安然、身体无恙就是很好的归宿,故乡又不是只在长安。 因为接地气,所以高人气。纵观白居易的一生,少年努力成才,为官直言敢谏,体谅大众疾苦,造福一方百姓。他不仅是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的心得,与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谋而合,成为慰藉心灵伤痕的绝世良药,被世世代代传诵。



【题字嘉宾】王敏,陕西洛南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号慎思堂主。好读书,不求甚解,喜书法,追慕鲁公。古典诗词,寻章摘句,喜好中国传统文化。
嘉宾电话:18702975816
联系地址:洛南县石门镇河西南苑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本职教坛耕耘,身兼文史责任,愿结识更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