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怀古 叫'象鼻蛏'
郑亚水/文
為甚麼河南省古称“豫”?
“豫”字的意思,就是一箇人,牵着一頭大象。由於歷史上河南地區盛產大象,就被稱為“豫”州了。
古代的河南地區曾經是很熱的,有多熱呢?大概像今天泰國這麼熱,所以當時河南是盛產大象的。
三國時代,有個曹沖秤象的故事,間接證明河南地區產大象。也就是說1800年前,還有大象的存在⋯⋯象是怕冷的動物,由於氣候變化,中原地區變冷,象便絕滅了。
转自张志鹏贤弟,这是前话…后话如下:
榜山观音山又称文山、惠文山是因为朱文公、黄道周去过…还有一个名叫'象山',有两种解释,一是山形如一头大象,象鼻子到《龙江颂歌》公园一带。二是这里原来有大象栖息,闽南许、郑、林、方、黄等5大姓皆开基于象山一带,有典藉记录大象活动。唐宋古代漳州属于南越瘴气未化之地,气温比较高…所以,有大象的历史记录。
据《福建史稿》称:'闽西南在古代,有野象出沒,举以下地名足以为证:武平有象湖,漳平有象洞,平和有象湖山…',此所,龙海有象山,云霄有象坑、象牙圩。象牙圩应该是古代进行象牙交易的集市。因古代龙岩岩属龙溪县所辖,故漳州可以称'大象的故乡',漳州学者王作民先生也如是而说。他在《谈古说今话漳州》中专题写了一篇考证散文。
最早记录闽南象迹的文字是汉代《尔雅》:'南方有梁山(今属漳浦)之犀、象。',有犀牛和大象。唐代《岭表录异》也记载:'广之属郡,潮州、循州多野象。'又据宋代彭乘所著《墨客挥犀》:'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惟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糜碎为止。盖独象中之最犷悍者,不为群象所容,故遇之则蹂而害人。'漳浦盘陀岭下的《重修无象院碑记》:'本庵地界象兽不时出没,居民行客往往被患,时有潮州守黄侯定经过,大书'无象庵'三字,揭于眉间,由是象兽屏迹。识者谓韩公驱鳄以文,黄公驱象以字,皆至诚所感,非偶然也。'这座'无象庵'建于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漳州知州傅伯寿所创建。而44年后的1189年~1190年朱熹当了漳州知州事,却有'文公驱蛙以笔'的传说,某一春日,知府里池塘青蛙发情躁动大叫,吵了正在读书的朱熹,朱熹一时性起,向池塘投去一支珍珠笔…蛙声嗄然而止,这是后话。那时,朱熹正忙一件公文,写了《劝农书》,书中说到了注意防患大象糟蹋农作物的事,嘿嘿。也说明,先前黄候定这三字'无象庵',实际没有啥神秘的法力,几百年后气候转冷,象群南迁去今缅甸泰国等的中南半岛,才是真的。
据王作民先生考证,元代以后,很少见到大象在漳州活动的记录,这除了气侯变冷的原因之外,还有人为因素,到了宋代,漳州人口比开漳时增加十倍,人类的拓荒争夺了大象的栖息空间,加上朱文公任前的宋淳熙三年(1176年),漳州府发公文,鼓励民间猎杀大象,《漳州府志》记载:'象害民稼,民设机陷弊象,官府责输其牙,害尤甚。适有献牙者,公绸还之,且命自后弊象听自有其牙,于是人争弊象而稼无害。'当时政府鼓励猎象,并用绸缎收购象牙…所以,大象在漳州湮灭失踪,天灾与'人祸'皆有可能造成,哎!
从保护生态与野生动物而言,大象在漳州的灭绝可能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它使漳州减少了一个物种,如果当年宋朝政府能划出一个大象保护区,让大象在那里繁衍生息…也许漳州也有像西双版纳一样迷人···现在大象没了,沿海龙海榜山人将一座山,命名为'象山',石码人也将一种脚很长的海蛏,表名'象鼻蛏'吧,以志怀念!
泰戈尔:“不管世界曾经怎样以痛吻我,每一个新的一天,都可以让我们为之付出努力,报之以歌。”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