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封峦寺 灵岩胜境处
文/刘孟领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上山观景时。十月,瓜果飘香,水绿天蓝,丹桂传情,鱼戏潭底,因为此时,树木花草褪去了春天的稚嫩,经受了夏天的风雨,它们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了人们。这里,就是邢台沙河市西部浅山区册井乡白庄村的佛照山旅游区。在这山清水秀的景区内,你可一饱层林尽染的彩色美景,你可虔观千年古寺封峦寺,你可追忆抗战英雄范子侠……
放眼望去,绯红、浅红、深黄、浅黄漫山遍野,还未退去的绿色点缀其中,蓝天相映,山上山下,生机盎然,分外妖绕。漫步林间小路,仿佛置身红色的仙境,醉人的红叶就像大自然泼洒的丹青,像燃烧的火焰,又似红霞满天,无需任何修饰,随手按下快门,就是一张颜色炫丽的照片。
清幽的山谷里长着密密麻麻的、你争我抢的树木,只见树枝繁茂,绿叶繁盛,林里之间互相传递,脉脉含情。幽深山谷中不时传来鸟鸣声,悠然流淌在心田,聆听悦耳的天籁之音,使人心旷神怡,心花开放。 连绵不平、高低起伏、坑坑洼洼的山脉,如同人生路,一路坎坷不平,深一脚,浅一脚,向着人生目标,乐观向上,努力攀登。脚下的花草,英姿飒爽,摇曳花姿,向游人点头示意,打着招呼。树上的红叶,经历长时间的风吹雨打,由绿变红,这是它生命结束之前的灿烂。穿梭在红叶林中,让我们大口呼吸,去拥抱这美丽而又伟大的大自然吧。这才叫:置身着色佛照山,红叶醉倒回家难。树知寒冷行将至,竭尽余辉秀景艳。
佛照山,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建有寺院。据宋碑记载,宋祥符初年(1008),朝廷下诏赐名封峦寺,历代多有维修,现存古碑7通。鼎盛时期,有上大殿、下大殿、尼姑庵上院、下院等四大建筑群,寺僧达百人,庙田数百亩,是沙河及其邻近州县著名的寺院。
寺院在当年闻名遐迩,你看宋代曹皇后曾亲自到寺进香,还曾出过担任督僧纲的大德高僧。在封峦寺的佛照山脚下,曾有两片塔林,大小塔有70多座。只可惜,民国后寺、塔被毁,现保存有许多塔件。 当地人告诉我们,在封峦寺原有古莲池。沙河县庠生李仲实,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封峦寺增修后撰文称赞曰:“秀孕千岩,灵毓万壑,兰宫桂殿,高彻青天,玉像金容,光灿白日,古木苍苍,源泉混混,慈澐荫苍,楼阁惠日,照乎回廊,觉路大开,迷津有渡,一方胜景,万姓归依,天竺雷音,不俞此矣。”
在封峦寺前,有个龙口泉。这龙口泉,天再早,四季不断。这股水,源源滋润着祖祖辈辈。人们为了纪念封峦寺老僧,建了龙王庙。现在佛照山山顶有一处岩石,四季水不干,名曰:“滴水岩”。
在佛照山半山腰,有个白龙洞。入洞要走崎岖险峻的羊肠小道,才可到达。龙洞深邃幽长,越向深处,洞口越窄,以致人身也不得通过,所以人们便不知龙洞伸到哪里,并有许多传说…… 在封峦寺一侧,有抗日英雄范子侠的将军墓。基前分别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其中有原中共中央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等。
范子侠,1908年生于江苏丰县一贫苦农家,14岁离家从戎,曾任国民党排连营团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辞去军职,参加抗日盟军。1939年11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支持下,接受共产党八路军领导,并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游击纵队,任司令员,同年加入共产党。1942年2月2日,范子侠将军在沙河县西部山区柴关一带反“扫荡”作战时牺牲,年仅34岁。
范子侠将军牺牲后,为防止日军破坏,封峦寺僧侣帮助寻找合适的安葬地,主动提供原封峦寺上大殿的殿址作为安葬场地。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解放日报》上撰写了《悼范子侠等四位同志殉国》文章沉痛悼念。新中国成立后,范子侠将军灵枢迁往邯郸晋冀鲁豫革命烈士陵园。现存封峦寺前范子侠将军墓为衣冠冢,已被列为沙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这佛照山,登顶观红叶。游览封峦寺,好心大提携。学习大英雄,踔厉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勇创新辉煌。
作者简介:刘孟领,男,68岁,中共党员,河北邢台人,笔名孺子牛,自幼爱好文学和书法艺术,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和文学写作技能大赛奖励。作品散见《河北文学》、《文学作家》、《邢襄文化》、《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报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