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之14——野战救护练精兵
渝陇之子
作为一名纯医疗业务干部,被组织上提拔为主管全院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新工作岗位是需要全面了解和熟悉的。医务处工作的范围是根据全院医疗工作的需要,制定工作规划和医疗设备采购计划。协助制定、修改、完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及考核。协助做好医疗、医技、医辅人员的工作安排与合理使用。负责实施全院医疗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组织、安排全院疑难病例讨论及各种医疗学术活动。负责组织或协调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推广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组织、协调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组织对医疗事故的调查、讨论,并向院首长提供初步的处理意见。协助处理各科室无力解决的医疗纠纷等。但军队医务处与地方医院医务处最大不同点是,一是要每年组织对所属承担医疗体系范围的部队进行巡回诊疗。二是要抽组野战救护医疗所进行野战救护训练。 一支部队,一所医院,它的光荣优良传统就像人的基因一样,是深深嵌入部队或医院每个人骨髓里的,刻印在心里。有了这样的优良传统,其部队或医院的士气和战斗力,是不同于一般部队的。凡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和医院,延续时间几十年,拉出去作战或执行任务,没有啃不下来的堡垒,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就我们熟悉的志愿军“万岁军”,我们医院友邻部队“金刚钻团”“铁锤子团”“老虎团”等,无论在哪儿都能打胜仗。无论在哪个年代都能打胜仗。包括中印边境反击战,中越反击战等。我们医院,则是全军出了名的,具有野战救护光荣传统的医院。因此,每年我院都担负兰州军区战备值班医院的任务。作为医务处主任,承担野战训练的主要实施和训练者,必须精心训练,把野战救护优良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否则,对不起医院的前辈和上级的期望。 我院前身是解放军第133野战医院,曾经是一所志愿军的英雄医院。我们医院是志愿军入朝参战前紧急成立的,由华北军区的一个卫生所和驻湖南部队的一个卫生所合并组建而成。1950年11月初,医院组建后,即跟随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进入朝鲜。入朝后隶属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一分部基地,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401医院,后改番号为志愿军第531医院,先后驻扎在朝鲜的德川、熙川、球场等地。医院入朝后配合前线作战部队,参加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战役,是参加抗美援朝全部战役为数不多的大满贯医院。后来又参加了金城战役等多次战斗,圆满完成战地救护和伤员转运等工作。由于我院在朝鲜期间,完成任务出色,配合作战勇敢,每次参战医院轮换时,作战部队都强烈要求我们医院留在朝鲜。就这样,我们医院成为了志愿军入朝后在朝时间最长的医院之一,从1950年11月初开始,直到志愿军全部撤回之前才回到祖国。医院从朝鲜回国后,1959年曾赴青海玉树执行剿匪平叛野战救护任务,1962年从高原返到回到天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军在毛主席发出全军冬季徒步大拉练时,我院曾经携带全部战备物质,徒步从天水出发,翻山越岭,翻越六盘山,走到延安,再返回天水。往返上千公里,练出铁脚板。也是医院野战训练很突出的事迹。 在战争年代,我院涌现出了大量英雄和先进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抗美援朝作战中的“战地白衣天使”刘秀珍。入朝作战时刘秀珍是志司第一分部基地医院三连任护理排长。在第三次战役中,医院紧跟着作战部队靠前参与战场救护。刘秀珍所在的医疗小组,到达一个叫三登村的伤员转运站,在这里除了刘秀珍,还有一位医生、一位护士和一位炊事员。但就是靠这四个人坚守转运站一个多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超常的工作强度,救治护理超过1200多名伤员。期间没有一个伤员生褥疮,也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同时,他们还将全部伤员安全转运到了后方。在一次敌机轰炸中,病房起火,刘秀珍先后从烈火中救出11名伤员。还有一次驻地突发洪水,她带领全排把100多名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刘秀珍的战地救护事迹备受称赞,先后荣立一等功,获二级英模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斗英雄荣誉勋章,她的事迹被收入《志愿军一日》书中。志愿军回国后,她作为英模代表,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我院几乎每年都抽调医护人员参加军区部队的演习、拉练以及配合施工部队的医疗保障。在执行这些战备任务中,医院成绩卓著,成为全军区医院中的一面红旗。使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医院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后来被战友们概括为:对党忠诚、报效祖国,救死扶伤、服务人民,不畏艰苦、甘于奉献。分配到医院这些年,我始终铭记着我院战争年代开创和传承下来的光荣传统。我刚来到来到解放军第133野战医院,一听这名字,“野战医院”多豪气啊!这明摆着就是打仗的医院嘛,作为年轻人,还有什么能比打仗立功更来劲,更光荣的吗?因此,心里特别高兴。一直到1986年,军委命令,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医院。
我担任医务处主任七年,在党委指定下,每年都抽组担任野战救护医疗所所长。每次都认真组织,精心训练。取得全院官兵,医院党委,上级首长和党委一致满意的肯定。每组织一次野战救护训练,我的军政素质就得到不断地提高,野战救护的指挥和管理能力得到明显进步。所以,后来军区李乾元司令员到解放军第七医院视察工作时,对我指挥的队列展开和个人的队列,礼仪动作规范性做了表扬,“有野战部队的士气和军姿军容风纪。”这一军政素质表现和得到李司令表扬,是我长期参加并组织指挥野战救护医疗所严格训练有关。 1998年,分部应急兵战要对我院野战救护医疗所进行合格验收。应急兵站站长是由分部郭秀鹏副部长担任。应急兵站是由油料,医疗,运输,通讯,军需,军械等模块组成。接到上级通知后。我院党委开会研究,仍然确定由我担任抽组野战救护医疗所所长,政治处主任担任教导员。抽调传染科刘栋良主任担任分类组组长,主治医师张建军担任前接组组长,五官科主治医师刘灿担任五官科组组长,骨科主治医师王雪峰担任外科一组组长,内科主治医师余天担任内科组组长,内科主治医师熊维江担任抗休克组组长,外科主治医师李望舟担任外科二组组长,麻醉手术科主治医师洪余平主任担任麻醉手术科主任,以及各组配护士长,护士。魏建春主治医师担任后送组组长。药械科陈继贤担任药械组组长,炊事班由夏述喜班长担任,后勤保障组由杨荣中担任。警卫排由181团派出一个排担任。一共抽调了120位官兵参加。配备了先进的手术车,药械车,炊事车等野战车共十八辆,可谓精锐尽出,阵容强大。
每天早晨,野战救护医疗所单独成为一支部队独立开展活动。起床军号一响,全员提前或按时到达。进行队列操练中,跑步,齐步行进,唰,唰,唰……,动作整齐划一,孔武有力。队列口号声迅疾响亮,队列气势威武雄壮。引得全院其他官兵和职工,家属羡慕地驻足观看,并拍手鼓励。我听见几个女干部在说,院子里好几年没有见这样士气高昂,威武雄壮的队伍了。 从医院到野战救护训练场大约有十公里远。我们主要训练接到命令后,立即召开支部会,传达上级指示和要求,研究部署行动方案,行军路线和领导分工。然后集合队伍,领取救护器材,救护包,帐篷,枪械,个人生活用品,背包水壶等。大然后会动员,分组蹬车出发。反复演习行军队形,保持车距。反击路上敌特袭击,防敌机轰炸。到达后快速展开,快速前接伤员,分类住院,抗休克,止血包扎伤口,开展脑战伤,胸部战伤,腹部战伤,四肢战伤等手术。后勤人员把牛奶,面条,面包,稀饭,包子等送到病房。经过初期救命处理的伤员迅速后送后方医院。所有保守处理的伤病员都由181团士兵担任。手术“伤员”都由购买的狗和羊充当伤员。然后总结讲评,撤收返回。整个行动要突出,快,快速展开,快速收治,快速治疗,快速后送。从下车,撑帐篷,展开工作台,床位,器械,放置警戒线等,每个环节一个一个过,通过对每一个环节,检查,让各组观摩,总结讲评提高。力争做到,每训练一次,都要让时间有缩短,有质量的提高。同时要突出准,诊断准,处置准,前接后送目的地准,不能耽误伤情。更要突出安全。行军安全,处置安全,操练安全。车辆安全。记得我当医务处主任第二年组织野战救护训练。内科组在训练帐篷展开时,把住主撑杆的人没有把握好平衡,眼看主撑杆斜着就往下掉,我正好从另外一个组走到内科组旁边,眼见撑杆就要打上一个年轻护士的头上,她把注意力放在帐篷侧面撑杆操作上,自己完全没有注意到主撑杆就要打在她头上,我一个箭步冲过去,一支手把她往外拉,一支手去顶举主撑杆。她毫发无损,主撑杆下落时,打在我左侧面部眼角和太阳穴位置上,当场把我打的眼冒金花,头脑晕沉沉。接着太阳穴皮肤就流出鲜血,左眼巩膜,结合膜下出血。视物模糊。被急诊送到五官科,住院治疗半个多月出院。因此,以后每年组织野战救护训练,以自己教训,告诫参加训练全体同志,要特别注重安全防护。 训练中,我除了提出上述要求外,更注重部队作风和集体英雄主义培养。要体现毛主席的“八字”部队作风要求带兵,“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首先搞好班子团结,相互尊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体训练人员互帮互助。训练时思想要集中,动作要迅猛,利索,不能拉垮,要体现紧张有序的训练氛围。三是严格要求把握好每个环节,看问题要严肃,找出问题要严肃对待,批评要严厉。四是注意科学安排训练时间。留出训练间隙作为休息时间。训练休息时间,各训练组积极开展歌咏比赛,开展抓“特务”,摔跤等文体活动。我带领教导员等领导,深入各训练组,官兵一致比输赢,赢了受表扬,输了“受罚”再唱一首歌。训练时间你追我赶,互相帮忙,休息娱乐时间,一片欢声笑语,到处都体现出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喜欢带这样有朝气,有战斗力的部队。 转眼已经训练了二十天,根据上级通知,分部应急兵站检查验收组再过三天,在分部郭副部长带领下来医院检查验收野战救护医疗所练兵是否合格情况。按计划,第二十一天上午在医院院区内训练帐篷室内救护技术。下午拉动到野外实施全面展开救护。下午2点半,上班军号声在医院院区响起,我赶到野战救护医疗所集结区域。见车辆一子排开,十八辆汽车发动机轰鸣声像催征的鼓角,让野战救护医疗所官兵严阵以待。听从我的命令出发。我走到指挥车车旁,正欲下达出发命令,打开车门之际,看见医院管后勤的副院长坐在指挥车指挥员的位置。“我想去演习场看看”他对我说。他比我年龄大四五岁,军龄长些,资历老些。但进常委是同一个命令宣布的。“欢迎你去指导,但请下车,这是我的指挥位置,你可以派乘另外的车去”我回答到。这时,以往的事例浮现在脑海里。1995年,军委批准在西北某大型训练基地举行当年全军最大军事演习。部队集结约10万人。是除海军外,多军种,兵种合成演习。由当时的兰州军区司令员刘精松上将主持指挥。刘精松上将于1933年7月出生,湖北石首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校学员、排长、连长、团和师作训参谋、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军教导大队大队长、机械化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集团军军长、沈阳军区、兰州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院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先后5次立功、17次受奖。2002年12月份,分部陈为照副部长带我与解放军第七医院部分同志去北京出差,陈副部长专门两次带我去刘精松上将家里看望首长。谈话中,刘精松上将专门谈到,虽然他离休了,但每天都要去现在的办公室去看报,看军事资料,特别注重台海军事动向。这让我非常感动,老将军虽然不在职了,身心仍然还扑在国家统一大业上。此次分部应急兵站奉命参加演习。指令我院派一支野战救护连参加。传染科主任刘栋良担任连长,主治医师刘军富担任指导员。由于连长和指导员都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党委特派这位副院长随队帮助指导。参演一半时间后,正逢过八一建军节。医院党委决定由陶院长,我,门诊口腔科王丽敏医生,妇产科周淑贞医生组成演习慰问组去演习基地慰问我院野战救护连官兵。随车带了慰问品。经过白天驾车疾行,晚上到达演习基地。当晚,与野战救护连官兵集合见了面。分发了慰问品。院长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鼓舞斗志的讲话。散会后,院长和我一同分别找连部干部谈话。了解思想和训练情况。总体来讲,野战救护连的训练和参演任务还是完成的比较好的。但连长和指导员在谈工作时,对这位副院长意见比较多,比较大。连队团结出现了问题。原因是连队日常管理,事无巨细都要他做主。连长和指导员成为了摆设。政令不顺畅,形成一种小团体主义。指导员更是委屈的痛哭涕淋。指导员本是连队党支部书记,结果也没发言权。之后,陶院长让我在场的情况下,与副院长谈话时指出“党委派你来野战救护连。是帮带。不是让你越俎代庖,褫夺连队干部的权力。希望后面要注意工作方法。”后来我们离开后,连队团结有所改善。同时,另外一个典型“越俎代庖”的战例也让我心有教训和警惕。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后撤阶段,150师448团于3月12日奉命从班英地区撤军回国。在回撤路线和行军方式的选择上,150师和50军驻该师工作组产生了意见分歧。刘同声师长主张沿公路乘汽车,以摩托化输送的方式回撤。但是军工作组却认为部队参战时间太晚,经受的实战锻炼还不够,要求沿着121师在作战初期的穿插路线,也就是班英以北的天丰山区的小路徒步回撤,顺便再打几仗,搜剿残敌,扩大战果,意思就是要“搂草打兔子”。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于是上报广州军区前指定夺。军区前指同意了刘师长的意见,批复该部经高平沿公路回撤。但150师机要部门居然漏译了这封至关重要的电报,那么150师就只能服从军工作组的决定,命令448团沿小路回撤。结果团前指带领的2营在那嘎及其以北地区夜间行动时,遭到居高临下的越军的阻击。越军以密集火力割裂了2营和团主力的联系,把2营压制在山谷里。胡庆忠副团长在战斗之初就中弹牺牲,龙德昶副政委未能切实掌握住部队,导致各连失去统一的指挥,陷入了被动挨打的不利态势。2营遭到越军的伏击之后,军工作组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448团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没有同意师的接应计划。448团派出副参谋长付培德带领1连和8连前去增援2营,由于兵力不足,加上地形不熟,结果被越军各个击破,7个连全部损失。448团的这次失利,是十年对越作战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损失,共导致542人失散(其中219人被俘回归),丢失各种枪支407支。先是麻痹大意,让部队在敌情不明、地形不熟的山区单独行动;继而掉以轻心,在遭敌伏击之后又没有采取坚决有力的接应措施,军工作组的指挥错误是导致448团2营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要负主要责任。50军党委战后经过调查,向成都军区党委呈报了对军工作组成员的处理意见,经批准后,将关副军长降职,对侯副政委党内警告,刘副军长则在降职后调离。这种组织程序不顺,乱插手,脱离实际瞎指挥,乱指挥,损失教训特别惨痛。上述教训给我很清晰的思维。我是党委会决议确定的这次野战救护医疗所负责人。同是党委常委的部门领导,此时,只能对院长,政委负责,以此向党委负责。如果我抹不过人情,在他的指挥下出了意外,引起安全问题,那是对组织不负责任。而且我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呀。这是组织程序原则问题。我必须坚守原则。“请你下车,我是党委会决定担任这次野战救护医疗所负责人,你如果想来指挥,我倒是愿意,但是,你的让院长或者政委通知我为才行。”我义正词严的对他说。他也感到理屈词穷,没有回答。也没有起身挪动位置让出指挥员位置。“全体待命,汽车熄火。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任何车都不能擅自乱动。”我大声威严地下达命令。然后我转身就走。大约走出不到十步远,“朱主任,你回来,我今天下午不去了。”副院长说到。我回头看,他已经起身离开指挥位置,走下了车。我也没多说客气话,大步走向指挥车,坐上指挥位置后,“出发!”我发出了命令。当天下午,很顺利完成了训练计划。我后来再没提起此事。我和他也按正常程序处理工作关系。听说他后来找了院长和政委。什么内容不用猜都知道。但院长和政委也没有给我提起过此事。其实,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主管医疗的副院长集中精力去管临床工作,知道野战救护训练是专人专项工作。所以没有插手。院长也知道,我经过几年抓野战救护训练已经比较熟悉该项工作,也很信任我的能力。所以没有多过问。我也按要求,及时向院长,政委汇报训练情况。至于今天不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来这里,要这么做,是什么想法,我想都不去想,也没有必要去想。
此后第二天,郭副部长带领检查验收组到达医院。
第三天,检查验收工作组郭副部长,分部卫生处李处长等,在陶院长,武政委,种副院长陪同下,全程检查验收。但见野战救护医疗所官兵士气高昂,汽车用绿色树枝和绿色伪装网披盖,个人头顶绿色树枝伪装帽,身背背包,水壶。救护包或救护箱。蹬车出发。行进途中有五公里徒步行军。乘车中演练反击敌特袭击,我警卫排奋力反击,成功击败敌人攻击。在遭到敌机轰炸时,全体下车隐蔽,动作又快又标准。到达战场展开时,井井有条,动作快捷。整过反击敌特,敌机轰炸到展开救护,场景都非常逼真。发烟包硝烟滚滚,空包弹的机关枪,步枪枪声紧密不断,炮声,手榴弹爆炸声此起彼伏。而前线伤员被迅速接回野战救护医疗所。除了抗休克治疗外,三台手术同时进行。脑外伤,肝脾破裂,下肢股骨骨折手术也在要求时间段内顺利完成。并后送到二线野战医院。炊事班的野炊及时把全流食,流食,工作人员的餐食在规定时间内送到了帐篷科室。整个演习过程,流畅,安全,逼真。工作组分组观看了每个环节,对照指标要求打分。最后取得全优的好成绩。 演练撤收后,全体野战救护医疗所集中整队集合,列队在天水军用飞机场上。“立正,稍息,立正!”我下达口令后转身跑步奔向郭副部长。“副部长同志,解放军第29医院野战救护医疗所集合完毕,请指示。所长,朱云才!”举右手报告完毕后,我转身跑回队列前面,“稍息”“唰”。发完口令,我回到队列。郭副部长行军礼“唰”,队列自动立正。郭副部长在讲评最后说到“今天,你们抱着流血流汗不流泪,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理念,发扬敢于吃苦耐劳精神,精心组织,精心筹划,精心指挥,战场设想符合实战要求。战术动作熟练。展开和救护过程都达到了全军合格指标,在医院党委领导下。野战救护医疗所严格训练,严格要求,锻造出了一支野战救护精兵队伍,你们今天的检查验收合格了!祝贺你们取得优秀成绩,感谢你们!”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院长和政委也喜笑颜开。这次检查验收取得圆满收关。在后来多次配合野战部队军事演习,任务部队执行任务中,我院野战救护都得到了上级和参演部队的好评。 时间荏苒,如白驹过隙。近二十五年过去了。天水市第二故乡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历史名人众多,人杰地灵。有羲皇故里伏羲庙里中华祖先伏羲,女娲见证,有闻名天下麦积山胸怀上的刻印,在解放军第133野战医院,解放军第29医院军营里,有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人民子弟兵在这里得到了锤炼。他们虽然走向全国各地,但是,对第二故乡的这片热土,这座军营,已经融入生命中的魂魄,永远怀念,永远忠诚这片土地,这座军营,忠诚自己伟大的祖国。
2022.11.13.
【作者简介】朱云才,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青海医学院医疗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管理系、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EMBA。历任卫生员、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医务处主任、院长等职务,授大校军衔。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文学写作,在国内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有《随吟集》《得云留彩》《盛世飞歌》《走马行吟》等诗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