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絮絮叨叨话中秋
前几日,儿媳妇从上海寄来了月饼,接着又寄两箱时鲜红枣,我猛然感到一年一度的中秋团圆佳节又来临了。节未至,礼先到,我的心情沉浸在阖家团圆的氛围中,要不是“慑于”疫情肆虐,儿子、儿媳会携孙子、孙女回来,或者我们去上海团聚的,因疫情影响,这种团聚一堂,共赏明月的天伦之乐已中断了三年。不过还好,借助网络的便捷和邮寄的礼品,团聚的情份依然浓列。此时,我徘徊于朗月清辉的迷离月色中,徘徊于幽静小院的石板曲径上,品味着天涯共此时的美妙滋味。此时,院中高大的石榴树和香橼树在枝繁叶茂的树冠上结满了丰硕的果实,尤其是那颗“红宝石”品种的石榴。似乎在预示着子孙兴旺的吉兆,在微风中颤颤巍巍、生动活泼,像极了我小孙子活泼调皮的可爱形象。高大的桂花树,浓密深邃的枝间叶上缀满了密集的细小花蕾,看得出他们正争先恐后准备开放。再过几日,金黄色的花朵伴着香透云霄的气息,将泽被左邻右舍,收获好评如潮的赞誉。几盆吐蕊的幽兰居于不起眼的一隅,潇洒的叶片承载着“王者之香”的气度,热烈而又不不失矜持,如同我孙女一样贤雅而文静。散植于墙角门边的一丛丛秀竹,随着凉爽的微风不时的弯一下腰,以示对大自然表达谦逊的敬礼,然后又挺拔起身子。虚心的品性在遒劲的竹节勉励下,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景致像极了我儿子、儿媳在生活的道路上打拼的境况……这在白天的视觉中真切展示的景物,连同形态各异的盆景,在朦胧月色的笼罩下更具诗意的魅力。诉说着这些闲言,算是与家人共同分享共度中秋的欢快之情。月到中秋分外明,可是我的心境却充满着复杂的情愫,未必每个中秋都如上所述的惬意舒畅。屈指算来,我已度过70个中秋节了。小时候因着“穷”的缘故,普遍缺少丰富的物质享受,但缺乏物质,总不应该缺乏亲情团聚的精神慰藉吧,可我却是个例外。
记忆最深刻的是我读高中时的一个中秋。那年中秋节恰好是星期日,多数同学都特意在家吃晚饭,星期一早晨赶回学校。因为家庭物质贫乏,中秋节的晚餐才是节日的重点、团聚的重点、也是全家分享月饼的幸福时间点,可我却不一样,明显感受到在家里不受待见的气息,出于自尊也出于愤慨,我在临近晚餐时毅然离家回校,其他人见我回校,不仅未加挽留,而且明显露出遂心所愿的神态。此时,左邻右舍的人都露出诧异的又是会意的眼神。在回校的路上,不见一个行人,因为所有人都在家里沉浸在团圆的幸福中了,只听周边村庄有零星的炮竹声和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而我一个人却像一个无处安放的孤魂野鬼独行在去学校的路上。回到学校,食堂自然关门上锁了,晚饭也无着落。我像个幽灵一样打开集体宿舍的门,躺在床上饿着肚子度过了一个中秋之夜。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中秋节,也是诱发我性格趋向孤僻的一个中秋节。自此以后,我对任何传统性节日心底上都持冷漠和排斥的态度,觉得每一个节日都是在见证我的凄楚。其后有四个中秋节是在部队度过的,部队是个战斗化的集体,每逢节日都要加几个菜算是过节。记得还有红酒,中秋节每人还发了一个月饼。我既不受冷落,也不被排斥,以平常的心态享受平等的待遇,我也保持不附和,不迎合他人的心态。趁着假日独自一人到附近的山头上看看书,或者对着一块怪石发一些毫无来由的遐想。再其后我独自成家了,当然家底很窘迫,每逢节日,也虽无丰盛物质,但总归有一个家的气息,特别生了儿子,穷家里又生出欢快的节日气氛。当然,我大病之后,穷家经历了雪上加霜的摧残。这时,每逢过节总有一股强烈的愧对儿子的感觉,因为儿子在节日里几乎享受不到童年伙伴的丰富物质。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是为你打开一扇窗户”。我想我洞见光明的窗户应该是我儿子,我一个儿子,我所有的失败、沮丧都籍着儿子得到了补偿、安慰。

我的儿子自小就很懂事,其实我并未刻意给予他多少教诲,但我所有的期盼和追求,都籍着我儿子的努力得到了成全。记得他在很小的时候,家里如果只有一个橘子,他总是掰开一瓣塞进我嘴里,再掰开一瓣塞进他妈妈的嘴里,然后自己才吃其余的部分。中秋节时如买一块月饼,我们总想让他吃稍大的一半,可他总是执意要切成三块,他吃其中的三分之一,绝不肯一人独占半块,这就是我在极度困境中的幸福中秋之盛况,也让我透过儿子的行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再后来儿子去部队当兵,每逢节日都要通电话问候。那时的程控电话都是有钱人家和干部家才有,所以我总得涎着脸皮去人家借用电话。同时也能捕捉到电话主人的蔑视眼神。当然了想打电话就应装一部,装不起就别烦人。这是农村干部和有钱人普遍的心态,我自然理解,但为了亲情不得不涎着脸皮,而且还尽量长话短说,临了还多少给几块钱算是电话费。就这样电话主人虽心安理得的收了钱,仍流露出“贱民扰贵府”的不耐烦。近十几年来,随着儿子在商界的艰辛拼打小有成就,我的中秋节和其他节日一样,一年比一年兴味更浓。团聚的幸福感,特别是随着孙女、孙子茁壮成长,团聚的氛围日渐热烈和丰富。这几年,尽管疫情原因,但未阻断亲情团聚的感情,几年前不是儿孙们回家过节,就是我们去上海,而我们去上海大抵是因着顺便旅游的动机。秉笔抒情,漫谈中秋。此时高悬天际的月亮格外皎洁、妖媚、亲切。“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祈愿国泰民安,年年中秋光景好,岁岁皓月沐苍生。写于壬寅中秋之夜。

张学臻,江苏盐城人,网名“霜晨孤雁”。早年当过兵,退伍后务农为生。为人生性木讷,恪守农人本分,不谙处世之道。知音甚少,蒙垢颇多;偶遇心性投契者,欣喜若狂,必以赤诚相待。喜读书,学养浮浅,领悟狭隘;倘有感触之处,若付之笔端,必显造诣浅薄,文字粗劣之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