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工作,孙亚池也是'第一杯'
梧闽、建波/文
九湖又名酒湖,论酒量悍狗山不敌孙亚池。论工作孙亚池应该在悍狗山之上,毕竟孙亚池在司法系统,两次荣获全国先进,而且个人是史上唯一正科级乡司法所长。
50元的生铁,若制成赛马的马蹄掌,能卖3000元,价值涨60倍;若是制成名贵手表的发条,能卖30000元,价值则飙升600倍!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任何东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合理利用了其附加值却难于估量。人也一样,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发挥,即使你是草根人物,只要能敬业爱岗,充分挖掘潜能,以聪明才智释放正能量,你就可能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甚至敬佩不已的人。九湖司法所长孙亚池就是这样的人。
他1982年2月入伍,历任九湖司法办主任(股级)、九湖法律服务所主任、综治办主任、中共九湖镇纪委委员、九湖司法所所长(副科级),又曾先后兼任新塘村、下庵村党支部书记。他一直身处最基层,付出了远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勤奋,为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办了许许多多实事、好事,为维护一方安宁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他被司法部评为“人民满意的司法助理员”、司法所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单位”,2002年被人事部、司法部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同年4月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被漳州市司法局荣记三等功,共46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表彰。如今,已到58岁的他被破格提拔为正科级的主任科员,确为实至名归,值得庆贺。他是漳州市司法行政系统的一面旗帜,在许多不平凡中,有六点精神很值得学习。
一、善于学习
他深知自己只是文革期间徒有虚名的高中文化,难有过硬的政治觉悟和法律知识水平,跟不上国家法治进程。为了践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入伍后不久就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工作之余潜心研读法律专业,从专科读起,又续读至本科毕业,1992年通过了全国公证员资格考试,成为福建省乡镇司法所的第一人。凭着拼劲和才学,他经常组织培训调委会、治保会、平安中心户长并开展各项活动,加强与综治办、派出所、法庭、安全办、国土所、建设站、妇联会等部门联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借力使力。他带领所里同志及时化解各类民间纠纷,虽然难于计数却无一矛盾激化;主动介入处理群众信访并使其息访息诉,为党政领导分忧减压;开展全方位法律服务,建立常年法律顾问点、协办公证、合同招投标监督等;接受检察院、法院委托并由司法局指定开展审前社会调查,没有错案退件;社区矫正对象无一脱管、漏管,无一重新犯罪。
二、完善自我
他出身于遐迩闻名的“百花村”,也许是从小就受世代为花农的长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气质和形象也显得比别人高雅、和善、热情。改革开放初期,带着漳州南乡百花村那种好客民风,他在待客中的热情豪爽同样出了大名,曾被誉为“九湖第一杯”。在一个偶然场合,一位老中医在给他把脉后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身体虚胖、困顿。烟、酒是隐性杀手,会给你留下严重病根。对你的工作效率和形象也没有任何好处。”他恍然大悟,生怕愧对自己的人生、愧对父老乡亲,从此戒烟戒酒,至今28年。工作中,他处处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干,尽最大努力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言行上,即使是对一般群众,也一诺千金,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晓人,从不误人误事;经济上,他鼓励家人从事花卉产业,从不与人纠纷;生活上,他苛求自己,对他人却是以礼相待。入伍三十三年来他没有被人投诉过什么重大过错、侵权侵害、贪腐堕落等问题。
三、秉公执法
他坚持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办事、办案的原则,对任何群众都是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对任何纠纷都是不偏不倚、阳光作业、及时调处。不知有多少对即将分手的夫妻破镜重圆、多少个兄弟姐妹重温骨肉情深、多少个老人不再受到冷遇虐待、多少个家庭重享天伦之乐、多少对邻里息事宁人、多少个对手握手言和。他在处理涉及影响面大的、群体性的事件时更显现出掌控能力和公信程度。前年“7•25”木棉石场民用爆破物品爆炸案发生后,他临危不惧,迅速赶到现场,与有关领导和部门立即成立事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救人、善后、调查、取证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他着手组织成立善后调解组,排除各种干扰,在有效控制石场负责人、召集工人代表后,先从医疗救助、委托鉴定入手,到促成工伤赔偿和解协议的签定,又连带彻底解决石场拖欠多名员工工资的纠纷问题,有效预防矛盾升级激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赏,受到了党政领导的表彰。
四、一心为民
2007年7月,漳州市西环城路途经九湖镇10个行政村,其中下庵村由于“两委”班子战斗力弱,之前工作没做好,群众反对征地及房屋拆迁,工程受阻无法推进,村支书、村主任向镇党委、政府辞职。在这关键时刻,他临危受命,兼任下庵村党支部书记。这是信任更是责任。下庵村从此多了一位走家串户的“虎猫管百家”的工作狂。他带动村“两委”干部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既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又善于倾听群众意见,还擅长特事特办,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社里“族头”、“庵公头”主动拆迁两座庵庙,80多户群众主动配合签订了征迁协议,拆迁了14000平方米的房屋,让出了250亩。2009年底西环城路全段顺利通车,成为324线国道进入漳州市区的第二条重要交通枢纽。随后,漳州片仔癀化妆品产业园区又在下庵村完成征地74亩、迁移坟墓400余座,打破了下庵村无大工业项目支撑的落后局面;小百合双语幼儿园征地50亩,英才教育从幼儿抓起的战略在该村立地生根;安全饮水、安置地新村建设、农贸市场、健身场所、道路等工程及家园清洁、河沟清淤等配套项目建设规划也跟了上去,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下庵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不菲业绩,2009年6月起先后被龙海市委、市政府评为龙海市三星级党支部、第十三届文明村;2008至2010年连续三年在全镇考评中跃居并保持第五;村财收入和公共积累从无到有并一举突破七位数大关,令各村刮目相看。
五、顾全大局
2013年10月底,落地在颜厝镇宅前村的漳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却被好几起棘手的矛盾纠纷给绊住了,征迁工作难于推进,工程指挥部领导愁眉紧锁。龙海市委、市府向龙海市司法局统一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调解组,到现场开展调解工作。老孙临危受命担任组长,带领另3名干部进驻。老孙本来就承担了九湖镇6个工业项目征迁任务,已经超负荷了,此时又加了一副重担,如何两头兼顾真是令人难于想象。他一方面向领导表态“既然被抽调任用,就是责任重大,不能给龙海司法局和市委、市府丢脸。”一方面向团队要求“我们面临棘手的矛盾纠纷,工作将会十分辛苦,但我们要知道,这是肩负市委、市府的期望,司法局的重托,这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贡献,个人再苦再累也要克服,才会不辱使命。”结果,因为他的领导有方,团队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因为他的善于调查了解而获得了第一手真实材料,才得以有的放矢敢于又巧于啃咬硬骨头而推进了高效调解。原本打算三个月才能完成的硬任务,结果仅用了一个月就成功调解8起各类纠纷,接待、解答法律咨询51人次,促成了24宗农户签订征迁协议书,奥体中心项目建设处于无障碍状态。而九湖镇的项目同时跟进,没有落下。
六、助人为乐
他的为人处事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在担任股级的司法所长时,早早就被九湖镇党委纳入了党政班子成员,成为党政领导的左膀右臂;被任命为副科级所长后更是实至名归,成为了龙海市各个司法所的“复制”样板,名副其实的“火车头”,使司法行政系统的职能作用得以充分肯定,法律地位得以恰当提升。
他是良师也是益友。与他共事过的同事在他的感染、鼓励下,先后有3人通过了号称“全国第一考”的司法资格考试,进城当了专职律师;1人取得了建筑工程师、预算师双资格双职称;1人回本村连选连任党支部书记;1人转任福建省程溪农场保卫科工作。如今,有3名本科毕业、具有多年从事基层司法工作经验的公务员先后调过来与他共事,又有5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投在他的麾下,接受他的领导和培养。在他的带领下,九湖司法所继续保持着“讲政治、讲作为、讲奉献、顾大局”和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如今,他的敬业精神和成功事迹感动了上上下下,产生了司法行政系统的品牌效应,受到了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14年4月16日,中共漳州市委常委、龙海市委书记张祯锦在全市“三访三促”工作动员会上,号召全市党员干部要以孙亚池同志为榜样,不断推进龙海市各项事业“重振雄风当龙头”。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孙亚池的六点精神一旦成为更多同志的自觉行动,龙海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