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岛当兵的日子里(连载1)
作者:梁才
嵊泗金鸡岛——是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虽然在那里只是短暂的五年,但那是保国戍边的五年,是终身难忘的五年。
1969年农历新年刚过,锣鼓声中我参了军。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参加跳着“大红花儿红又大,新兵叔叔戴上吧”的舞蹈; 送“光荣匾”到新军属家门前唱“妈妈放宽心,妈妈别担忧,光荣服兵役,不过三五秋……”歌曲的我,到这次是被人家欢送参军,那个高兴劲,真是无法言表!
一、支渔
新兵下连队我被分在迫击炮排,二十几天新鲜劲还没过,就被抽调参加南京军区工程兵司令部,组织的施工场地技术员培训。军区来的曹教员讲授技术课,师部工化科周参谋任班主任,50天的集训,匆匆忙忙,因为各个岛都在“深挖洞”,培训一结束我就回到营里,并兼了营里施工仓库保管员,雷管,炸药,导火索,扒渣扒子,铁畚箕,长长短短的铁钎,收收发发,都是既简单又实际的活!
构筑完两门五七炮阵地,我忙了三天两夜没回营房,受到营里口头嘉奖,心里刚美美的,却又给我换了位置,去和平村支渔!这个山岙小,大约只有百十户人家,机帆船网船尾船只有6对能远洋作业,有4只稍大点的木帆船只能到大洋山东边点去张网,天天靠守株待兔,多的也能捕捞到千斤以上,但多是小鱼小虾,稍大点的鱼、蟹则分拣出来,其他的下到大甑子锅里蒸煮熟后,摊到场地上晒,精挑出来的放到竹篾蓆上晒。几位六十多岁的木帆船老大,为了带当年几个新渔民下海学捕鱼,对其中两个“人物”不太认可,请我们“支渔”的解放军协助他们“带带”,村支书找公社,找部队,觉得我会在海里摇撸,能跟船老大配合,便请我上渔民的张网船,连队请示到营,金平公社请示到嵊泗县革委会,师张副司令兼任县革委会主任,他特别指示:“必须保证我们兵的安全”。营陈副政委找我谈话:支渔属“三支两军”,是政治任务,你现实表现不错,能与渔民配合,要重点“照应”新上船的那几个“人物”,不能让他们出岔子!
我向陈副政委表态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到渔村,村保管员刘老爷子,把四个小家伙找来介绍给我,三个十四岁,一个十五岁,十五岁的那个,还是个吐字不清的半哑巴,他们两个读到四年级,一个三年级,吐字不清的那个没上过学,但还算机灵。他们几个各家都是缺劳力户,当时渔村是“按劳取酬”,没有劳力,就得不到工分,无论在渔村,还是农业队,都不可能有分红、领到渔资。贪玩、懒惰是他们的共性,甚至还带点小闯祸,所以老渔民不愿管带,村上人见他们都有些发够。
第二天保管员把泊在沙滩头的两个舢舨给我们,让我们先去海边玩玩,几个小家伙个个敢下海,扒滩头,扫紫菜,拾螺蛳的,但都不会摇橹。我因为生在射阳河边,下河摸鱼掏蟹摇小船的是轻车熟路,但海里的撸与内河里的撸不一样,摇起来有很大差异,海里撸,摇起来频率要快,因为船头是尖的,行船快,浪大不稳定。四个人分开,两个人一只舢舨,让他们学着摇,孰料个个来劲,半天不到,大汗就透过几遍,下午有两个说臂膀抬不起来了!当天的表现,渔货场的老老少少看在眼里,觉得“解放军小梁有办法”!
四天后,将四个小渔民分到四条木帆船上当“伙头军”去,从报酬3分干起,那时网船老大“基本分”12分,老轨是9分10分,把小渔民一个人分在一条船上,不让他们聚一起,也就成不了气候。
我跟他们下海去小洋山东南洋地也仅几趟,把几个小渔民与开洋木帆船的老大建立帮扶(领)关系。帮领好的老大,每个月村里发渔资加半分参加渔资分红,那时大约在2.5到3元的份额!和平村的帮扶方式,后来在周边村推广开来。
知道我第二天不上船的船老大让“伙头军”煮一锅梭子蟹,并挑选四只肥大的,一只有八两的给我当午饭,要我吃下。这样的犒劳,是我有生以来最奢侈,也是唯一的一次“饕餮”蟹餐,比起在金平公社食堂吃过的那顿“一身全是瘦肉——沉湟鱼”的滋味来,还是这一餐难以忘怀。
几个贪玩会作乱的小男孩,第二年就上网船了,进步最快要数吐词不明朗的阿二,他的“工资分”涨到6分。他在我退伍时,特意送我的干带鱼一捆,大十几斤,我记得以3角6分一斤计价,给了6元钱,拜托村支书转交给他母亲。(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梁才,六九年入伍在嵊泗当兵,退伍复员为民办教师,自学“中国农业大学”函授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任校长廿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