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大别山
王统富
去年十月底,我们一行十几人随乾坤旅行社去了安徽大别山,转眼间一年过去,虽然在金寨旅游的时间不长,但是大别山的英雄历史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其实,我这次大别山之行主要是为了感受大别山的红色文化,上初中时就知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所以对大别山这个名字记忆深刻,向往已久。
在大别山的几天行程中,近距离的感受到了它的巍峨雄伟,气势磅礴。高耸如云的白马尖主峰、水流湍急的白马大峡谷、将军峰的威武雄壮、刀削斧劈的千刃石壁……让人叹为观止,深感不虚此行。但是这块红色热土上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更是震撼着我的心灵,回到临沭后久久不能释然,想诉诸文字的愿望始终缠绕着自己,欲罢不能。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西段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东段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380公里,宽约175公里,三大主峰(白马尖、多云尖、天河尖)海拔均在1700米以上。大别山是长江与淮河分水岭,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区别了江南水乡与淮河平原气候之别,故称大别山。

安徽省金寨县是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它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四周皆山,关寨环立,地势险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下午三点多我们到达金寨县,地接导游早已等候在高速路出口,她一上车几句轻松的寒暄后,便清唱了一首《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曲,然后出题考我们,请问大家这首歌最早出自哪里?是哪个地方的县歌?当然这诱导式的提问,难不倒我们,原来这首唱响全中国的歌曲就出自金寨。是上个世纪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县果子乡佛堂坳小学教员罗银青根据民歌《八段锦》填词而成,是对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红军翻身得土地过上好日子的歌颂。解放后,人民政府便把这首歌定为金寨县歌,桂花树确定为县树。确实在我们一下车时浓郁的桂花香便扑鼻而来,迎接我们的是一排排的桂花树,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不一而足,大小各异。

第一站是红军展览馆。红军展览馆陈列了59位开国将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烈士英勇悲壮的故事。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土地革命开始,共有十多万金寨儿女参加革命,诞生了多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第1军、25军、28军),1955年中央军委第一次授衔共有59位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全县在册烈士11093人,占全国在册烈士的五十分之一。真是“户户出红军,村村有烈士”。

上世纪二十年代,鄂豫皖地区国民党当局压榨盘剥农民的方式五花八门,手段更是登峰造极。很多地方对农民征收的地租赋税提前了几十年,卖儿卖女逃荒要饭的农民数不胜数,处处饿殍遍地、荒冢累累。穷人为了闹翻身过上好日子,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举行武装暴动,用鲜血和生命同反动派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山山埋忠骨,岭岭铸英魂”,1929年金寨县斑竹园闹农运的的先进人士一次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了800多人。开国少将卜万科的父母就是被反动派绑在树上逼其交出闹农运的儿子,遭到拒绝后被活活砍死。南溪镇花园村的万人墓就是被杀的革命群众和红军伤病员合葬处。

金寨凉亭坳大枫树(树龄300多年、树围4米、高约15米)是红28军组建地,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将没来得及转移的红军伤病员全部杀死,把几十颗头颅挂在树上,鲜血染红了斑驳沧桑的树干,血雨腥风,惨绝人寰,从此,大枫树多年鸟雀不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寨籍开国将军林维先回老家专程拜谒大枫树,老人伸开双臂与大枫树紧紧相拥,刚说道:“大枫树,我回来了”便哽咽失语,这位戎马一生面对死亡挫折从不掉泪的铁汉早已老泪纵横。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捧热土一捧魂。”金寨县西北的金刚台海拔1500多米,1932年腊月只有1000人的红28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因寡不敌众,只有分散转移,当时红军女战士排负责伤员后勤工作,她们只好藏在金刚台的山洞,初为母亲的张敏怀里抱着刚出生6天的女儿,当敌人快搜到山洞时孩子突然哭出声来,为了掩护战友不暴露目标,张敏急忙把孩子紧紧捂在怀里,等近在咫尺的敌人散去,孩子却窒息而亡。四十多名女战士在深山老林里东躲西藏,几天吃不到一顿饭,最后活着走出大山的只有八人。红军战士开国将军腾海清身负重伤,双目几乎失明,红25军撤离时营以下伤员全部留在原地,当师秘书长临别留给他几个银元时,他哭着说道,我要革命,就是死也要跟着红军跟着共产党。后来,他吊着胳膊拄着拐追赶部队,一路乞讨,一路风餐露宿,一个月以后,终于在秦岭山区找到部队,整个人成了叫花子。
白马尖是大别山最高峰,海拔1777米,山势陡峭,特别是千丈崖,险峻程度让做在索道车里胆小者都不敢直视。当年红28军陷入敌军包围,为突围,硬是乘雪夜翻越白马尖,后面敌人的炮火打得岩石滚落,雪花乱飞,红军踩着深过膝盖的大雪,在悬崖峭壁上边打边撤,很多战士坠入深渊,有的挂在山崖树枝上冻成了冰人。有的摔死在沟壑里,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鄂豫皖根据地的人民在红军转移长征后,同样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屠杀,根据地人口由二十多万锐减到四万多,很多群众为掩护红军伤员牺牲了生命,开国将军陈祥原名邸银国,就是因为农民陈开元为掩护他,儿子被国民党打死,他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从此改名陈祥。凉亭坳余翠花大娘被联保主任捉去吊打,逼她劝说参加红军便衣队的儿子回来“自新”,为了不使儿子丧失革命信念,她含愤自杀。农民聂长荣,为了掩护红军伤员,敌人先后3次烧了他家房屋,他最后只得住在石洞里,他说:“烧了瓦屋住茅屋,烧了茅屋住山棚,烧了山棚住石洞。革命成功了再盖高楼”。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2万大军直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把白崇禧的40多万国民党主力部队拖在国统区,大大减轻了延安和山东根据地压力,使得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提前到来。而刘邓大军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情况下和大别山人民一起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部队没有鞋子穿,老乡们在田间干活故意把鞋子落在地里、多带几份干粮埋在做了标记的地里,等天黑后解放军下山来取,没有医药他们就用伞筋骨做手术缝合针,采野药敷伤口……就这样,军队一边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战斗,一边忍饥挨饿,由此付出了重大牺牲,半年后部队走出大别山时,人数损失过半,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惨烈牺牲不亚于“湘江血战”,同时为支援刘邓大军,有数千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就是大别山,这就是顾全大局、甘愿牺牲、勇往直前的大别山人民。

大别山之行,洗涤了我的灵魂,净化了我的思想,升华了我的精神,临别之时,车在山间公路上穿梭,大家一时寂静无声,默默而深情地看着大别山的山山岭岭,一草一木,不舍之情难以掩饰。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本文作者大别山留影照
作者简介:
王统富,男,生于六十年代,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共临沭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文联主席、县作协主席等职务。
曾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读者》《南方周末》《中国纪检监察报》《作家报》《支部生活》《文史天地》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纪实文学等百余篇作品,喜读文史,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