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红英:最悲催的演员
董惠安
河南某社区书记刘红英在疫情新闻发布会谈及因为不能参加女儿的“成人礼”而当众哽咽落泪之事,地球人
都知道了。她的自我感动由于远离广大民众在封控时期的感受,因而被喝了倒彩。我写了一篇《刘红英:可否与民众同醉》的小文,有朋友看后说:剧情已经反转,让人惊掉下巴了!看到朋友发来的链接,得知刘红英接受了一家媒体的采访,道出了其中的隐衷,我顿时觉得对她陡然生出几分同情、几分叹息。
从上面这个截图文字中,可以看到刘红英在接受采访中透露的信息:其一,她的发言稿是别人写的,她只是照本宣科。其二,她在发布会之前,还不知“成人礼”是怎么回事。当她向“(管)宣传的小李”求教时,对方让她“不要管这些,念这段时注意情绪就行”。

仔细琢磨这两条信息,我觉得这与其说是个新闻发布会,倒不如说是场演出活动。导演不知是谁人,但可以断定刘红英发言稿的撰写者可以断定是编剧或者编剧之一,而刘红英则是一名演员。由此看来,当社区干部除了种种专业资质外,还应具备表演才能。难怪这些年公务员考试门槛日渐增高。按理说,刘红英配合表演的还不错,除了按要求“注意”了“情绪”之外,还能超常发挥,做到了“呜咽咽”“泪盈盈”,其言也哀,其情也切。可是,一场好好的大戏,还是被她演砸了。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是导演和编剧低估了观众的智商。认为观众顶多是小学一年级的水平,然而,观众的水平超过了初一。
有网友提供了郑州杜岭街道彭公祠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张保红,因坚守抗疫岗位而错过了女儿“成人礼”的事迹报道,只是这个真实的事迹发生的早一些,当刘红英在发布会上表演时,故事竟是张保红事迹的重复,让记者和观众顿生似曾相识之感。由此让人联想到,近年来一些单位年轻的秘书写手们善于取巧,在网上荡一个现成的模板,对相关新闻要素加以修改,移花接木地就完成了一份文稿,以此糊弄应付领导,给日理万机的领导挖了一个深坑,这很不负责任。刘红英对媒体透露的“宣传小李”,无疑就是这样的写手,编剧按模板编,严重脱离实际,说严重了有欺主误国之虞,应当好好反思。
纵观这场疫情发布会,感觉是按春晚模式布局的,高潮就是让刘红英打悲情牌,但是,春晚是娱乐节目,模仿是有条件的。就算是按春晚模式搞,也应当采其精华,譬如倪萍讲述的感动中国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因而能唤起国人的共鸣,起到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作用。而拿出刘红英移接他人花木的事迹,效果如何呢?感动落泪的只有刘红英自己,而国人只能望而苦笑。其实,春晚还有一点值得借鉴的,是冯巩那一嗓子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如果参与发布会的某级别领导看见观众和媒体像见到久违的老朋友一样,吼一声“想死你们了!”和大家敞开心扉地聊一聊,抗疫三年了,我们很难见面,你们的生活怎么样?工资能按时发放吗?小店能开张吗?孩子能正常上课吗?房贷能还得上么?我想,大家一定会眼泪哗哗的!
遗憾的是,由于疫情和其他的种种原因,领导和群众咫尺天涯而不得见,群众都快不认识领导了,也不知在哪里能找到领导。虽然也有热线,能打通的有几个,即使打通了,通话还像鸡对鸭讲,又能解决什么什么问题呢?真所谓“见面面不容易拉话话也难”哪!
坦率地说,这些年由于群众接触领导的机会少,新闻发布会就成了领导或有关部门推不掉绕不开的与群众赤诚相见的场合,不知领导是不是把群众“想死了”,群众却是真的把领导“想死了”,此时此景,群众和媒体记者们用广角镜、放大镜观察领导的举手投足、衣着装扮,甚至苛刻地吹毛求疵,也就在所难免了。这种特殊时期的国情民意,“导演编剧”们,不可不察。
再说刘红英吧,说她是最悲催的演员,有理有据。如此剧本中的一个配角,一旦选中了她,悲剧就锁定了她。演好了,国人吐槽,演砸了,导演痛骂。即使发布会的台面演砸了,她的角色在剧情终了还未卸妆,还有续集——这是出乎所有人包括她自己的预料的。按“规则”说,她应当扮演“忍者神龟”,在铺天盖地的吐槽嘲讽面前保持定力,沉默不语。直到社会的下一个舆论热点出现,她淡出人们的视线。可是,她内功不足,还嫌嗓门不亮,还举着大喇叭诉说自己的委屈,把黑锅甩出去,还嫌甩得力度不够,还要私下会见媒体,用更大的力度甩锅。这不是甩开编剧导演,开始自编自导自演了吗?啊呀!这一甩不要紧,她道出了导演编剧的幕后操作,很有拆台之嫌,这就不能不摊上事儿,可以肯定地说,仕途上的锦绣前程没有了。原本在发布会上出镜露面,风光无限,岂料梦断天涯,真是如同名著中所言:“一场欢喜忽悲辛”啊!
又有消息称,刘红英突然被测出疫情阳性,要送去隔离,她硬挺着不想去,又引发网友的种种议论。我第一感觉是谣传,不信。然而有图有真相。但我却寻思这是不是又一幕剧情的开始呢?她又开始接受了新的角色扮演?这时事变化快,我一时闹不明白,我总感觉自己的智商在随着年龄在衰减,现在弄不清自己小学毕业没毕业。不过我清醒的一点是,我这辈子当不了演员了,我只能扮演我自己。
董惠安2022.11.11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出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以来在网络上发表纪实文学《一个东北军后代的回忆》、长篇小说《书生沦落半官场》《谁主公平》,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