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山川/仰望英雄崮
作者:偶然
我的故乡是崮乡。
崮乡的山很奇特,每座崮上都扣着顶大帽子,崮顶平阔、四面陡峭,余脉向四面延伸,这崮的腿搭着那崮的腰,缠缠绵绵,一望无际,形成了崮的海洋。
故乡的崮千姿百态,有的直插云天,有的雄伟挺拔,有的小巧玲珑,有的秀丽无比。纪王崮号称“天上王城”,东汉崮把“刘秀走南洋”演义成了神话,孟良崮是国民党七十四师的坟场,锥子崮刺破云天直指苍穹!相比之下,那些以姓氏命名的崮则显得有些亲切,如:姜家崮、马家崮、孙家崮、刘家大崮等。而以形状命名的更是名符其实,如:枕头崮、剪子崮、板子崮、锥子崮、牛头崮、马头崮、墩子崮、歪头崮……
崮乡有俩歪头崮,西歪头崮的崮头因形似一顶乌纱,故又称纱帽崮;东歪头崮座落于镇住地与大沂河之间的沂山余脉之间,看上去很不起眼,海拔高度才384.9米,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而就在这座不起眼的崮上,抗战时期曾上演过一场惨烈的英雄壮歌!
1943年2月25日,日伪军三千多人对沂北、沂中抗日根据地再次发动大规模“扫荡”。
八路军鲁中军区2团1营2连在1营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在沂河一带活动,当获悉日军出动的消息后迅速集合起来,决定涉过沂河,掩护当地老百姓向山上转移。
就在2连战士们掩护老百姓爬到附近一个叫桃花坪村的时候,日军的马队已赶到了山下。并很快升起了几发信号弹,表明各路日军都已集结到位。此时,日军飞机发现了正在山沟里转移的部队和老百姓,便俯冲而下投下几颗炸弹,顿时火光冲天,大批日军向着爆炸点蜂拥而来。
恰在此时,八路军1营2连遇上了由1营长王子固带领的第3连,两位营领导迅速做出决定,由他们带领战斗力较强的2连阻击日军,掩护兄弟部队和老百姓突围转移。
当这支仅剩85人的小部队向着足足有三千日伪军冲过去时,一下冲乱了日军阵脚,将敌人紧紧吸引到自己周围,使其他部队和老百姓得以安全脱身。
完成阻击任务后,他们边打边撤,沿着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上,这时天已放亮。

歪头崮抗击战遗址
歪头崮是一座石头山,北面坡度较缓,东南西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山顶虽平坦,但面积不大,将士们撤到这里后,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固守。
固守歪头崮非常困难,光滑的石头山难以挖战壕,而且2连的弹药也不足,每人平均只有几十发子弹和4颗手榴弹,全连才两挺捷克式轻机枪,每挺只有两三匣子弹,而且已消耗过半。加上官兵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和战斗,体力消耗过大,唯一的优势就是抢占了制高点。
2月歪头崮的清晨寒风刺骨,但2连官兵全然不顾,一上崮就加紧修筑临时工事,认真清点武器弹药,营连领导紧急制定对策,决定先固守,再寻机突围。这些经过多次严酷反“荡”战斗的老兵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山下的日军调兵遣将,已对2连阵地形成了两道包围圈。在张耿村南的场院上,几门山炮一字排开,瞄准了歪头崮。
黎明时分,日军的大炮开始发威了,射出的炸弹落在山头北面较为平坦的山脊上,炸起的土石和着沉闷的爆炸声和滚滚狼烟,在北风的作用下覆盖了2连阵地,许多战士剧烈地咳嗽起来。
这时,营长王子固突然大声地喊:“是毒气弹,快把嘴捂上。”
毒气弹爆炸后,日军以为八路军战士们已丧失抵抗能力,便从北面发起了第一次进攻,成群的日军跟在烟尘后面冲了上来。
此时,前沿阵地的八路军战士由于中了毒气,痛苦地蜷伏在地,大口喘着粗气,有的战士甚至已昏迷过去。
然而,二线阵地的战士们在连长的指挥下开始了反击,随着一阵机枪的吼叫和手榴弹的爆炸,日军的嚎叫顿时变成了惨叫。尽管武器不好,但2连官兵都是有三四年以上战斗经验的老八路,枪法精准,几乎一枪撂倒一个,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逃下山去。
吃了亏的日军随即展开了报复性炮击,山炮、迫击炮、掷弹筒一起向2连阵地轰击,顿时硝烟弥漫,弹片碎石横飞。由于没有防御工事,2连人员伤亡惨重。炮击持续近一小时,看着伤亡过半的连队,营连领导决定尽快突围。
而穷凶极恶的日军在轻重机枪和掷弹筒的掩护下,开始了第二次冲锋,2连官兵不得不迎头痛击,他们瞄准敌人,弹无虚发,迫使日军连连后撤。
营连领导趁机带领配有两挺机枪的突击队开始反击,并跟在日军身后向山下冲去。日军一看不妙,随派几挺机枪实施拦截,阻断了八路军的突围,只有营长王子固带着几个人冲下了山,其他将士被迫撤回到山头阵地,幸好在回撤时收集了一部分日军遗弃的枪支弹药。
营长王子固带领的先头突围人员遇上了日军的第二道封锁线,当他们遭受重大伤亡,到达沂河边时,只剩下右腿被打断的营长王子固和通信员了。
王子固命令通信员独自突围,但通信员却视死如归,为掩护王子固而英勇牺牲。
面对蜂拥而来的日军,王子固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了自己。
面对敌人的重兵包围,2连官兵非常清楚自已的处境,他们已抱定了与日军血战到底,英勇殉国的决心。负伤不能战斗的伤员们,把手中为数不多的弹药交给了战友,只留给自己一颗手榴弹,没有武器的战士就收集石块棍棒。
中午时分,日军再次发起进攻,他们知道这支顽强的八路军部队已经弹尽粮绝,人数也不多,所以气焰格外嚣张,他们涌上山来,甚至对沿途发现的八路军烈士遗体也要捅上几刀。
战斗十分惨烈,一阵殊死搏斗后,2连只剩下了几个人,且都已弹药耗尽身负重伤的3排排长孙现明,一面命令7班班长李兴诗带领大家突围,一面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刚冲上来的几个日军同归于尽。
在一片硝烟中,李兴诗和最后几名战士跳下了悬崖。
值得庆幸的是年仅19岁的3排7班副班长亓荣友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并且几经辗转回到了营部,汇报了此次战斗的情况。
这次战斗,2连85位抗日勇士除3人突围,1人跳崖生还外,其余的全部壮烈殉国。
歪头崮战斗结束后,当地抗日政府组织群众掩埋了烈士遗体,并在张耿村为他们竖立了石碑,石碑的正面中间刻着“英勇殉国”4个大字,两边刻有:
“在五十倍于我的近代装备的陆空配合的敌人的严密包围下,你们显示了优秀的布尔什维克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给敌寇多过我三倍的死亡打击和削弱了它进攻友军的时间和力量,完成了艰巨的任务而光荣牺牲,你们的血不是白流啊。”
石碑的背面刻着:
“民国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敌伪三千余人大举扫荡沂水,路经三区歪头崮,我十八集团军山东纵队鲁中军区2团2连据崮抵抗,经敌三次冲锋迄未得逞,继以飞机大炮猛烈配合,并施放毒气。激战终日,毙伤敌旅团长以下二百余人,沂博路得非敌有,东里镇致未沦陷。英勇指战员八十一人亦壮烈牺牲,沂水党政人民对之同深哀悼,谨树志碑碣,出列姓名,以资纪念,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上浣。”
人人都知道“琅琊山五壮土”,但“八十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却鲜为人知。前几年,跳崖壮士唯一幸存者亓荣友老先生来张耿烈士陵园祭奠英灵的消息被媒体爆光后,引起了社会各届关注,不仅歪头崮被命名为“英雄崮”,还制作了专题宣传片,使红色记忆在崮乡扎下了根。
可惜的是,在八十五壮士中,除八十一位长眼于此,唯一幸存者亓荣友仍健在,其他三位突围者早已仙逝。我的一位俵大爷就是三位突围者之一,他叫徐聚,浑身伤疤,咳喘严重,一生干不了重活,靠看山挣工分,他的侄子徐泮林就牺牲在歪头崮上。在崮乡,长辈是不给免辈上坟的,可一到清明节,俵大爷总是往侄子的坟头上添几锨土,然后爬上山顶,对着歪头崮方向烧一堆纸,直到太阳下山了,烟包子的烟末抽完了才拄着拐棍下山。当老人家站在山顶上时,像一座雕像,而往山下走时,却变成了罗锅。更为遗憾的是,改革开放初,山里人还没过几天好日子呢,老人就被病魔拉去见马克思了。
我的家乡是崮乡,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每一座崮都写满故事,每一道梁都张扬着个性,每一眼泉都喷涌出激情,每一条小溪都在为英雄们唱赞歌!那里是崮的海洋,那里是泉的畅想,那里是桃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所在!“天上王城,天下泉庄”的名片已撒满神州大地,“诗在泉庄,何必远方”的主题曲已经奏响!八十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正激励着人们昂首阔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