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书画心世界》自序
文/余一
《余一书画作品精选集》,是先用网络平台推出,得益于国内几大媒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好品牌”栏目及“好品牌书画院的推广,在本人及广州的朋友还有几位专业:书画家的策划下,该作品集收录了余一近五年来的国画、书法作品。
毕竟,想做个画家,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夙愿,因为小时候过麻疹,小学二年休学在家,于是央求我外婆从山区小镇徒步几十公里,买回一套蜡笔与两盒水彩颜料,几支画笔下,开始无师指导,仅凭自己的小聪明与摸索,开始画画。
那时的我在家中的木板墙壁与砖瓦墙上,画出了我大批的临摹作品。有香烟盒图片、火柴盒上的火花、家中被子上的凤凰、鸟雀和各类花纹图案,最后是临摹家中自己省吃俭用购得的小人书——名家画《连环画》,其中有《武松打虎》系列、《西游记》系列保存了几十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我的系列绘画册子与作品随着祖上老土屋的坍塌而淹没在岁月的灰烬之中。
从小的愿望,是成为一个画家。因为作画家,可以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想要画的一切。做个画家,源于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面最后一课是神话传说《神笔马良》,画笔有魔力,可以让罪恶的人在风波里丧命!这就是为什么要做画家的动力———-画笔有神性,她是一种力量。
可惜,这个幼小的夙愿被压抑了,因为我的小山村,没有一个会画画的人,也不用说找个老师辅导,更不必说上少年宫。在读书要文化成绩,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学习氛围下,我的愿望落空了。
但现在我想:做个画家画画,可能有其功利目的,而现在的余一搞书画,纯为个人爱好,不求回报,只顾耕耘。虽然梦破碎了,但笔还在;虽然画家当不成,但诗人、书画爱好者,我还是有信心的。
这个应“央视好品牌书画院”推送的专辑,主要是2020年庚子疫情以来的绘画小结,这里增补了一些以往的作品,并将手机屏幕的画面进行了调整,便于各位朋友先睹为快并收藏、点评,这是余一对自己书画作品的一次全面检阅,涉及的年度之跨度有四年之久,也就是说,是我最近四年间首次拿起毛笔作画,一些练习的草稿与想像之作。
记得四年前,首次用毛笔画《雪狼印象》与《广州园林》还有《老屋》,发微信朋友圈,得到许多朋友的点赞和关注。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拿起笔就不停地画,我有个观点:平时练习当创作,真正创作当练习。因为这样你平时的每一个临摹与绘画都是高要求的,一旦参赛或应征来创作,就会没有压力与紧张啦!就这样积一成多,集腋成裘,遂有了此网络画册也。余一幸甚,幸甚。谢谢各位朋友及四海方家之不弃。
《余一书法国画精选集》集子里的只是我整体画作的三分之一(大概从六七百张作品里精选一部分),我爱画旧屋,源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旧屋、老土屋,各地的老房子,有一股陈旧和昔日遗存的味道,更有她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丰富的故事和里面的人文,坚定了自己有朝一日画下来的冲动。但收集故园,老房子,古屋的资料在十多年前,甚至更早。以前我做文化编辑的年间,经常在网络空间留心这类资料。比如牌坊,我收集过三千张各地不同造型、江南塞北等地的不同图片;单我们各地的古镇、文化老街、各种风情地貌的建筑,图片达一万八千多张,正是这样广泛的关注与收集,让我随心所欲地画着各类老房子,土屋、木屋,围屋、窑洞;亭台楼阁与破旧茅舍,这些都是现代都市人行将忘却的“故园印象”。画故园,弥漫着乡愁;画旧屋,唯有增添惦念的情愫;画老房子,成我心上病。这就是我们人文摄影与人文油画所及的乡愿吧。
但最近,我接到我的老乡,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创作编导室主任、著名书法家、诗人吴国平老师的点拨,他忠告我以后画老房子,少画断壁残垣,颓墙断檐,因为这些东西在国画中一来不可以挂出,二来是风水中之大忌,三来会影响自己的健康。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聊了近一个半钟,从书画聊及诗歌,从创作聊到欣赏,给我许多启迪与感悟,这里真诚地向吴国平先生致敬!——谢谢老师。
所以,此作品集之后,我必须调整思路,改进技法、转变观念,今后多画美的、新的、好看的、有历史底蕴、富人文价值的,有保存意义的,可以张挂的“新故园系列”。
人生中有学不完的,画不完,看不完,美不尽的风景,但总有一个点、一帧图、一个剪影属于你我心仪的,那就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时光。
…………………………
附:贵州水西侯尚培社长的解读文章
读余一先生《书画心世界集·自序》有感
——————————
附:《余一书画心世界集》部分作品集锦
【书法卷】
……………………………………
【山水及老房子画卷】
………………………………
【人物卷】
【余一自画像】
————————————
【篆刻作品】
附:读余一先生《书画集·自序》有感
文/水西居士【贵州】
捧读一道诗艺社总长余一先生《书画集·自序》,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议论,唯有质朴文字里流淌的真情——对书画的执着热爱、对故园的深切眷恋、对创作的清醒认知,如一杯温润的老茶,初品清淡,再品便觉余味悠长。这篇不足两千字的自序,不仅是对一部网络书画集诞生的注解,更是一位创作者半世心路的缩影,是一段与岁月、与热爱、与乡愁同行的人生独白。读来令人动容,亦让我对“热爱的本质”“创作的意义”“传承的温度”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余一先生的书画之路,起点平凡得近乎琐碎,却又纯粹得令人心折。
儿时因麻疹休学在家,一个孩童对“画”的渴望,化作央求外婆徒步几十公里从山区小镇买回蜡笔与水彩颜料的执念。没有专业的画纸,家中的木板墙壁、砖瓦墙便成了他的画布;没有名师的指导,香烟盒上的图案、火柴盒上的火花、被子上的凤凰鸟雀、小人书里的《武松打虎》《西游记》连环画,便成了他最初的临摹范本。那些歪歪扭扭的画作,或许技法稚嫩,却满是不掺杂质的热爱——没有“成为画家”的功利预设,没有“要画出名堂”的外界期待,只是源于对线条、色彩、故事的本能好奇,源于“想把看到的、喜欢的东西画出来”的简单冲动。这份初心,是他在岁月长河中抵御现实消磨的底气。长大后,“成为画家”的夙愿被生活压抑,他未能走上专业绘画道路,却从未放下心中的热爱。即便珍藏多年的临摹作品,随新农村建设中祖屋的坍塌而淹没在岁月灰烬里,那份对书画的执念也未曾熄灭。正如他所言:“虽然梦破碎了,但笔还在;虽然画家当不成,但诗人、书画爱好者,我还是有信心的。”这份通透与坚守,让他在多年后重拾毛笔时,能迅速沉浸其中,一画便“一发不可收拾”。
从2020年庚子疫情开始,五年间笔耕不辍,积累下六七百幅作品,最终精选三分之一汇成网络书画集。这背后,是初心的延续,是热爱的沉淀——当多数人在生活的奔波中遗忘了儿时的梦想,余一先生却以“只顾耕耘,不求回报”的态度,让初心成为照亮半生的火炬。
在当下这个凡事追求“效率”与“回报”的时代,余一先生的创作态度更显珍贵。如今,不少人将“爱好”与“功利”绑定,学画是为了考级加分,写字是为了社交炫耀,当爱好无法带来实际收益时,便轻易放弃。
而余一先生始终将书画当作心灵的栖息地,他搞书画“纯为个人爱好,不求回报”,画《雪狼印象》是兴之所至,画《广州园林》是心有所感,画《老屋》是情之所系。这种不带目的性的热爱,让他的作品自带温度——没有刻意讨好市场的匠气,没有追求技巧炫技的浮躁,唯有笔墨间自然流露的真诚。就像他收集三万多张古建筑图片,不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而是源于对故园建筑的本能关注;五年间积累数百幅作品,不是为了“推出作品集”,而是享受笔墨落在纸上的过程。这份“为热爱而热爱”的纯粹,正是当下许多创作者缺失的品质。
自序中最戳心的,是字里行间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余一先生对“旧屋”的执念,是贯穿其创作的核心线索,也是他情感最柔软的落点。他爱画老土屋、古镇老街、亭台楼阁,源于儿时浸润在骨血里的生活记忆——那些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老建筑,身上有“陈旧和昔日遗存的味道”,墙角藏着孩童嬉戏的身影,屋檐载着几代人的悲欢故事。在他眼中,老房子不是冰冷的砖瓦堆砌,而是有生命、有温度的“故园符号”,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为了画好这些“故园印象”,余一先生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坚持。在做文化编辑的十多年间,他利用工作与闲暇,在网络上留心收集各类古建筑资料:江南的牌坊、塞北的窑洞、岭南的围屋、各地的古镇老街,单是牌坊图片就攒下三千张,古镇建筑照片更是多达一万八千张。
这份近乎“痴狂”的积累,不是机械的图片收纳,而是对故园记忆的主动留存。当他拿起毛笔创作时,那些存储在脑海中的建筑细节、人文故事,便自然而然地流淌到笔尖,化作画纸上的飞檐翘角、斑驳墙面、青石板路。他笔下的老房子,或许没有鲜艳的色彩,却有岁月沉淀的质感;或许没有恢弘的构图,却有打动人心的细节——这正是“厚积薄发”的力量,是情感与积累共同浇筑的创作成果。
在余一先生的文字里,“画故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绘画行为,成为一种情感的宣泄与精神的回归。
他说“画故园,弥漫着乡愁;画旧屋,唯有增添惦念的情愫;画老房子,成我心上病”,这直白的表述,道尽了游子对故土的复杂情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钢筋水泥的高楼逐渐取代了青瓦白墙的老院,商业化的古镇抹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许多人在“向前走”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回头看”的能力。而余一先生用画笔留住那些行将被忘却的“故园印象”,既是为自己的童年记忆存档,也是为一代人的集体乡愁立传。
他的画作,就像一封封寄给故乡的信,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线条与墨色,诉说着对“根”的追寻。这种以笔墨承载乡愁的创作,让我想起许多坚守传统的创作者:有人用镜头记录即将消失的老手艺,在一针一线、一锤一凿中留住时代的印记;有人用文字描摹记忆中的老街区,在市井烟火、邻里闲谈中还原生活的温度;而余一先生用画笔为故园“画像”,在笔墨流转中守护文化的根脉。他们的作品或许没有宏大的主题,却因附着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记忆而具有了厚重的分量。正如余一先生所言,这些“故园印象”是“人文摄影与人文油画所及的乡愿”,这份“乡愿”,是对传统的敬畏,是对过往的珍视,更是创作者与故土之间最牢固的精神纽带。
自序中最见创作者格局的,是余一先生面对建议时的通透与豁达。
当鹰潭老乡吴国平老师——这位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创作编导室主任、著名书法家与诗人,以“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点拨,指出他画作中“断壁残垣”的局限:“一来不可以挂出,二来是风水中之大忌,三来会影响自己的健康”时,余一先生没有固守己见,更没有因“被否定”而心生抵触,而是真诚地接纳了建议,将这次交流视为“启迪与感悟”,并郑重向吴国平先生致敬。这种谦逊与清醒,在创作者中尤为难得。这份“听得进建议”的背后,是对创作本质的深刻理解:书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应传递美、承载人文价值,与观者产生共鸣。
余一先生明白,留住故园记忆,未必只能通过描摹破败的断壁残垣;展现传统之美,更可以聚焦那些“有历史底蕴、富人文价值、有保存意义、可以张挂”的建筑。他决定调整创作思路、改进技法、转变观念,打造“新故园系列”,这种转变不是对过往创作的否定,而是对“如何更好地表达初心”的探索——过往画断壁残垣,是出于对“即将消失的故园”的焦虑与惦念;未来画“新故园”,是为了在展现传统建筑之美的同时,赋予故园记忆更积极的表达,让更多人从画作中感受到传统人文的魅力,而非单纯的伤感。
这种“破立之间”的选择,更彰显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智慧。余一先生对故园的热爱、对传统建筑的执念,是“传承”的内核,这份情感根基从未动摇;而调整创作题材、改进表现技法,是“创新”的路径,是让传统题材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必然选择。
他要画的“新故园”,不是脱离传统的“凭空创造”,而是在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其美学价值与人文内涵——画围屋,不仅要画出其建筑结构的精巧,更要展现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宗族文化;画古镇,不仅要勾勒出青石板路的肌理,更要传递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这种创新,让“故园”从“个人记忆”升华为“公共文化符号”,让乡愁的表达有了更广阔的载体,也让传统建筑文化以更易被接受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同时,这段经历也让我们看到“创作者与引路人”的珍贵联结。吴国平老师的点拨,不是简单的“技法指导”,而是从创作理念、审美价值、文化传播等更高维度的启发,这种基于专业认知与真诚关怀的建议,为余一先生的创作打开了新的视野。而余一先生的谦逊接纳,也让这份“点拨”真正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没有人能闭门造车,“听得进建议、找得到方向”,既是创作者的清醒,也是其能不断成长的关键。
余一先生的这段经历,也为所有创作者提供了启示:真正的坚守,不是盲目固执,而是在保持初心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养分,在自我革新中让热爱走得更远。
自序末尾的落款——“2022/10/3隔离于深圳五联健康驿站中”,为这篇文字增添了一抹特殊的时代印记,也让余一先生的形象更显立体。
在隔离这种受限的环境中,他没有陷入焦虑与浮躁,而是静下心来整理五年间的创作,回顾半生的书画初心,写下这篇情真意切的自序。这份从容与平静,恰恰印证了书画早已融入他的骨血,成为他安放心灵的港湾。当外界环境被按下“暂停键”,当生活被简化为一方小小的空间,笔墨便成了他与自我对话、与岁月和解的方式。整理画作时,他或许会想起儿时在墙壁上涂鸦的快乐,想起收集第一张古建筑图片时的惊喜,想起深夜伏案作画时的专注;写下自序时,他或许会感慨时光的流逝,庆幸初心的未改,期待未来的“新故园系列”。这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坚守热爱、沉淀自我的状态,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真正的热爱,不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而是逆境中的雪中送炭,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从中找到精神慰藉的力量。
这份“隔离作序”的经历,也让这部书画集更具特殊的意义。
它不仅是疫情五年创作的小结,更是一段特殊时期的心灵记录,是创作者在困境中依然“笔耕不辍、心向美好”的证明。在那段全民抗疫的岁月里,许多人都曾经历过隔离、停滞与迷茫,而余一先生用“整理作品、写下自序”的方式,展现了“于困境中守本心”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对个人热爱的坚守,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智慧——当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环境时,不如静下心来专注于内心的热爱,在自己能掌控的世界里,活出从容与丰盈。
合上自序,余一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清晰:
他是执着的追梦者,用半生时光守护着儿时萌发的书画初心,让“笔还在”成为对抗岁月消磨的宣言;他是深情的游子,以笔墨为笺,为行将消失的故园立传,让乡愁有了可依的载体;他是清醒的创作者,在破立之间找到新的方向,让传统题材焕发时代活力;他更是从容的生活者,在困境中依然能沉淀自我,让热爱成为照亮生活的光。
余一先生在文末写道:“人生中有学不完,画不完,看不完,美不尽的风景,但总有一个点一帧图一个剪影属于你我心仪的,那就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时光。”
或许,对余一先生而言,那些在墙壁上涂鸦的童年午后,那些深夜伏案作画的寂静时刻,那些在笔墨间与故园重逢的瞬间,便是他“心中最美的时光”。而这份对热爱的坚守、对乡愁的珍视、对生活的从容,也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启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守住心中的热爱,找到情感的归处,便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美时光”,也能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温暖的印记。
…………
【上图:余一在四川成都出席全球电商大会;坐于主席台上留影】
附:余一简介
一道诗兿社总策划、总社长;
1972年12月2日生于江西余江,字简瀛、斋号:索盦、拾乐园、寿研斋、鹤斋;网名有余一、余一先生、八全余一、蘭一娓、曲砆、及八全君、八全逸客、畈溪客等。本人自幼酷爱书画篆刻、受外公金有堂公的民间书法启蒙,又受教于福建著名书法家范宗栋、鹰潭姬佐秋、古文专家徐进诸先生,业事大进。现为深圳某书院副院长及研究员;深圳雅一龑文化传媒文化策划、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鹰潭市书协会员,中华华夏诗词协会理事,原鹰潭诗社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余江诗社理事等;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法篆刻大赛获奖,诗作入选多种报刊、杂志、诗集并开专栏;著有《现代长生经1200首》《避险避难诗300首》、《鹤斋钝吟99版》、《余一小语叄辑》、《知向何方》、《余一启示录四册》、长篇小说《虹蚀》及《情感系列中篇小说·爱的绝版·散文集》等数种,诗作达5500余首,出版文字达四十万左右;近五年来,通过微刊平台,为海内外380多位(人次)诗词家、小说、散文家、各类艺术家进行艺术评论,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编辑网文、博文达800万字,有书法作品被省部、市区、乃至国家领导人、英国、日本、韩国、美、德、荷兰、澳洲、北欧等国际友人收购、收藏。
本人与上海格律诗社社长黄汉江先生一道编辑《上海滩诗叶》,入选全球华人艺术家与诗词作家3780余人,共八万余首诗词及诗词理论论文,荣获2016年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全球最大最多诗人参与的单部诗集”;
2020年,余一主笔,写作《中国乡村厕所革命》一书,由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成为该领域的科普读物,用于指导乡村厕所革命的实践。
2022年8月,责任编辑江西青年国学导师,独立学者风一先生最新专著《致慧一百讲》,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