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刀向内 究竟谁能‘观自在’
郑亚水/文
《坛经》里有一段文字记载,说述了五祖的大弟子神秀与衣钵传人六祖惠能之间的故事。《坛经》云‘时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分化,人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其趣。师(惠能)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法,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谩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钵,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耒处。时祖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如何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一位老朋友,因为官场失意,去参学了西藏佛教密宗的静坐功,每天食素静坐几小时,还献出一套房供同修的人一起静坐。有一天,特地送我一本密宗的书叫《内观》,说是让我打好理论基础。他说每年都去龙岩长汀几趟,一坐七七四十九天…那种静坐内观的妙乐,有多好多好呀!我听着听着,一眼瞥见他那身躯,可能已经瘦去三分一约五十斤,原来意气风发的三七开黑发,变得稀疏黄白,近距离的看他眉毛,竟惊得无言以对,一半变白了…虽然精神还闪烁一丝灵光,那手里提的一袋青菜萝卜头,却在空中摇摆不定。似乎有风烛残年的老态龙钟之感。哎!我无法表达什么,没有物质滋养的肉体长坐内观,一天天瘦多少不知道。最后成了六祖惠能的偈批‘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这西藏密宗的静坐内观,究竟是助人还是伤身害命呢?让时间佐证吧!也许千金难买老来瘦,而年在盛年的他,瘦成一付枯骨型,我的心充满怜悯又无法驰以援手!
有一个成语叫‘走火入魔’。对用钱买官的行为,老百姓戏谑叫‘着肝病’。而长期食素静众内观,南宋朱熹《劝俗喻》称之‘礼塔传经,食菜事魔。’把当时盛行的摩尼教列为邪教作为当年‘八项规定’之禁忌。当然,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些具体事被笑是‘凡夫俗子’的我,一时真的无法界定,只好我行我素不掺和,独善自己吧!
而他对我充满怜悯和关爱,说我有过酗酒而且烟瘾不戒,是在饮鸩吸毒,如果不改,生命堪忧呀!这世间事,谁应该被怜悯或劝戒呢?我好像开始怜悯自已,还在追名逐利,还有吸烟习惯,有时街上看着美女嘻嘻哈哈擦身而过,还会回𣈲一笑招呼念缘起。哎!还需不需要渐修呢?或盼着马上有所顿悟吧!
话说回来,神秀的弟子志诚后来诚服南顿派禅宗而放弃北渐派禅系,他留下来不回去,因为被六祖惠能最上乘智慧折服了。不过就佛学‘戒定慧’三无漏学而言。大多数人能够渐修,达到北渐派神秀大师的教诲即:‘诸恶莫作名为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就已经不落俗套了,虽然还不一定觉悟成佛。也可以成了一位无忧无虑的大阿罗汉吧!
后来,诚志也顿悟了,因为六祖惠能开示:‘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离体说法,名为相悦,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慧法。’六祖的偈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味’。意思是心好一切都好,慧觉一切迷开。一切的一切,戒也好定也好慧也好,都是这自性心的觉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的开头这样说····'认识自己'是一种大智慧,儒家说:'知人者明,自知者智'。痛苦的原因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自身,造成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智慧不够,不够就是处于一种'内观'不透彻的无明状态,对世界了解不够,也对自己认识不足…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发现整个物质世界是由许多粒子组成的,巴利文称之极微'小得不可再分割的单位'。这些粒子以不断的变化,呈现了物质的基本特征:软硬(地)、黏着(水)、冷热(火)和动静(风),它们组成了各种结构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极微'组合而成,但它们无时不刻在变化生灭,这就是物质的最终实相:波动或粒子的持续流。而人的血肉之躯也是一种'物质',而人自身的运作过程,完全是自身的这颗'心',犹如计算机的芯片,禅宗后认为,就是这个'心',也是靠不住的,'菩萨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如是说。就象审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佛陀检查了他的'心',发现心由四种运作过程组成:认识(识蕴),辨别(想蕴),感受(受蕴)以及习性反应(行蕴),加上物质世界(色蕴)。所以,《心经》一开始,就念出了'五蕴皆空','空'谛概念不是说没有,而是说任何心物没有恒定性,而是不断的变化生灭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这样说的,主要的区别在于,世界是物质的,而一致的是物质是变化的,佛曰:'无常'!
而世俗的人,总是认为这个'自我',永远是一个人而巳,'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一个'我'。佛陀对于本能的自我认知提出了质疑,悟到了'人并不是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实体,而只是时时刻刻不停流动的过程,没有真正永恒的'众生'或个人'自我',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都是不同的'我'。因此,生命也就是一个生老病死的流程…包括内观发现自己这颗心,也是'无常'的,一念三千,一念向善即菩萨,一念向恶即魔鬼。不思善不思恶,便是道中的平常人,嘿嘿!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