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昌 爱国爱乡的侨领
郑惠聪/文
在著名的侨乡、古海澄县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的美山村,有一个118座中国式庞大建筑群,人称“南川郑氏大厝”。这座精美绝伦的民宅群,是清代本村华侨、印尼侨领郑永昌捐金建筑的。
提起郑永昌,在清末和民国年间,名扬闽南一带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清道光21年,(公元1841年),郑永昌诞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由于美山村古代曾出了十几位官员和文士,设有官厅,村中倡行儒家的忠孝仁义道德,自小聪颖的永昌一边勤于农耕,一边在晚间向几位有知识的长辈学读经书。塾师看了怜惜不已,劝他父亲让他入学。父亲积蓄了一些钱,送12岁的永昌入学。每逢过年过节或春秋二祭,他都会跟着父母到郑氏大宗祠“世德堂”和本宗平岭房敦叟公官厅祭祀先祖,以尽孝道。
那时,因明朝初年兴起的海澄月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古海澄县大批乡民从白水营港口渡海到台湾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谋生。美山村也有一些人下南洋,后来赚了钱,寄钱回家,建起“番仔厝”。他14岁时,母亲不幸病故,家境更加艰苦。郑永昌因父亲体弱农耕无力,加上本乡遇到自然灾害,更难度日,在几位亲戚的鼓动下,也想到海外碰碰运气。
十八岁那年年底,他拜别父亲,带着几本课本,在海门港登上南下的大帆船。当年下南洋谋生的人都是迫不得已的,在海上任风浪折腾几十天才能到达,后又转船到泰国、菲律宾、马来半岛、印尼。这尚属命大,还有不少人翻船葬身鱼腹。郑永昌随船到达印尼,颠簸、饥饿使他瘦了十几斤肉。上岸后,虽然人地两疏还好印尼还有闽南去的乡亲,十分亲热接待。他一天也没有歇困,十分勤劳,帮人做杂工,跑腿、看店,每天没日没夜地做。由于勤快又诚信,受到雇主的好评。他平日省吃俭用,半年之后,积了一些钱,就托回祖国大陆的熟人带回美山,奉养父亲。
由于郑永昌在家乡时在农闲学了一些诗文和算盘,被一家闽南人开的商店李老板聘请去写广告、记账。在收账记账时,他一不马虎、二不贪心,诚信待客,很受老板的疼爱,后来老板竟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永昌。永昌有了这次的机遇,更全身心地投入商店的经营。他思想敏锐,注意观察各时期货物涨价跌价规律,了解不同地区货物的价差,所以进货出货及时,收益良好。一家人合力经营,商店生意十分红火。他为自己立下座右铭:“谋业不忘勤,所为不妄奢。”致富后的他,不忘家国,几次带妻儿回美山谒祖省亲。
1869年,永昌28岁时,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他马上登船赶回家乡。由于父亲病重,回天无术,撒手人寰。永昌为了照料家中老少,有意让家中长辈同往印尼。但家中的人都不愿离家。为不会影响海外生意,家中长辈托人说媒,为他娶了一位邻村的郭氏女子为妾,主持家务,照料老人。他在家住了一段时日,组织了一批海外急需的货源,于次年押运到印尼。
历经十年的海外打拼,郑永昌已磨炼成当地商界的冒尖人物。在岳父的帮助下,他又发展了几家商店,名曰“光盛号”等等。又过了六年,他有了较多的积蓄,又在当地兴建了八座店屋和货柜栈房。他建了那么多的楼房,不仅是为了扩大经商,也开始为社会公益做善事。他对当地一些贫穷的人经常资助,并学习祖家助困的方式,在街头设“施粥站”“乞丐营”,为穷人免费施粥,为“地无立锥,饥寒交迫”的流浪者提供安身之所。对初次从祖国家乡来的乡亲,给予安排到“接待居”暂住,提供食宿,帮助找职业,直到乡亲找到工作有了居所才离开。他热心参加海外同乡会活动,传承中华文化。他的义举受到当地官员和百姓的好评,人们常用当时清朝官方尊称有名望的人的方式,称他“昌伯”。
郑永昌在印尼经商日益兴隆,更思念他的祖国和家乡亲人。他多次回到祖国各地进行货运,顺道常常到祖地美山家乡,看望亲友。他感到应该为祖地多做些功德事。每次回乡,总要探望、资助贫病的乡亲,并捐资整修郑氏祖祠。从1884年起,五年中他耗资十万多大洋,兴建“敦仁”“谦光”两座祖先祠堂,让族裔有尊祖敬宗的场所。为了使家乡变得更美,他筹措巨资,清除几百年前的旧房草寮,重建整齐排列的118座“南川郑氏大宅”,供无房,住危房的乡亲居住。
“南川郑氏大宅”占地28亩。古宅以八卦历法的中国四合院模式,宅群由主厝、护厝、厢房组成,一个“和”与“土”方形。宅前有巨大的石埕。古厝高大雄伟,屋顶燕尾双脊高翘,红瓦为顶,青石为基,十分气派。房中厅堂梁檩、窗户、门墙有砖雕、木雕,聘请名师刻绘有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人物及花鸟虫鱼、龙虎狮象等古画,十分精美。主楼一侧是郑永昌为他女儿建的“小姐楼”,门楣花草石雕精美,二楼闺房装饰清雅,嵌有名人字画。主厝大厅有一座石碑,是郑永昌52岁时亲笔手书的碑记,记述他年轻时:偕友人出走南洋,历经数十载创业,“履险如夷,临危复安。”“数十年弹心竭力,冒千万般栉风沐雨”,均为爱家爱国,主张“家与国一体”。大宅后门有郑永昌自题的对联一副:“五凤来仪攀际都以展翅,三龙聚会拱平岭而回头”,以家乡地名祈以寄望,令人叹绝。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经10余年,终于峻工。大宅前后,村道逶迤,小桥精巧,村口近海处还新建渡口码头,方便出洋的人经海门、厦门等岛到东南亚诸国。
在永川大宅主楼峻工时的1891年,郑永昌再次回到祖地美山村,有一天,他与友人到附近的浮宫小山游览名庙鹳石岩,看到山下村道山路崎岖不平,一些老妇上山拜佛行走不便,就请来工匠筹划山路建设。回到印尼后,立即汇回几万元大洋,对鹳石岩庙堂及山道进行修缮。由于资金富余,又为邻村修筑11条村道和建造浮宫海边脾姜澳和妈庙两个渡口码头,使本地物产海运进出更加便捷。
118座南川大宅的峻工,成为闽南一带古建筑的矫矫新秀,成为各地游客的观赏胜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座大宅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郑永昌不仅为家乡做了许多功德,也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光绪32年(1906年),郑永昌听说山东省发生灾害,民众饥荒,马上捐出许多善款赈济山东灾民。光绪帝嘉其爱心,特赐“贡和”荣誉衔。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爆发后,郑永昌看到列强一再侵扰我国,强迫割地索款,清廷国力低微。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悲愤难忍,深感远在天涯无法亲为,即捐巨款供给朝廷军饷,以抗外侮。光绪帝又封他为盐运司知事。不久,郑永昌又筹集巨款给清廷做中国北洋舰队军费,朝廷下旨嘉奖,升他为中宪大夫,(四品)赏戴花翎,光宗耀祖,誉满四乡。此匾今仍悬挂在南川大院主厅中堂。
郑永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位搏浪者,以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理念,勤为业,俭持家,将海外的生意扩展到东南亚诸国,为侨居国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他爱祖国爱家乡爱同胞,为祖家的建设做出很大的奉献。他的后代衍传到除印尼三宝垄外,还有欧洲、澳洲、北美洲等地。2011年10月,郑永昌的后裔、美藉华人郑善智女士携家人回到祖地故乡,看到南川大院118座宅居保存完好,十分感动。印尼前驻欧盟大使,现美国一家石油开发公司董事长郑毓涵也携家人返漳,到美山村拜祖,并观赏十二场芗剧《郑成功》,赞扬祖国发展令人惊叹。在座谈会上,他说为自己是中国人,是郑成功的后代感到十分自豪。
郑永昌先生逝世时,印尼当地民众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祖家美山乡亲也立碑纪念。他的事迹被编入北京出版的《华侨人物传》和《海外漳州人》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