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王即之
王小玉
老天很眷顾我,让我在爱好文学的路上遇到了我的恩师----王即之先生。我和王老师的缘分要从2021年的金秋之季说起。记得去年秋季开学之际的一天晚上,我接到了真元文学社秘书长刘立飞老师的电话,她说陕西省国学研究会有一个“国学进校园”的项目,正缺乏代课的国学老师。她问我“有没有时间和意愿?”很感谢她不失时机地温情邀请!因为我们都是真元文学社的同仁,我不假思索、毫不客气地就答应了。后来才知道刘立飞老师原来还是国学研究会即之学堂的秘书长呢!
没过几天,刘老师就通知我们这些国学老师积极参加国学进校园前的教学讲座。听说主讲人是知名文化学者、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国学院执行院长王即之老师,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心——省国学研究会领导的课求之不得,现在突然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机遇,必须抓住不放,排除万难也得听!我不加思索地想,他的课一定很精彩!在这样想的同时,我的脑子也不免会冒出时下一些领导、名人、大腕级的人物高高在上、藐视一切、摆架子、讲排场等令人望而却步、不敢靠近的不良形象来。然山不转水转,一不小心王老师讲座的时间就来到了!讲座地点在向阳国学馆,向阳老师很是热心,早早就准备好了茶点水果,刘立飞老师则左右穿梭、忙忙碌碌地招呼着大家。很高兴真元文学社社长瞿文华老师和王惠老师也加入其中,我们一行三人提前来到课堂,吃着水果叙旧聊天。不一会功夫,王老师等一行人也跨入教室。我的眼睛一下子就聚焦在王老师身上:他神采飞扬,温文尔雅,书生意气,精神焕发;他个头不高,衣着朴素,略显清瘦的脸庞上挂满微笑;他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透露出一缕缕智慧之光。他一边行走一边和大家打着招呼,然后轻声落座。
总的来说,王老师那亲切和善、落落大方的文人墨客形象,一下子将期初我脑海中的那些对有一定身份和知名度的名人大腕的印象不太好的杂念与担忧一扫而光。在大家的殷殷期待中,儒雅谦逊的王老师操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开讲了,他说:“亲爱的各位同仁同道、美女才子。我们今天有缘相聚此处,共同走进传说中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这门课。可以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以为‘读书使人生完整,读书成就完人,读书是精神的还乡,读书是收复人生失地的顺途’(王即之语)。希望咱们共同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当然了,由于自己从一个活动场所参加活动刚出来,没有做任何准备,如果有讲得不到位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个研究方向是“儒学、诗书画”、专业吃国学饭的国学院执行院长、国学“大家”,就这样以谦恭的为学做人态度和大家见面,实在让人肃然起敬!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看似文弱书生的王老师,讲起课来却口若悬河、句句珠玑、精神焕发,底气十足,将先秦儒学文化的精髓、孔子的生平事迹及《论语》的重点章节,通过引经据典、解读赏析、通俗不失风趣、高雅很接地气的授课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简洁明快地吸收了些许儒家经典----《论语》的精华,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精神食粮。可以负责地说,对于这样一位学识渊博、融会贯通的老师,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他并不为过。仅一节《论语》课,就让我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将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归途中,对王老师崇拜之情意犹未尽的我,和身边的瞿老师继续聊着王即之老师。她说你可能不知道——王老师的诗词、楹联、书法、国画也很牛的!她知道我一直喜欢古诗词,闲暇时也会自娱自乐捏上那么几句、几首的。她说她帮忙问问刘立飞老师,让刘老师推荐我拜王老师门下,系统地学习一下诗词会更好。她还说刘立飞老师跟王老师学习几年了,楹联诗词写得很好的。我当时很兴奋地说:“真的吗?太好了!”
缘分来了,势不可挡。很感谢瞿文华和刘立飞两位老师的引荐!我三生有幸、如愿以偿成为了王老师的弟子,难以言表的感恩和感激之情永驻心田!感恩老师给我一生追随求学的机会。那节难忘的第一次以弟子身份听课和拜师仪式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记得很清楚,那是2021年10月7日,“即之学堂第92次讲课——楹联讲座”,凡是第一次都会让人刻骨铭心的,当时我怀着的心情是忐忑的激动和喜悦。
上课地点在王老师弟子、西安国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席马腾芳书画工作室,参加学习的同学大多数是老师的老弟子,也就是我的师哥师姐们。听他们说由于这两年疫情的影响,老师原本每月西安一期、咸阳一期授课的计划也暂时搁浅了。但老师的心里一直装着弟子们,觉得不能亏待了大家,一直筹备着课程,等待上课的机会。这不,国庆期间疫情减缓了,他立即让刘立飞秘书长组织讲座,讲课主题也是经过老师精心周全考虑过的,既照顾了喜欢钻研楹联的弟子们,同时也给了零基础的新弟子们步入诗词、楹联殿堂打好坚实基础的机会。老师说他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弟子们的进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日常点滴细微之处,足以可见老师对学生有博大的仁爱之心。
进入“楹联”课题之前,为了鼓励大家跟着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上进,老师告诉大家,学习如登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山脚出发,一鼓作气地到山顶会合才算达到目标,才能获取成功,绝不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在这次上课时,我才意外地学到了老师的这段名言:“让我们从山脚出发,到山顶汇合吧!”我即刻如饥似渴地记在了本子上,也刻在了心里。老师为了给大家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将他从小的励志故事、波折多曲的工作经历及怎么走向大学讲台,直到取得目前的这点小成就所付出的艰辛和勤奋努力的汗水,一一向我们娓娓道来。
原来王老师出生在长安县鸣犊镇嘴头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祖父是一代大儒牛兆濂(牛才子)的学生,父亲是村上的党支部书记。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和成长,无疑打好了人生的底色。他从小就聪慧好学、善良勤奋。七岁就开始学习书法,每年春节,他都会无偿地给村民写春联。他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届、陕西财经学院的高材生,他的专业是财务统计方向的。如他所言由于他一直是左撇子,而左撇子的优势是开发右大脑、右大脑的优势是形象思维,所以他的艺术天赋在一奶同胞的兄妹中显然要深许多。由于妻儿农转非的原因,他离开了故乡长安,作为引进人才在商洛丹凤县待了五年,在那段时间里,他的工作游刃有余,事业蒸蒸日上,很快从丹凤县计划经济委员会被调到了商洛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给领导当秘书。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之余,经当地一些精英人士指点迷津,他如痴如醉地学会了楹联的对仗、平仄、合掌、无情对、本句对、隔句对、(连)绵对、同位重复、异位重字等专业知识。自此开始,他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楹联文化的草原上纵横激荡。随后,他双管齐下,发挥自己的优势,自撰、自书楹联,可谓以楹联、书法艺术相互交融的方式寄情抒怀、我笔写我心。
尤其是他的“嵌名联”在当时(1990年代)很有影响力,其中他撰写的一组为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等长安画派领军人物题写的嵌名联,为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杨争光等大腕人物题写的嵌名联,为陕西书法名家吴三大、全国楹联大家张过题写的嵌名联,在中国楹联报、对联杂志、中国建设银行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咸阳报、秦都杂志等发表后,被时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楹联学会会长、“好事多为难事;名人都是苦人”这副家喻户晓名联的撰写者、兴平人张过先生看到后,对素不相识、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作者王即之大加赞赏,并想很快见到这位作者,在咸阳报一位兴平籍记者的四处打听下,总算在咸阳一家银行找到了真人王即之,至此王即之便成为张过先生的得意门生,很快加入了陕西省楹联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同时也很快成为咸阳市楹联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创会主席、陕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就这样,张会长慧眼识珠、伯乐相马,将天才的王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挖掘出来。从此后老师的“楹联”创作更上一层楼,同时他的“诗词”创作也紧跟其后。
王老师钻研学问的勤奋精神和精进程度,一般人很少能及之。他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要想学透、吃准一门学问,必须日有此思,夜有此想,必须手脑并用,行坐皆然。可以负责地说,他做到了“眼勤、脑勤、手勤”,他读书必然要同步做读书笔记,他说小时候家长、老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孩子们那句朴素的名言-“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就是这样一句儿时学来的名言,至今还在引导着他刻苦学习。在给我们上课时他曾讲到过,在他临近不惑之年的前几年,他把《周易》《论语》《道德经》一字不拉地抄过三遍,把《大学》《中庸》《庄子》《孟子》等抄过一遍,累计起来涉及到先秦经典、诗词楹联、书法绘画、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方面的手抄本达300余本,摞起来比他本人还高,尽管如此这般地抄写,他说手抄本绝大部分内容基本上还是记不住,但在引用、借用、化用、查阅方面就方便多了,尤其是走在路上、坐在车上读一读、背一背感觉特好,而且在写文章时随便翻几页、录入几句,并且恰到好处地用在文章里,文章马上就有了高度和亮点。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他几十年养成的这种习惯至今还在坚持。校园里、公交车、地铁上等都留下了他手捧笔记本默读、背诵的身影。可以说他是见缝插针式地在学习、思考、创作诗词楹联,所以他谦逊地告诉我们这些弟子们他的一丁点知识都是“偷来”的。
老师在论文写作、诗词楹联创作方面很是严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很是自觉。他曾经于2000年代和2020年代,于春节后在咸阳街头观赏春联,在欣赏佳联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乃至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病联,而且二十年间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作为楹联人的老师觉得很惋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接地气的楹联艺术,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被如此疏远的时间真是太久了,全民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实在是太缺乏了。
所以,老师很心焦也很迫切地希望祖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能在现代人当中传承并发扬光大。于是他分别于观联之后信手写了二篇随笔-《节后街头观春联》《再谈节后街头观春联》,前篇发表于当时的《对联》杂志(此稿现在还能百度出来),后篇于2020年春节后为秦都区书法家协会微信群全体成员进行“逐字逐句、好在哪里?错在哪里?怎样修改?”的宣讲,好在这次选讲培养出了不能说多但是很精的一些书法家楹联高手,其中有的已经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
一如老师所言:他要把他“偷来”的知识无一遗漏地还给社会!老师的爱国之心和重任扛肩的责任感让我们万般敬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年逾花甲,已经位及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书画协会会长的他,依旧“人吃人荤,我行我素(王即之语)”地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教书育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听了王老师求学育人的经历,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了他的良苦用心与自觉担当。
听过这样一句话:“帆的自豪,是能在风浪中挺起胸膛。”从这句话中我感觉到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需要有更多的如王老师这样的仁人志士。同时我们为能有这样一位高德善行的老师而骄傲。
接下来的楹联讲课内容,对博学睿智的王老师来说信手拈来,他从楹联的起源到“对仗工稳、仄起平收”等创作规则;从3字联到4字联、5字联、6字联、7字联、8字联、9字联、11字联、15字联乃至更多,从家喻户晓、简单易懂的春联,到自己或名人撰写的较高水准的楹联,老师由浅及深、从易到难、层次鲜明、层层递进地将博大精深的内容浓缩为提纲挈领、凝练简要的知识“丸剂”,让我们轻松吞下,吸收消化。可以说老师是“舵手”,他带领我们这些弟子乘风破浪,遨游在无尽的知识海洋中。老师那滔滔不绝、游刃有余的授课方式,让对楹联古诗一知半解的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受益终身。
当我还沉浸在老师精酿的知识美酒中时,该到举行拜师仪式环节了。仪式由陕西省国学研究会西安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冯生民老师主持,一同拜师的还有一位由商洛丹凤远道而来的文化论坛主编屈红斌老师。我怀着无比激动、还有些小紧张的心情,叩拜三鞠躬礼并给老师递上恭敬的一杯茶。主持人冯主席鼓励我们珍惜机会,刻苦学习,他说“遇到王老师是我们这些人的福气”。这也是我发自肺腑的心里感言,起初还担心老师不会收我这样的无名小卒呢。
讲座结束后,老师现场执笔挥毫为我送上自己撰写的楹联:“文理自然得妙趣;心胸明净守精思。”潇洒飘逸、寓意深刻的一副佳联墨宝,令我小心翼翼地捧在一旁,爱不释手,兴奋、感激、幸福之情涌上心头。王老师为我开启了求学途中的另一扇窗,这堂课我将终生铭记。王老师退而不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时刻鞭策着我,我没有理由不上进。闲暇时间,我拟写的楹联、古诗习作发到“即之学堂”的群里,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用文字形式逐字逐句一大段一大段地给我点评指导,他告诉弟子们不论谁的作品,他都会用文字点评发给大家,让100多个弟子们都能学通弄懂。这就是王老师,他不辞辛劳,细心严谨,一个学生他都不会落下的。
去年10月中旬,我和汉服社的姊妹们参加的陕西省国学研究会举办的第十届祭孔大典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那天,我们几个被安排在后台,负责接待并帮助与会的各界领导和名人穿戴汉服。我正忙碌着给大家穿汉服时,一抬头看见王老师走过来了,在这种大场面,见着王老师的我还有点紧张,问了老师一声好,和姐妹们赶忙帮老师穿汉服,心里怯怯地也没敢多言。没想到王老师亲切含笑地说:“玉儿也来帮忙了”!边穿衣他边关心问我最近学习情况,还一直鼓励并夸赞我勤奋上进,是难得的好学生。事后,身边的一个姐妹说:“那是你老师呀?老师挺关心你的。”当时的我真有种受宠若惊的激动和欣慰感。
很快大会开始了,我们坐在台下。只见有着“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那种气宇轩昂、儒家风范的王老师走上了讲台,原来他是今天祭孔大典主持人!后来才知道十届祭孔大典有九届都是他主持的,没主持的那一届在汉中,因为他有课而不方便到汉中去。身边的姐妹激动地摇晃对着我说:“那不是你的老师吗?”我说是的!同时告诉了她我老师的身份,她投来惊讶羡慕的目光,并举起了拇指啧啧称赞!她说你老师了不起!你拜对师傅了,你的老师一看就是个品德高尚,和蔼可亲的好老师!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骄傲自豪、幸福之感又一次会心地挂在脸上,甜在心里。
我的恩师王老师,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文采飞扬,他是个纯粹地做学问的人。他从小立志、目标清晰、读书奋进,他的自题联“选取凌云志;拈来传世文。”“近上流而发奋;宣先哲以增勤。”“凭良心以立;赖薄技而行。”“文离古典而趋野;书读名篇定入神。”“人慕金钱求富贵;余随嗜好远尘俗。”“一心有爱诗文趣;两耳无闻市井喧。”就是他走南闯北、拼搏进取、成绩斐然的写照。除了励志联外,他的抒情联也写了不少,如他撰写的怀念已故父母的一副对联不由得使人泪目:
独立苍茫雨为母泪;
屡游空旷云乃父衣。
读此副对联,一幅画面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他在雨中独自站立着,感觉不停下着的雨水,就像母亲的泪珠一样;他又一次次地在空旷的山头田野游走着,感觉天上的云雾就像父亲的衣服一样。品读着老师这副温情脉脉、情意绵绵的佳联,更增加了对他的万千敬意!
老师在儒学研究方面,特别是书画和楹联方面的造诣很深,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全国一些专业性的报刊都曾经刊登过老师的书画、楹联、诗词佳作!尤其是在他创作的三千多副楹联作品中,有二十副作品多年来一直在乾陵博物馆、渭北民俗博物馆、凤翔东湖、南五台圆觉寺、周至财神庙等多处悬挂;他的书画墨宝、诗韵文章也在多处传扬,四方流布。
老师身上总是闪烁着激人奋进、大德大爱的光芒,他指引着我们这些弟子们直道而行,走向正确的人生大道,这就是我的恩师——王即之先生。
王即之老师简介: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国学院研究员、执行院长;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曾任第七届常务理事);
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望贤书学会理事;
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陕西人民书画院副院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学即之学堂创办人。
作者简介:
王小玉(王玉儿),网络曾用名---无花果的故事、淡菊、香一儿。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真元文学社编辑,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国学讲师,陕西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会员、陕西归源汉服礼仪社会员等。喜欢散文、诗歌、小说等创作,文学作品散见于杂志刊物、各媒体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