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太武山的前尘往事
康玉德/文
金门太武山位于金门的东半岛,海拔260多公尺。它是金门岛上最高的山。登临凭眺,海天一色,气象万千;俯瞰全岛,则绿野平畴,村庄错落,令人欣慰。
金门旧称浯洲,在浯洲旧八景中,太武山的“仙阴瀑布”已名列其中。晚近金门有名家品定金门胜景,有新10景之说,还有新24景之说。但不管哪种说法,太武雄风均名列其中。金门人对于太武山,是爱到骨子里了。
太武山的奇胜,明金门作家洪受在《太武岩十二奇志》一文记载有:蘸月池,蟹眼泉,眠云石,跨鳌石,风动石,古石室,石门关,倒影塔,玉几案,千丈壁,一览亭,偃盖松。道光初年,喜爱游山玩水的金门名士林树梅搜访太武山古迹,又多出海印岩,瀑布泉,羊肠路,仙人迹,万倾田,步云梯六景。
金门太武山幅员不大,缺乏战略纵深。所以当1949年10月,9000名解放军官兵准备渡海进攻金门岛时,有指挥官认为,如果一时拿不下金门,就上太武山打游击。事实上这是他们对太武山认识的不足。即便他们能够插进太武山区,面对岛上数倍于己,还有不断从岛外增援的国民党军队,他们是无法扛久的。
在厦漳一带,人们总习惯把金门的太武山称作北太武山,而把与它隔海相望,漳州龙海境内的太武山,称作南太武山。而且喜欢拿它们相比较。这一比较,果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同样岩石嶙峋,环境幽雅;同样有历史悠久的古寺和古塔;同样有“仙人迹”;同样有石眼泉;甚至有的摩崖题刻也一样。比如“万丈丹梯”。多年前,我陪同金门的朋友游览南太武山。他们一边游览,一边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惊叹:“太像了!太像了!我们这好像在爬金门的太武山啊。”
说到金门太武山的摩崖题刻,绕不开的是蒋介石的“毋忘在莒”。民国40年(1951年)12月,蒋介石视察金门,有百姓请蒋介石颁题纪念。蒋介石于第二年元月题“毋忘在莒”,意在鼓励金门军民要保持忧患意识,奋发有为,光复神州。金门地区于是组织数名石雕师傅,将其镌刻在太武山山颠。“毋忘在莒”勒石高约四丈,宽约二丈。字迹苍劲挺拔,气势雄伟,数里外都看得见。外地游客每到太武山游览,往往都要在此留影纪念。如今它和金城镇的莒光楼一样,早已成为战地金门的重要地标。
在当时,普遍认为,“毋忘在莒”是出自《史记•田单传》的典故。战国时齐国被燕国攻下七十二城,仅剩即墨、莒二城固守。后来齐国以莒城为反攻基地,历经五年的艰苦努力,收复了失地。有趣的是,后来有台湾学者围绕“毋忘在莒”的典故提出不同的观点,由此形成学术上的一桩雅事。
在金门太武山数量众多的摩崖题刻中,年代较早,保存良好,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当数明丁一中登太武山诗碑。丁一中当时任泉州府郡丞。隆庆6年(1572年)夏天,他因为防汛视察金门。工作之余,他携十八个金门的秀才一起攀登太武山。触景生情,赋诗两首。
我最喜欢其中的这两句。“此日乾坤一俯仰,浮生身世几间关”。丁一中在闽南为官多年,经历过嘉靖年间倭患最烈的时期。他曾帮助俞大猷、戚继光筹兵转饷,抗击倭寇。他作这两首诗的时候,海氛日趋于平静。这两句诗,是他刚刚经历过动乱与安定交织的时期后,对时局与个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同时又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有一次,已任泉州府郡丞的他路过海沧,投宿客店。听说附近有口温泉,他特地去泡了个温泉浴。泡后感觉神清气爽,舒畅无比,作了《温泉铭》。在铭文里,他感慨海沧这温泉不出在城市,不出在山林,而出在田野上、大路旁,种田的农人和过路的脚夫,不用柴火烧水,便能痛痛快快地洗热水澡,这是天地赐给平民百姓的恩惠啊。“我来至此,开襟一濯。春融气和,与民偕乐”,可见他亲民、爱民的形象。我们还可以从他第一次登太武山,就叫上18个秀才作伴,看出他还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
现存太武山的摩崖题刻,除了蒋介石外,还有一些晚近台湾军政要人的题刻。比如蒋纬国将军,前“总统府资政”赵恒惕,前“交通部次长”谭伯羽,前“参谋总长”赖名汤,等等,都在上边留有题刻。这些题刻,增添了太武山的文化底蕴。
由于风雨剥蚀严重,有些年代久远的题刻已经无法辨认。有些则是人为的因素造成损失。比如1958年,太武山开凿公路,把上边提到的“万丈丹梯”毁掉了。题刻“毋忘在莒”时,把原有石头上明周全斌所题“文武岱崧”敲除了。
金门太武山的倒影塔,和南太武山上的延寿塔一样,都是后来因为军事原因被拆除。但是倒影塔的命运要曲折一些。
明洪武20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建造金门城的时候,在金门岛上建了三座塔。其中一座就是太武山上的这一座倒影塔。建塔的目的,在于作为航海的指标。当然还有振兴金门文运的祈盼。
倒影塔经历数百年风雨,在民国7年(1918年)正月的一次地震中崩塌了。金门地区自明中期以后,文风蔚起,士子科甲联登,名流辈出,但是自晚清以至民国,金门文运越来越衰弱。很多人把它归咎于倒影塔的倒毁,希望能够重建倒影塔。这时一个叫张云瑶的金门人起来倡议募捐。于是一呼百应,倒影塔得以在民国25年(1936年)9月重建,到第二年夏天落成。
然而倒影塔生不逢时。建成之时,恰逢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略我国,倒影塔被认为是日军轰炸金门的指标,不久就被拆毁。倒影塔从建成到被拆毁,前后不过数月时间。倡建的张云瑶,则被认为有通敌的嫌疑,遭到军方的枪决。
后来有知情者认为,张云瑶之死,事实上是派系相争,公报私仇的结果。奈何时势危如累卵,神州遍地狼烟,百姓命如蝼蚁,如何容得你争辩是非。
抗战结束,不久又进入国共对峙时期。时局敏感,又有前车之鉴,倒影塔只存在于金门百姓的心中。直到2004年,金门县政府才就原有塔石,重建一座新的倒影塔。
但愿倒影塔从此安然无恙。
太武山地势高耸,崚嶒皆石。在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中,附近的乡民曾经将它作为避难的场所。但是在嘉靖39年(1560年)春天,躲避到太武山中的乡民就没有这么幸运。倭寇强迫被抓的百姓作向导,到处搜寻乡民藏身的洞穴,用烟熏的办法逼乡民出洞。乡民无法忍受烟熏,倾巢出洞,逃往太武山北边的官澳巡检城中。小小巡检城,竟然容纳了男女老少达万余人。然而此城早已破败不堪。城中既缺粮又缺水,乡民坚持不了几天,又被迫趁夜突围。才逃出200余人,被贼发现,包围过来,刀砍斧削,城中死尸堆得与城一样高。这是太武山历史上最悲惨的时期。
金门太武山战况空前激烈的时候,是“823炮战”。1958年8月23日傍晚,解放军于厦门、莲河、围头等地万炮齐发,奇袭金门。短短二小时内,金门落弹五万余发。太武山作为金门防卫司令部所在地,自然无法幸免于难。仅开战首日,金门守军三个副司令官遇袭身亡,军民死伤达200多人。
在战地金门时期,金门太武山营区是特定管辖区。闲人无法随便进出。金门解除戒严后,随着驻军的撤出,大部分营区现已人去楼空。
现今的金门太武山腹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被守军开凿出四通八达的中央坑道,里边设有油库、粮库、武器库、医院等等。当年开凿坑道,缺乏现代化的挖掘工具。先由工兵钻出三、四十个孔,然后嵌入炸药,装上信管,一声哨响,人员全部撤到洞外安全处隐蔽。爆破过后,洞内硝烟弥漫,尘土飞扬,至少需要五十分钟以上才能尘埃落定。但是部队有规定每天的工作进度和运输量,所以负责清运的部队,二、三十分钟后就得冒着浑浊的烟尘,摸索着进入坑道工作。官兵戴着从钢盔里层卸下的胶盔,用湿毛巾裹住脸鼻,这就是他们全部的防护。部队有发放铁锹,铁畚箕,但是还不够用,阿兵哥还得带上自己的洗脸盆进场。他们手脚并用,把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碎石搬上汽车,还要不时躲避坑顶掉下来的松动的碎石。被砸伤亡是家常便饭。数年前,我和一个当年参加挖掘坑道的台湾退伍军官在漳州相聚。当年他任连队的辅导长。他的连队是非常幸运的,没有砸死人,但是有十几个士兵被砸伤。比较严重的有两个。一个被砸伤三节脊柱骨,一个被砸断肩胛骨。阿兵哥的衣服都被石头磨烂了,所以虽然他们的驻地距离坑道只有一公里,他们每天出发,还得乘卡车代步,目的是为了免于受窘。时隔五十年,回忆起当年的艰苦,这位老人依然感慨万千。
太武山纵横交错的坑道,和金门岛上的其他军事设施,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堡垒。这一成果,曾经被金门军民引以为骄傲。但是仅仅隔了几十年,那些经过千辛万苦开凿出来的坑道,和岛上的其他军事设施就向两岸民众开放,成为金门县的旅游观光资源。
这正印证了那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今,金门早已成为两岸和平的桥梁。希望南北两座太武山,永远成为和平相处的姐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