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浑的军歌,橄榄的绿焰》
——读郑治全先生诗感悟
王芳闻
沣渭之滨,是《诗经》的故乡,不只兼葭苍苍,芝兰芬芳,而且,走出了一批诗人。郑治全先生,是15年前我在咸阳市委宣传部工作时的市委领导,他原是咸阳市委常委和市军分区政委,由于八一建军节拥军爱民宣传工作的需要,我们的工作上有联系,几次不多的接触,他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谦逊恭敬,情趣高雅,满腹才华,令人敬佩。2007年我调到省作协工作,其间这14年没有联系过,今年春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喜出望外,再次相聚,己然令我刮目相看,敬佩之极。没想到,他在大校位置退休十多年间,依然保有一颗葱茏的青春心,怀揣梦想,继续博览群书,秉烛夜书,常有散文、诗歌见诸媒体,在文学园地里依然挥洒着自已的理想,燃烧着激情,军歌雄辉嘹亮,续写着退伍老将壮心不已的风彩。
郑治全先生,原来给省军区党委和军区领导当秘书,后在省军区组织处处长工作岗位上干了八年时间,亲自和参与写作的公文讲话能装几麻袋,这些政工文章既要求文字功底扎实,又要求政策性、理论性,逻辑性强,与文学作品强调形象思维和艺术性是两码事儿。但恰恰是军事工作岗位丰富的阅历和文字锤练,再加上阅读大量文学书籍,是他很快上了文学的道儿,成为业余军旅作家。他的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散文,一类是诗歌。先谈谈散文。
读郑治全先生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真挚的情感,二是诗意的文字,三是深邃的意境,四是富含哲里的启示。我最喜欢《小草绿赞》这类优美的哲思散文,篇幅短小而精焊,没一字闲笔啰嗦;遣词优雅而明朗,无造作生涩晦暗;诗意浓郁而意境深邃,无直白浅显寡味。一片茵茵小草,在作者眼里,却是“一幅巨大的、流动着生命气息的画的底稿,美妙的衬托出火红的花,雪白的棉,橙黄的谷;衬映着富有青春活力的劳动的大手, 俏美流动的鲜艳彩裙;掩护着战士警惕的眼睛,铮亮的钢枪;尤其是那绿浪间,不时飘荡着一阵阵欢欣明快,幸福而自豪的笑声,更使人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作者以诗意盎然的词语,赞美了小草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热烈、坚定、尊贵、奉献的可贵品格。以小喻大,由草及人,作者“联想到东山日头背到西山,默默耕耘的农民;脚踏实地,挥汗如雨,勤奋工作的工人;餐风露宿,悄悄巡逻的战士;不分昼夜,伏案攻关的知识子……他们不正是生活在原野上一棵棵小草么?"这时作者方佛“听见了那些为振兴中华而跳动的千千万万颗红心。”这篇散文,如诗如画,色彩浓艳,情感浓烈,富有乐感,尤其是文章透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向度,更能引起人心灵的强烈共鸣。
其次,我要谈谈读诗的感悟。郑治全先生的诗对各种诗体都有尝试,包括:抒情诗,哲理诗,七言诗等。我喜欢诵读他的抒情诗,这类诗以政治抒情诗见长,往往视野宏阔,气势雄辉,庄严肃穆,热血激荡,充盈着军人守护和平的铁马雄风的豪情,也有对战友亲人深情忆念的眷恋,具有撼人心魄的家国怀,儿女情,风云气。
郑治全先生早年曾在北京大学俄语系深造,深受俄文学影响,如高尔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作品的影响,对高尔基的《海燕》倒背如流,莱蒙托夫的《莫斯科的郊外的晚上》也是常常吟唱。我们从他的抒情长诗中不难看到俄文学那种英雄浪漫主义的豪迈之气。这类诗以《军号声声》为代表作,你听“响彻军营的军号声/是它一次次吹走了黑暗/是它一声声吹来了黎明/吹出了八一军旗红又红/吹出了子弟兵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诚”。这是何等壮美嘹亮的军号,这是何等豪迈磅礴的军歌!作者站在历史的宏大视角,以严谨的历史逻辑,气呑山河的历史构景,和英雄浪漫主义的抒情,匠心独运,营造了一连串的历史大场景,让军号声声响彻八一南昌起义,井岗山会师,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天安门城楼大典,抗美援朝,直至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军号声声,如同滚滚的历史洪流,伴随着中国军人铿锵的脚步向前,向前…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而另一首写给七一建党节的朗诵诗《如果》,可以看作是这首写给八一建军节朗诵诗的姊妹篇:
“如果/你是一堆改天换地/焚烧旧世界的熊熊大火/我就是这堆烈焰中一柱生生不息的火苗
如果/你缔造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长城/我就是这支雄师队伍中冲锋陷阵的一个勇士
如果/你是带给人类光明的一轮红日/我就是这轮朝阳中/增辉添彩的霞光一抹
如果/你是人民期盼的晴空蓝天/我就是装扮万里蓝天的白云一朵……”
作者一口气写了十二个“如果”,运用比喻、像征、拟人、隐喻、排比等多种诗艺技巧,饱含深情,浓墨重彩,诗意化的表达了一位老兵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忠诚。
如果说《军号声声》写军队集体的铁壁长城,艰苦卓绝,辉煌历程,表现了壮阔雄浑之美;而《如果》则写一位退役老兵的心声,集体与个体互为呼应,把一位老兵的阳刚之美、阴柔之情呈现的淋漓尽致,使我们领略了一位当代军人将领丰富高尚而又充满柔情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想以郑治全先生的一首小诗作结,他说:“走落了日月,路还在延长。苍老了面容,爱还在心上。让我们向往着初心,向往着梦想,向往着深情般的大海,不息奔流,渊远流长。”这就是一位当代老兵的内心独白,大海一样宽广磅礴的生命,永远奔流不息的追梦。郑治全先生的高怀远梦和他的诗作,象一股奔腾不息的清流,将永远激荡着每位读者;象一盏明亮的灯,将温暖着我们所有的读者,温暖着这个世界。
(作者: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丝路行吟诗人王芳闻2022年10月29日7:30于西安)

王芳闻,丝路行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西北大学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诗人》杂志主编。
曾获2017《诗选刊》杂志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奖、2018西班牙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丝路国际桂冠诗人奖章、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1年俄契诃夫文学勋章、2019年俄普希金诗歌奖章,中英双语诗集《丝路雁影》获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全球华语诗歌征文十佳诗集奖,2020第二届博鳌国际诗歌节年度诗人奖。
著有长篇小说《安吴商妇》,长篇报告文学《脱贫启示录》《脊梁》,诗歌集《丝路雁影》《丝路虹影》等文学著作11部,部分诗歌被译成英语、俄语、印度语、西班牙语、韩语、蒙语、马来西亚语等多种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