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 璨 族 星 (十二) (仁智)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
晚年,老子西出函谷关,遇到在那里做关令的甘肃天水人尹喜。
尹喜从小喜
璀 璨 族 星 (十三)
(秦仁智18096139915)
身为秦王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的秦叔宝(琼)为何不参与玄武门事变?
评玄武门之变,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在那一天,唐高祖李渊,失去的不仅仅是三十八岁的长子——李建成,二十四岁的四子李元吉,还有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个未成年的孙子和他们的家眷亲信上百人。
那一天,太子府与齐王府一定是血流成河。
秦琼追随李世民时为其手下的右三统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著名的尉迟敬德就是被秦琼击败并最终投靠李世民的。可以说,秦琼是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将。
史书上说:
秦琼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每战身先鏖战,前无坚对。每当对手阵营中有骁将锐士震烁出入以夸众者,秦王则名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关于秦叔宝是否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不同的史书似乎记载并不相同,至今无有定论
在史书中我们找不到秦叔宝积极帮助李世民谋划玄武门之变的只言片语。
在《新唐书》中,他和玄武门之变唯一的一段有关记载只有一句话,是说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被赏赐了封邑七百户。
是因为他参与玄武门之战,表现突出的奖赏吗?未必。
因为那位玄武门之变中除了秦王之外的第一男主角——尉迟敬德,在事变之后得到的封邑是一千三百户。《旧唐书》中说秦琼那天确实随从秦王到了玄武门。
那么从封邑的多少,似乎不难判断出:
公元626年的那个夏天,秦叔宝在玄武门事变中的表现和战场之上的勇猛无敌一定判若两人。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的人们大胆揣测一下。那么,最大的可能是秦琼一定很不愿意搅入到这场为夺帝位的骨肉相争当中,所以表现失常。
事实上,唐代早期最著名的军事将领李靖和李绩,对于李世民与太子建成的帝位之争都采取了严守中立的态度,不做任何政治投机。
这使得秦王李世民对他们更为敬重。
而秦琼本身是秦王府的将领,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帝位之争中,他不可能像二位李将军那样可以置身事外,保持中立。
他只能站在秦王一边。
可是他一定知道,这场帝位之战一旦打响,那么长安城内,必定是血流成河,这样的杀戮和在战场之上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完全不同。
在这样的一场不是为了大唐,而是为了秦王帝王野心的血战中,
志节完备的秦琼所能做的恐怕只能是消极避战。
这样的一场骨肉相残,
日后却成为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起点。
或者也正因为贞观之治的辉煌斑斓,玄武门的血腥气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的淡漠。
玄武门事变中,秦王手下的刀手尉迟敬德等人,更成了英雄被人崇拜。
但是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在那一天,唐高祖李渊,失去的不仅仅是三十八岁的长子——李建成,二十四岁的四子李元吉,还有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个未成年的孙子和他们的家眷亲信上百人。那一天,太子府与齐王府一定是血流成河。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那个你死我活,众人都在用杀戮和屠灭,追求功名的日子里,在大唐的将军中,总还有一位志节完备的秦琼,在血色的悲凉中仍能尽可能的谨守着做人的良知。
这种坚持的勇气,恐怕更值得一千三百年后的我们深深的敬重。
秦琼寺有上下联:
“民间传说 为朋友插刀两肋中 义薄九天四海皆仰秦叔宝”
“历史记载 擒敌酋撄锋二百次 血出数斛三军皆服胡国公”
上联说的全是演义故事,秦琼在《说唐》中,只排在隋朝第十六条好汉,武艺并非超群,真正突出的是一个“义”字,最主要的“光荣事迹”就是他当“捕快(公安局刑侦队长)”时,在办“劫皇纲”的大案子中,当着众朋友把“捕批牌票”(逮捕令)销毁,故意放走程咬金等响马,为的就是朋友义气,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句成语,一开始说的就是秦琼。
下联说的是历史。
秦琼祠中刻有历史年表,百家讲坛中的《隋唐英雄传》中介绍,在历史上秦琼从十几岁就开始参军,班、排、连、营,一级级升上去,征高丽,镇压起义军,参加瓦岗军,从来就没当过什么“捕快”,当然更没有什么放走响马程咬金之类故事,连什么“秦琼卖马”“贾楼聚义”的故事也全都子虚乌有,更没有一个表兄弟叫罗成,所谓罗府公子,风流倜傥,历史上的罗成叫罗士信,不过是跟秦琼打年轻时就在一起的战友。程咬金、单雄信这帮哥们儿也都是真人,但那些有趣的故事全是编的。程咬金没劫过皇纲,单雄信也没买过秦琼的马。
“擒敌酋撄锋二百次”倒是真的,秦琼的确是个英勇的战将,武艺高强,经常冲入敌阵斩首级于万军之中。“血出数斛”出自史书,他晚年常对人说:“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创。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意思他这一生流的血加起来有数斛(一斛五十升)
不过,不管演义还是历史,秦琼的性格还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正直、善良、忠诚、孝顺,尤其是义薄云天,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