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集序拾遗
郑亚水/文
东晋年间,王羲之在兰亭约好友喝酒、赋诗,最后集结成《兰亭集》。王羲之酒兴后一口气写下了28行、总共324字的《兰亭集序》。尽管王羲之酒醒后想要重写,但怎么也写不出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的感觉。也正因为《兰亭集序》的收放自如、浑然天成,被誉为古今行书第一,无人能出其右。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曾爱不释手,并且下旨将之真迹陪葬于昭陵。《兰亭集序》历来以其书法绝品,而成为千古以来收藏家们追求的梦幻逸品,教科书里照片是仿真度极高的临摹贴。随着长期以来盗墓贩私者的掠夺转手,最近有消息说,其实真迹已落在台湾,今后势必再掀起一波收藏旋风。那么,除书法艺术之外,《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在哪里呢,我想当年唐太宗喜欢书法固然没错,但仅此而已肯定是不对的。书法真迹所要反映的哲理与文化可能亦是唐太宗所欣赏并认同的。其原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荡,映带左右。引以流觞曲水,列
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清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以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因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记载作者王羲之与孙悼、谢安、支遁及其子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在兰亭雅集的盛况。《世说新语·企羡》注引作《临河亭》有句:“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馀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说明当时同游兰亭的朋友有四十一人,《兰亭集》收集的诗文有二十六篇,王羲之时亦官拜右将军,另称“王右军”,既有高地位又有好书法,应承作序亦在情理之中,遗憾的是,那有二十六篇诗赋的《兰亭集》不知存否,其序却千古传名。
王羲之序文先是对地处今浙江绍兴会稽山之北兰亭所处秀美的自然风貌和群贤毕至饮酒咏诗情景的描述,并仰天俯地,赞叹宇宙之大,物类之盛,足够以满足人们的“视听之娱”,这是人生尽欢的客观条件。
接下来,作者联想回到温馨的家中,与贤妻心心相印,厮守一生一世;或者另有所求,和志同道合的的朋友浪迹天涯海角。虽然人的兴趣取舍有千万种,静动快慢节奏各不同,也应当随遇而安,珍惜暂时的所得和今天的拥有,快乐知足,从未感到衰老的不期而至。他感受到快乐之后必然是疲惫倦怠,人的心情随世事境遇变化而变化,就有一些思想感情掺杂其中,认识到过去兴旺热闹,繁荣堂皇的事物,顷刻间已成往事旧迹,而且还不能不以此而感慨世态无常,美景不再。何况修炼人生毕竟局促短暂,随着人的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最终化为一缕青烟灰烬,人生的意义何在呢?所以古人说“死生之事确实是大问题”,这与孔子说的“不知生,焉知死”淡看生死,不论“怪、力、乱、神”(据《论语》同上),面对现实的观点已有不同的变化。佛家溯死求生,正是从生死大事入手,自圆其说,置死求生,亦有精微辨证的逻辑,尽管无法科学实证,但对企求生命永续的人们无疑提供一种梦境般的满足或马克思对宗教评价的“精神上的鸦片”。道家的自然生死观,虽有其朴素的唯物精神,老子在《道德经》说道:“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可人们并不满足于当“刍狗”(即稻草人)。人应有了生死、辨是非、知进退、明荣辱诸多智慧。道家对于因何而生,生于无数偶然的必然?或问哪天必死,死于必然之某个偶然?并无精辟的突破,而拘泥于上天入地的鬼神虚构,使人不禁陷入惶惶迷惑之中。灵魂存在与否,谁知道?儒家对生死两端的冥冥无期避而不论,以积极的经世济伦姿态长期独领文化主流,却无法满足芸芸众生万千际遇的不同需求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儒家无法解答人生所有的问号,对死生两端淡之避之无疑亦是权宜之策。有什么东西能改变人生命运或满足人们无穷的意志呢?文中对此留下伏笔,仅以“岂不痛哉!”让后人去回味!
结语末段,作者说到古人每每有兴趣感慨,是儒家的知心见性,或道家的随心任性,或佛家的明心悟性等所饱含的各种观点,未免不可写写文章印集志念,这也是人生的夙愿追求。虽然知道生死为等同的观点(即庄子“齐万物,等生死”之说)可能会导致脱离现实,轻视人生实践过程的后果;说长寿短命一样,在人的价值评价上划一而论,这岂不是生活应该悲伤地方吗?尽管时代不同,世事变迁,不同的人生,也一定会对这篇文章点题的问号有所思考吧!
魏晋之际,由于司马氏排斥异己,迫害文人,在政治上与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当时的文人有话不肯直说,那时的散文,一是论难散文,二是书序之类散文,而《兰亭集序》幸而兼容并蓄,此时身为高官并且是文人的王羲之,在政治抱负上无法实现其鸿图壮志,其序文内容不比阮籍《大人先生论》惊世骇俗,发前人所未发;更不象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汪洋恣肆般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其序多玄理之辩,亦有超然物外的泰然,以和道家老、庄旨归,亦商榷佛家之教义,时距汉明帝时期印度传来佛教不久,佛家文化虽未及后来隋唐传播天下,但一些生死观的学说,已冲击了儒、道两个本土文化的根基,处于三教激荡融合演进的进程之中,儒家的积极入世人生哲理同现实政治存在着冲突而使人无奈,佛家的三世轮迴假想亦未被芸芸众生所接受,弹射出道家既入世又出世或半入世半出世的东晋时代玄谈尘风,这就是《兰亭集序》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既有乐的信心、痛的惊呼和悲的伤感等等,即斯文之宝另一个所在吧!
作者简介
郑亚水,笔名梧闽,福建省漳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文学荣誉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奖“二等奖”;《林前也有苦山桃》入围世界笔会杯中国文学大奖展播;《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