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李堰情
房兴华
我所说的李堰就是如今的李埝,这个地方离我住的泉子埠村西南方向不远,多说也就十二三里远的路程,虽说不是很远,但也不是我那个时候想去就去的地方,况且还分属两个省。
上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喂养两三头猪,而那时交售大猪在山东手续繁琐,又卖不上价,众人都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临近的江苏,托关系找熟人办理“合格证”,那一时期附近村庄的生猪基本都流向了江苏。
记得1979年的深秋,我家的大猪该出栏了,那天,天还在五更头里,我就被母亲急促的叫醒,要我和她一起去李堰卖猪,说是去晚了排队一时半会延不到,经过一阵忙碌抓猪装车,然后娘儿俩拉着地排车一路颠簸,不时抬头看天上繁星点点,听路旁野地秋虫唧唧,沿着崎岖的乡村小路紧赶慢赶,天刚放亮时终于来到李堰公社驻地,北界首路西旁赫然竖着一个蓝底白字的“李堰”地名牌,那时,生长在偏远农村的孩子,很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去李堰,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感觉镇子热闹非凡,那么多店铺,那么多人流,回家时再路过“李堰”地名牌时,我不禁又多看了几眼,大大的“李堰”两个黑体字历历在目。
后来利用节假日,多次去李堰卖过农产品,十六岁时与本村的小伙伴一起去那里的照相馆,照了人生第一张照片,让我在玩伴中炫耀了好一阵子。
十年寒窗,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城里工作,多少年没再去过李堰,直到上世纪1984年,在我老家邻村新划了一个前庄乡,我便依然报名调回本乡工作,初衷是为家乡做贡献,那时我还是一个不经世事的毛头小伙,工作之余我喜欢上了阅读文字,真正用心品读,玩味,游走在字里行间。
在这期间,由于共同爱好,我结识了李堰乡石寨村的文学青年陈达,他当时还不到20岁,虽然年纪轻轻,就在很多有名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了。不仅如此,他还创办了马陵山文学社,自费油印《马陵山》文学,作者稿子被采用后,他都要从邮局一一汇去稿费,我被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从此,我们便交往了起来。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们都已过天命之年,当年那个两个傻呼呼的毛头小伙,都已经变成了饱经沧桑的中年汉子,可每当回忆起我们一起交往的那段时光,感觉仍旧像回到了年轻时代,心里充满着快乐,就像马陵山的野花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更像天空璀璨的烟花,虽然转瞬即逝,却在我的心灵天空,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绚烂。
人的一生,有很多次相遇,有的人擦肩而过,有的人陪着看了一段风景,有的人就像风一样一拂而过,有的人在心里生根发芽。
一路走来,不管是人生低谷,还是得意之时,我们始终初心不改,一如既往。曾经的点滴,足够点燃万盏灯火,温暖我一生的历程。一辈子,一世缘,如果有来生,我们还要做兄弟,还要在风中、在雨中、在情感中相聚李堰,行走在李堰的山水间,邀三五挚友把酒临风,小酌在暖暖的农家小院,恣意呐喊中再各自秀一把自己。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
房兴华,男,生于1965年4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行政干部学院,现供职于临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理事、临沭县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代中期涉足文坛,迄今已在《农民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导报》《中国文学》《大众日报》《东方散文》《临沂日报》《沂蒙晚报》《临沂广播电视报》《沂河文艺》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有7篇作品入选《中国优秀散文集》,在各类文学赛事中多次获奖,受到山东省文化厅表彰奖励,主编出版《临沭文学》《苍马烽火》《七月颂歌》《临沭民间故事》《临沭民歌》等书籍,1995年入选《山东作家辞典》。
编辑简介:王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临沭文学》《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