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成大拙方成才
杨法宝
做任何事情,应当讲究个“巧”字。“巧”者,干技,干艺,干三百六十行,皆能通诀窍,得要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之谓也。凭借巧思巧做,可以少走弯路,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
“巧”的反义词便是“拙”,而“巧”恰恰来自于“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是这样对立而统一。笔者曾读过一副对联:“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才是贤。”它讲出了一个既朴实,又深刻的成才道理。
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巧人”,应该说都是“拙人”,他们无一不是下了一番“笨拙”的苦功,才能在科学上、技艺上或其他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位气功师说,练气功贵在坚持。一日不练,十日无功;十日不练,百日无功;时断时续,断送气功。一位钢琴家说,钢琴必须天天苦练。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外行知道。一位作家说,笔杆子要天天拿。一日不写,笔重十斤;两日不写,笔重百斤;三日不写,笔重千斤;久不动笔,笔重如山。将上述三种人的话浓缩成一个意思,即:要找直路,必先走过许许多多曲曲折折的弯路;要得巧功,必先付出许许多多笨笨拙拙的苦功。求巧不在“取巧”,而在“养拙”。那么,如何“养拙”呢?
一养“基础”。中国有句古话叫“本固枝荣”。根基扎牢了,树上的枝叶才能长得繁茂。养成或练就基础之功并非复杂,但工作量很大,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准备。恩格斯指出:“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索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些基础工作完成以后,创造性工作才能开始进行。”我国颇有影响的妇科专家林巧稚,她的手术刀和缝合术,堪称国内一流水平,有人称她“巧手”。可林巧稚却说:“有人夸我手巧,这是靠不住的。不学不做,巧手也会变成笨手。我的抽屉里放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包,没有这千针万线做活儿的基础,我做手术缝合的手指绝对没有那么灵活。”
二养“重复”。要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或一项技艺,必须经过无数次枯燥乏味的重复。十九世纪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有句名言:“重复是学习之父。”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多次重复才能使记忆“痕迹”长期保留。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为了使“台词”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有的段落要背诵200多遍。曾多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我国著名举重运动员占旭刚训练时,平均每天举重30000公斤……这些单调、枯燥、乏味的重复训练,才使他们成为杰出的人才。
三养“坚持”。“基础”与“重复”,要靠“坚持”来保证。如果是坚持一周半月,进而一年两年,倒还容易熬得过来,但要坚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对于意志薄弱者,就会感到难磨了。从成才过程的主观因素分析,最难得的就是这个长期“坚持”。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养成“大拙”的大忌。社会上许多人败就败在功亏一篑上。要懂得“集腋可以成裘,聚沙可以成塔”的道理。倘若心浮气躁,一心想走捷径,觅便道,投机取巧,那么,十之八九难以成才。
四养“吃苦”。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确,苦以砺志,苦以养德,苦以立业,苦难造就人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些在历史上辉煌至今的仁人志士,与其说是由于毅力而成为伟人,莫如说是由于苦难而成为伟人。正是由于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所以才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创造出光辉的丰功伟绩!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孙子膑足,修列《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贝多芬用苦难谱写《第九交响曲》;曹雪芹以滿腔辛酸写作《红楼梦》。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爬雪山,过草地,用野菜和树皮充饥,在苦难中矢志不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新的历史时期,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印,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与佳话。乐以吃苦,以苦为荣,这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政治品质。
上述“四养”,紧密相连,互为融合。欲成才者应悟得“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真谛,舍得下“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苦功,以毕生的精力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惟有这样的“养拙”,技术才能熟练,技艺才能精良,技巧才能高超,事业才能成功,成才也更具魅力!
杨法宝,1953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人文历史研究,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党史研究室前主任,余杭区地方志办公室前主任、党组书记。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宁夏、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十余省市区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散文、杂文、随笔、诗词等500多篇,十余篇文章被《高教文摘》《读者》等转载。出版著作《伟人章太炎》《沈括》《成才艺术》《领导艺术》《章太炎研究》《沈括研究》《良渚文化研究》《余杭历代名人》等八部。主编出版《余杭通志》《中国共产党余杭历史》《余杭著名人文自然》《良渚文化简志》《余杭年鉴》等二十余部。获省以上奖十余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