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油印奖状的故事
作者∶李蔚文
60年前的5.1国际劳动节,我刚满十五岁,参加了一场由岳阳市(当时为县级市)总工会组织的乒乓球赛,赛场在当年的水上运动基地航海俱乐部内,地址在洞庭北路临湖一边,后来大概改建成了岳阳宾馆或者是血防所。参赛者本应是工交系统职工,当时,我还在读书,因为住在我兄长曾经工作过的岳阳县第一机械厂内,(后更名为岳阳市电器元件厂,拖拉机修配厂,即恒立集团的前身)。厂领导见我平时喜欢打乒乓球,技术也算可以,就希望我代表该厂参加比赛,并负责帮我去学校请假。同时还答应给我适的津贴和粮食补助。我平时当本就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自然十分乐意的答应了。

第二天我就和几位青工开始了赛前短时间的训练。在赛前练习中,有件事情影响了我的一生。1961年,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落井下石,四面八方对中国进行围堵,中国和前苏联的关系也出现裂痕,加之国内粮食生产连年欠收,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特别是粮食方面,配给定量供应,腹不裹食,梦想有一天能敞开肚皮吃饭就好。我当年的定量是28斤,由于肉类食油奇缺,因此仅能半饱,有时饿的无奈,只好去梅溪桥的一个餐馆,花1毛5分钱买碗海带根吃。海藻上面飘着几点油星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
有一次我正准备吃时,背后伸来一双筷子,夹走了一小半海藻,我当时十分生气,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孩,比我还矮半个头,当我伸出拳头准备揍他时,这个孩子用恐惧的目光望着我,一手端碗,一手拿着筷子护着头的模样,让我顿生侧隐之心,遂将桌上大半碗的海藻全部倒给他了。这当年的孩子如约健在,也应该是年届古稀了。
厂领导知道我们的粮食定量,不足以支撑高强度的训练,当即指示食堂给我们每天补八两大米,大家自然乐不可支。然而令人捧腹的笑话第一天就上演了,我由于长期肚子饿,中午将自己的4两米饭加上补助的八两,还有一些萝卜青菜之类的东西狼吞虎咽,风扫残云的吃了个精光。抹了抹嘴巴,很高兴的来到了厂俱乐部(礼堂),喝了几口水,准备练习,突然感到有些不适,喉咙不由自主的打嗝,肚子胀得像个大皮球!弯腰捡球都已十分困难,稍一动弹,肚子十分难受。无奈只好躺在长条凳上休息,孰料肚子越来越难受了,躺也不是,坐也不是,走也不是,真有痛不欲生的感觉!同伴见状,把厂医冯医生请了过来,看了看说,马上送先锋路县人民医院。我想如果去了医院,那参赛的事肯定泡汤,因此没有同意。就这样硬撑着,直到下午四五点钟,痛苦才有所减轻,第一天的训练就这样结束了。

紧接着练习了两天,就是劳动节了。比赛当天上午8时,我们几个来到了航海俱乐部,已经到了很多人,其中有很多都拿着球拍,也有一起曾经打过球而认识的,只是并不知道姓甚名谁,点头之交而已。不多时,传来口哨声,大家进入俱乐部礼堂,举行所谓的开幕式,组织者讲了几点注意事项,然后就开赛啦!
我报名参加的比赛是男子单打,在技术上是学习容国团(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赛的冠军)的直板近台快攻,左推右攻的打法。几轮比赛下来,我居然进入了半决赛,在随后争夺第三名的争夺中,又顺利地击败了对手,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三名。比赛结束后,组委会对前三名给予了一些物资奖励。我记得有球拍、运动衫、毛巾、钢笔、球鞋等一大包。最有意义的是这张用钢板刻字,老式油印机印刷的奖状。这种油印机,恐怕5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没有见过的。此后几十年的人生沉浮起伏,辗转多地,很多东西都已不复存在,唯有这张能印证时代变迁,我个人小小亮点的奖状一直保存完好至今!
回忆当年的这场赛事,我不禁感叹,我们的国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连国家主席都粮食定量,并要求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不吃猪肉,生活自然清苦,但我们岳阳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却热火朝天,篮球比赛时常进行,轻歌曼舞的友谊舞会,也盛行巴陵。我记得当年一个才有两百多人的机械厂就有一支不错的篮球队,队长夏毅(后任钢球厂厂长),队员姜煜文印象深刻。每当星期天有比赛时,就会在一栋平房办公室前在黑板上通知,我虽然不很热爱篮球,但是也会随球队观战,并帮着队员提篮球、背球服,一般都能分享到几只老冰棒,或者是最喜欢又不定量的桔子水。当晚上在明亮的灯光球场比赛结束后,偶尔也能吃上一顿带点肉末的宵夜,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档的吃食了。
同一时期,中国和苏联蜜月期就已传入中国的交谊舞在小小的岳阳城关十分盛行,一到星期六的晚上,电器元件厂的俱乐部内,定会是笙歌燕舞。工作辛苦了一个星期的职工也有家属早早的来到俱乐部,找一个靠前的位置坐下参加舞会。有的青年男士留着大背头,头发乌黑铮亮,穿着很正式的服装,个别新潮的,还打着领带,皮鞋擦得铮亮铮亮的,颇有欧式宫廷绅士的派头,女青年有的穿着双排扣的列宁装,有的穿着布拉吉(连衣裙)。只要进去舞厅,不论男女,在那个困难年代,都穿的光鲜靓丽,尤其是女孩,更是楚楚动人。那时候舞厅没有高档音响设备,舞曲都是乐队伴奏,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糖果厂的管弦乐队多一些。当震撼人心的开始曲奏响时,灯光也随之暗了下来。有两位舞技十分了得的男生用十分潇洒弯腰90度的姿势邀请婀娜多姿的女孩,手舞足蹈的跳了起来,跳得好时,也能博得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当然,这掌声在高分贝的乐器声中,舞池中的舞者是无法听见的。渐渐的,步入舞池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由开始的翩翩起舞,轻歌晏舞,慢慢的,慢慢的发展成了一顿乱舞,嘻笑之声不绝于耳!这种娱乐大众的交谊舞,慢慢的由于中苏关系的紧张,毛主席主持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发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展开,交谊舞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交谊舞才又慢慢的回归社交圈。
一个甲子的时光过去了,那灯光球场裁判两分有效的哨声,以及舞厅和露天舞场,振聋发聩的音乐,花光柳影,心旌摇曳舞步的印象已渐次模糊,惟有用做舞曲的西北回族民歌《花儿与少年》至今还能哼上几句,这大概就是我当年正为少年缘故吧!

作者李蔚文
文章转载自巴陵老街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