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意
王伯民
每年的“中元节”,皆是盛夏荷花盛开之际,荷田亭亭玉立,荷花光鲜灿烂,莲蓬硕大饱满,鸟语花香,草木茂密,大地一片繁荣。也是老姑每年回家上坟祭奠爷爷奶奶之时,几十年来,几乎不曾间断。
可是近两年来,不分春夏秋冬疫情鬼魂时时缠绕不断,有时像疾风暴雨,电闪雷鸣,袭击整城,断交断游,全域静默;有时像夏日的阵雨,来的猛走得快,局部乒乒乓乓,管控几日,雨过天晴;有时像秋季绵绵细雨,阴云密布,长时间不晴,每周做核酸,处处测体温,闷得胸痛,让人窒息,让人烦。疫情阻断交通,限制往来,叫人不得相见,令人时有焦虑,时有坦然,有多少思念,多少牵挂,多少不安,也是枉然无奈。只有通过电话,说一句问候,道一声平安;利用视频在遥远的异地观览虚面。
今年的“中元节”,受疫情的影响,交通的控制,老姑虽然想回老家,但没有别的办法,使得我们不能相见。
老姑居住在天津,已是耄耋之年,身体健壮,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语言欢快。虽在都市,但对家乡十分依恋,喜欢老家的乡音,喜欢老家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喜欢老家的乡土人情,不忘父母的恩情,想见兄弟姐妹,惦记侄男老女孙孩。她从小勤奋好学,就读安新中学高一班,成绩优秀,全面发展,大学毕业,任教河北师院,不断进取,再调天津教育学院,天津师大教授退休安享晚年。家中儿孙满堂,个个学有所成,或在天津或在英国或在澳洲。居住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与天津大学相邻,眼前就是南开校园,生活舒适,物质充盈。她每次回老家,都精心准备,小孩的糖果饼干;大人的穿穿戴戴;生活的星星点点,想得细致周全。“中元节”回不到老家,时常电话,心有不安。
“中元节”过后,疫情稍有平缓,我们兄弟姐妹利用好转的窗口期,人人做好核酸,备好健康码,看好行程路线,准备赴天津探望老姑,以了却多日的思念之情。
带何种礼品物资,我们有些犯难。以往老姑喜欢家中的土特产,无论是玉米面、杂面、各种豆、山药,还是苹果、梨、丝瓜、南瓜、北瓜、扁豆等各种绿色果蔬,甚至是田间的野菜。她不仅自己食用,更多的是分享给亲朋好友,让他人品尝老家的味道。现如今她们楼下的商场超市,商品不论季节、不分地域,既有全国各地的土特产,还有国外的名优产品,琳琅满目无一不有。若带烟酒茶糖,肉蛋奶类的普通俗物,既不用犯难,也不用提前买好,在路上随便任何地点都能买到,这些物品她都不缺,也未必喜欢。她到过全国很多地方,去过新加坡、马来西亚,还在澳大利亚住过两年,她们吃过的、用过的、见过的物品和东西多了。她总认为,外地都是旅途、是过境、是他乡,只有老家才是归宿、才真温馨、才是家乡;物质的东西到处都有,唯有精神的是独特享有。
想到这里我有些开悟,老姑生在白洋淀边,长在白洋淀畔,从白洋淀岸走出,她内心一直恋着白洋淀,恋着老家。她平日要的老家的土特产是物质的形;乡情、亲情才是精神之魂。
礼品不在数量多少,不在贵与贱,不在是否花钱,让老姑高兴是首位、喜欢是第一位 。
我要亲自亲手准备礼品,到白洋淀中去,摘荷花、采莲藕、掐莲蓬、揪荷芽、拽藕条——。准备好镰刀、钩子、绳子、口袋,在炎热的下午 骑上自行车,绕老城东关,过白洋淀大桥,顺四门堤,穿过白洋淀特大桥隧道 ,越沟坎,跨府河,沿淀边,奔向一望无际的大淀荷田。可到田间令我大失所望,往日碧绿青翠的荷叶,部分已有斑点发黄,荷花大部分散落凋零,硕大的莲蓬被捷足先登者摘掉,走向自由市场,生机盎然的荷田已被小船挫弄的十分杂乱。平日垂手可得的上等荷叶、荷花、莲蓬变得难以寻找,即使用钩子延长手臂,拨开乱苇杂草,探身拉拽,也难办到,但倾斜悬空的身子,只因踩在软泥上,荷叶不能得到手,脚却陷入沼泽般的泥塘中。脱鞋倒水洗衣袜,带着潮湿的衣裤,只好无奈悻悻然离开。
我又想起平日到过的一处僻静池塘,荷叶茂密无缝,荷花遮天蔽日盛开。转道沿堤急驰,远看一切尚好,令人兴奋,但身近池边,却让人失望,坡陡不可下脚,荷远手够不着,四周寻找下手的地方,也是枉然。举目远望,远处有一条小船,让我眼前一亮,急急忙忙跑去,可惜被铁链锁着。眼看着想要的荷叶、荷花、莲蓬不能靠近,它们在风的吹佛下摇摇晃晃,像向我点头哈腰微笑,更含有挑逗之意,没有船抓不到,只好愤愤惋惜走开。事不完心不甘,在绕路前往旅游大道,看是否如愿,还好,道的两旁,荷叶尚好依然满壕,挑拣一些荷叶,但手臂短,对荷花、莲蓬还是望而兴叹,总算一路辛苦给一点慰藉。
天至黄昏回到家中,家人见我满身的潮湿泥巴的狼狈样,又是可笑又是说道:你是何必呢,市场上早晨什么样的没有,随便挑着买,比你找来的又新鲜质量又好;你是何苦呢,大热天大半天的时间,不怕淀中蚊虫叮咬,手臂划破剌伤,搞得一身惨状。我笑着解释:这不是时间和钱的事,这是心意。
我们兄弟姐妹,带着荷尖、荷叶、荷花,莲蓬、莲子、莲心,一同去看望耄耋之年的老姑。
“荷”连着叶,连着花,连着藕,连着心,连着乡愁,连着不忘的亲缘,连着不尽的亲情。
“荷”意绵绵,“荷”意潺潺,“荷”意不断。
作者简介:
王伯民,雄安新区安新人,安新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公务员,先后在教委、组织部、编委办、政法委供职。工作之余喜欢文学,追求“用真实的我,写我真实的感受”,其作品多见“雄安文学”、“安新在线”、“今日头条”、“都市头条”、“新区白洋淀”、“碧丝”、“晨光”、《辽宁文学》、《中国乡村》、《白鹭文刊》等刊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