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略记一心大队当年学大寨战天斗地造良田的峥嵘岁月
作者/龙茂泉
很早就萌发写写一心大队(阴坡村)当年学大寨战天斗地,陡坡变良田的辉煌岁月,苦于手上没有第一手材料迟迟没有动笔。近日,得于田德顺先生赠阅巴东县志,查找到很多宝贵资料;得到了巴东县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加之本人当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大队“三治”专班劈山造田劳动了半年,基本上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才使本文得于问世。
一心大队(阴坡村)地处长江以南的深山峡谷之中,紧邻秭归,原属茶店子区团堡公社管辖,海拔1200余米左右。这个只有4个生产队,300余口人的小山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到处都是岩石壳,长期以来,百姓靠吃供应度日,靠天吃水,是个屙屎不长蛆的穷地方。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在大队书记宋宏鳌的带领下,阴坡人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战天斗地的气慨、勤劳勇敢的双手,把一穷二白的穷山村硬是变了个样,书写了一段传奇,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单位,大队党支部被县委授予“战斗堡垒”光荣称号。
作为土生土长的阴坡人,有责任将阴坡的前世今生和老一辈为改变贫穷面貌而不懈奋斗,书写辉煌的过往简要的记录下来。本文以纪实方法略记续写辉煌传奇的那代人的英雄业绩和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传于后世,让先辈们的战天斗地的精神激励后世,让后世永远记住他们的先辈,并创造新的辉煌!
—— 题 记

1、 昔日阴坡是啥样
一心大队解放初隶属荒口乡阴坡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团堡公社一心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时一心大队改称阴坡大队,隶属南坪公社(后改为安居乡乡址长腰岭),1981年全县地名普查时恢复阴坡村称谓,2014年被合并,现属茶店子镇坛包村管辖。
阴坡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到处都是岩石壳;地无几尺平,薄田千亩多,鸦雀歇脚土也梭的贫瘠之地。全村海拔在900~1400米之间,高低跨度大,是个缺水吃的干涸之地,有史以来百姓靠吃天喝水生活,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口用于集攒雨水的小水井,若遇老天干就要揹着水桶去几里以外的黑麻沟、深山沟、向家洞揹水吃。长期以来,这里水贵如油。老百姓住的都是祖辈遗留下的传统居住方式,土垒石板当瓦盖的土房,因为阴坡盛产薄石板,百姓就地取材,把这种石板一层一层挖起来,一块石板比土瓦的面积大几倍,全村七成以上的农户都用这种石板盖房,只需劳力,不用掏钱买;有少数富裕的人户就是买土瓦盖房;还有特别困难的农户就是居住的石头垒砌的茅草房,很难抵御年长日久的风霜雨淋。百姓生活大都以红苕、洋芋当主粮,生产的苞谷、小麦仅够上交国家的公粮,还要晒干后送往50里外的茶店粮管所。
我记得60年代初,上小学时,毎天早上煮上一顿合渣洋芋吃了去上学,饿到下午放学回家能吃上一餐炕连皮洋芋和红苕就满足了,如果是每天能吃上一顿苞谷面饭懒豆腐就是比较奢侈的生活了,也只有少数殷家人家才能做得到;因为很多家庭连盐都吃不上,洋芋红苕就更难以饱腹了,主要是这样的家庭家大口阔孩子多,每年都是缺粮户,在按工分分粮的时代,他们分得的洋芋红苕就更少了。这就是当初五、六十年代阴坡人的基本景况。

2、 学习大寨创辉煌
为了从根本上迅速改变一心大队贫穷面貌,在大队书记宋宏鳌及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阴坡人实实在在地干起来了。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1963年,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指示,大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要在种好16亿亩地的基础上,建设4亿亩稳产高产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下,巴东县泉口公社率先成为全县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1966年,巴东县委在全县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号召“外学大寨,内学泉口”,一心大队党支部迅速行动,他们因地制宜,扎扎实实地进行以坡改梯为主的耕地改造,成立以治山、治水、治土的“三治”专班,抽调年富力強的老党员谭祖罗为专班负责人,一个只有4个生产队,300余口人,百余劳动力的小山村调动了30多人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常年累月战斗在“三治”工地上。书记宋宏鳌率先垂范,与专班吃住战斗在一线,决定将坡田改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施工地段,大多是岩山,要放炮开山,当时硝铵紧张,宋书记千方百计想办法,拆残墙挖老灶,土法上马,终于熬制出土硝。经过带领广大社员起早摸黑大干苦干,先后搬动土石200多万方,改出水平梯田480多亩。超额完成了县委提岀的“人平一亩梯田”的任务。不仅解决了全大队300多口人的温饱,并且实现了亩产千斤粮,全大队每年给国家贡献万斤公粮。前来一心大队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临近秭归县三星大队还多次组织干部来参观取经。
在1971年3月17日、1978年11月17日召开的中共巴东县第四、五次代表大会上,宋宏鳌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县仅有20余位的县委委员,并被授予劳动模范。一心大队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大队党支部被巴东县委授予“战斗堡垒”荣誉称号。
1978年1月在全县召开的“巴东县农业学大寨暨劳模代表大会”上,阴坡大队继续评为全县“红旗单位”。事迹实录如下:
“阴坡大队是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这个大队地处半高山,四个生产队,七十八户,三百一十九人,一百五十一个劳力,七百五十亩劳动耕地。
过去,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影响,大队领导班子出现“软、散、懒”严重,阶级敌人嚣张,资本主义泛滥,集体经济很不巩固。农业生产上“开生荒、挖火田、火烧眉毛顾眼前”,“吃饭靠天”,到一九六九年止,全大队只改田八亩,山河依旧,粮食总产量只有十四万多斤。
经过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认真整顿了大队领导班子。一九六九年新的党支部建立后,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带领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张旗鼓地批资本主义、批修正主义,全大队开始认真学大寨,扎扎实实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九年来,他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出水平梯田四百一十多亩,加上自然平田,人平达到一点六七亩。同时,他们狠抓扩大复种指数,改革耕作技术,大搞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一九七七年产量达到四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二斤,比历史最高的一九七六年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九,人均达到一千三百六十八斤。总收入达到二百元零五角六分,牲猪发展到人平一点一三头,年末存栏户平三头多。给国家贡献粮食人平三百四十斤,户平贡献一千三百九十七斤。是全县人平粮食、收入、贡献最多的大队之一。”
今年年已90岁高龄的向受荣老人是当时“三治”专班的见证人,回想起“敢叫陡坡变良田”的情景,老人满怀自豪。他说,当年为了战天斗地造良田,没有白天黑夜的大干苦干,抗严寒,战酷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时的生活十分艰苦,只有红苕洋芋果果充饥,但只要到工地站在红旗下向毛主席画像请示后,精气神就来了,劳动休息时再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有时我们调侃地把“三治”专班的人比作“愚公”下凡来“移山”的。每年的腊月三十过大年还要劳动半天才放假,大年初一照常出工,有时干活干到晚上十一点甚至到第二天凌晨,夜晚打起火把干,也没有一个人发怨言。
我有幸是学大寨运动的亲历者,1975年7月高中毕业回乡后,我直接投入了“学大寨”劳动,参加大队的“三治”专班,亲身感受了学大寨的魅力,红旗猎猎,喇叭声声,车欢人叫,热闹非凡,场面壮观。每个人干起活来都不示弱,“农业学大寨”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每天天刚蒙蒙亮就从家里出发带着食物上工,早饭、中餐都是在工地上靠红苕、洋芋充饥,生活虽然艰苦,劳动热情依然高涨,劳动间隙都有政治学习,用毛选武装思想,读报纸了解时事政策,所以抡起八磅大锤打炮眼、抬石头都是抢头杠,每天都能挣最高的10个工分回生产队分粮食。
开始上工第一天什么都不会,只会抬石头、挑土、推土制手推车等直把活,第二天起我就向老社员学习打炮眼、装炸药、炸石头、砌石坎技术。说起打炮眼,那可是一门青壮年干的技术活。开始,我只能学掌炮杆,别人打一锤,我转动一下炮杆。如此反复几百次、上千次,其间要用铁丝锤成的“挖耳瓢”掏出炮眼中的石粉,才打得好二尺多深的炮眼,炮眼打的越深,炸石的威力就越大,再装雷管、炸药,引爆前由队长吹哨子叫乡亲们自找掩蔽体躲避,以免被炸飞的石头砸伤。后来,我逐渐很快学会了抡4公斤重的铁锤打炮眼,一口气能打500多锤。
记得最有趣的是,当时只有18岁的我,年轻好盛,常常在“三治”专班向比我长几岁的“铁姑娘”谭先珍发起挑战,看谁一口气抡起八磅大锤打炮眼时间长,看谁抬石头抢头杠的次数多?每次和她在一起打炮眼,我都甘拜下风,毕竟她久经沙场,耐力比我强;轮到抬石头,她就不是我的对手了,遇到大块石八人抬打头杠时她就会颤颤兢兢,走不稳路,每次我都会站出来当她的救兵。
白天劳累一天不说,晚上作为大队文艺宣传队负责人,我还召集回乡的青年排演文艺节目到深夜;并且一边劳动一边写新闻报道向报社和广播站投稿,当年还被巴东县广播站评为模范通讯员。当时,我还是民兵排长,配有半自动步枪,有时还组织民兵训练。由于本人的岀色表现,当年12月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在入团志愿书中还稚嫩的写道:“特别是当前,在全国范围内一个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群众运动正在蓬勃开展,这对我们每个回乡青年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认为只有认真投身到这次伟大的历史性的运动中,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扎根广阔的农村,为建设大寨县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一个新中国革命青年所应尽的职责”。半年后,我就应征入伍去部队了,还是一直留念“三治”工地上那火热、快乐的生活。

3、战斗堡垒是榜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心大队在学大寨改造贫穷面貌的奋斗中,靠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取得骄人成绩,除了社员们的勤劳勇敢感天动地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支坚强得力的“战斗堡垒”党支部作支撑,是以大队书记宋宏鳌为代表的支部委员和全体党员的带头表率作用给了全大队百姓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党支部书记宋宏鳌、支部委员龙远明、谭卫芝、谭衍芝及优秀党员谭祖罗、谭德录等就是那个时代最杰出代表人物。
人物志
宋宏鳌(1929~1984.2),茶店子区阴坡村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该村党支部书记至病逝,中共巴东县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多次被评为县、区劳动模范。一心大队党支部曾被县委授予“战斗堡垒”的荣誉称号。1984年2月20日病逝,享年55岁。
1993年10月出版的《巴东县志》是这样客观记载的:见“人物 宋宏鳌”587页:
宋宏鳌(1929~1984),茶店子区阴坡村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巴东县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多次被评为县、区劳动模范。一心大队党支部曾被县委授予“战斗堡垒”的荣誉称号。
阴坡村,海拔1400米,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十分困苦。为改变阴坡的贫困面貌,宋率领支部一班人,决定将坡田改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施工地段,大多是岩山,要放炮开山,当时硝铵紧张,宋千方百计想办法,拆残墙挖老灶,土法上马,终于熬制出土硝。由于宋带领广大社员起早摸黑苦干,先后搬动土石200多万方,改出水平梯田480多亩
刚改过的土地十分贫瘠,需要增施肥料,宋为集体增加粮食产量,竟将姑娘的新木箱和拟做大桌子的木料,馈赠他人,为集体购回当时紧缺的尿素。
在改田过程中,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宋的妻子经常把孩子锁在家中,奋战在改田的工地上。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未满周岁的孩子爬到火边,被滚烫的火灰把右手的五个指头烧焦连在一起,变成球形。当时宋宏鳌正在开会,其妻捎信要他赶回去,他说,“不得死人唦,赶快请医生看看不就行了吗!”他硬是坚持开完会才返回家中。当他目睹儿子变成终身残废的手时,不禁潸然泪下。
坡田改成梯田后,宋宏鳌为解决阴坡全村人民吃远水的困难,他亲自查勘水源,设计、定点饮水池。当时,由于不通公路,用于浆砌的河沙不能到位,宋用粉碎机粉碎石子代替河沙,长期噪音刺激,灰尘拂面,他感到头昏脑胀,耳鸣呕吐,食欲不振。当时,他并不在意。人们见了很担忧,劝他去医院检查,但修饮水池在他脑海里占据了一切。除了筹措资金购进水泥外,一有空就巡回在工地上。经过艰辛的劳作,建成饮水池5座,蓄水4000立方米,解了全村300余人吃远水的困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宋宏鳌积极带领支部一班人,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时,他食欲状况日渐下降,呑咽困难,但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到基层干部中去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开会讲解家庭联产承包的好处。他说,责任到旁,联产承包,是党使农民尽快富起来的政策,我们不要观望,应尽快落实。他对妻子说。以前壮大集体经济,我们可以说是英雄;现在家庭联产承包,我们起码也应是好汉。责任到劳第二年,宋在承包的责任田中,仅油菜籽一项就收获400多公斤。
1983年,宋宏鳌被病魔折磨倒了,经常不能进食,经地区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晚期食道癌。住了一段时间的医院后,又回到家中。县、区领导得知他的病情后,多次前往探望,并送去救济款。阴坡村,南坪的男女老幼,步行十几里来到他的床前看望。宋宏鳌虽然同大家改田和兴修饮水池成功,但欲队队点亮电灯、修通公路的事,时时萦绕在他心头。这时的宋宏鳌连水也难以下咽了,但他还在病床前召开支部会。他说:“架电灯线和修公路的事,你们一定要抓紧,只有把这两件事办好了,我们摆脱贫困才有希望。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两件造福子孙的事办好……”
1983年除夕之夜,宋宏鳌最后一次同妻室儿女们共度春节,他强咽下儿女们奉上的菜肴。他说:“我在世的时间可能不多了,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但我对共产党没有二心。”
1984年2月20日,宋宏鳌病逝。区、乡、村200多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龙远明(1924.6~1998.4),中共党员,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84年任原一心大队(阴坡村)主任兼会计,大队党支部委员。1998年病逝,享年74岁。
谭卫之(1930.10~2002.7),中共党员,60年代至80年代初任一心三队队长。大队支部委员。1978年巴东县劳动模范。2002年病逝,享年72岁。
谭衍芝(1928.8~2017.1), 1962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任一心大队党支部付书记,支部委员,并任一心二队队长至1987年。1982年巴东县劳动模范。2017年元月病逝,享年90岁。
谭祖罗(1930.6~2006.12),中共党员,曾任一心大队三队队长,一心大队大队长。70年代长期担任大队基建民兵连连长。2006年病逝,享年76岁。
谭德录 (1934.2~2017.4),土家族 ,住茶店子镇阴坡村三组五号 ,1949年参军,1954年入党,1957年退伍,1958年在巴东野花坪钢铁厂任副厂长,1960年回家务农,1963年担任一心大队民兵连长,其间1970年领导一心大队“三治”专班。1983年任阴坡大队党支部书记两年,支部委员,于2017年4月26日病逝,享年84岁。

4、 今日阴坡富村庄
每当我回故乡探望亲人踏上这片故土,看到现在还默默奉献的梯田,总能感受到当年那种“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场面,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在激励、感染着像我一样的人们。
阴坡老家地处天娥观下十分偏僻的深山峡谷中,与秭归县磨坪乡接壤,远离209国道和茶店子集镇60余里,40多年前根本没有公路,物资运输全靠人力肩挑背扛;老家的百姓居住条件也十分简陋,大多是就地取材,住的土木结构石板房,少数农户还是茅草房。
如今的阴坡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简直是换了人间。老家的四个队经过多次体改现已合并为坛包村(原团堡公社三个大队合并为一个村),这里不仅通了公路,而且是水泥路面,甚至是家家户户通公路,每户都有单轮或三轮摩托车,百分之三十的农户都有小轿车;大部分农户新修了石混结构小洋楼,装饰一新,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的农民从八十年代开始主要种植烟叶,每年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种烟大户一年收入得几十万元,家家户户有款存银行,可谓“富得流油”;过去吃水贵如油的阴坡,沐浴精准扶贫的阳光,从外地引来了水源,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告别了吃远水和揹水吃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前,全村仅有少数高中和中专毕业生,现在名校大学毕业生就有20多人高就在大中城市,有的还是高科技人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他们的光和热。
一心大队也好,阴坡村也罢,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一心和阴坡这两个代名词也在当今地球上已经消失,2015年6月阴坡村被坛包村合并为坛包村。只是那片被先辈们换了模样的土地还静静地躺在原地未动,它仍然在养育心爱她的人们,它年复一年的为人们贡献一片片金黄色的烟叶,让它的人们银子滚滚来;年复一年的为它的人们带来金灿灿的苞谷,让它的人们终日饱腹;年复一年的为它的人们生产出丰盛的洋芋、红薯及五谷杂粮,以满足它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阴坡人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
我们将永远怀念当年学大寨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火热年代,永远缅怀为改变阴坡贫穷面貌所作出了辉煌业绩的前辈们……
作者简介:龙茂泉,湖北巴东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离开公职多年闲赋悠居峡江的一介布衣,酷爱文学打发时光的码字人,偶尔发布小文的州作协会员,热爱生活的开心翁,含怡弄孙的闲暇时间专司《峡江布衣》的恩施州网络媒体协会成员。纸媒《白鹭文刊》副主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乡村作家》终身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2022年第4期《白鹭文刊》封面人物。
让灵魂游走于笔墨之间,让心情徜徉在诗海词畔。修文心立德,蓄睿意怡情,行善举养身。老而无为,身心自在。信奉:拙笔我心,讴歌家乡,书写阳光,便是诗与远方!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