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第14期
目 录
小说
先生的糗事 天目湖客
散文
阳光大姐 刘培华
散文诗
我们在夕阳里放歌 王新华

先生的糗事儿(微小说)
天目湖客
先生和我刚结婚,就坦白交代了他的一件糗事。
那年暑假,他因为要考研,没有回家,在宿舍里复习功课。
天气特热,又没空调,就抓了个大面盆到洗手间冲凉,顺便把背心和裤衩脱下来洗了,光着身子拿着脸盆往宿舍房间走去,一边走,一边大着嗓门吼:
“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
先生住的宿舍楼,是男生宿舍-号楼,两面是门对门的房间,中间长长的走道足有一百米长,东西两头各有一个上下的楼梯口。
因为是假期,楼道上没住几个男生,平时很少有人上下进出。
先生大摇大摆地由东向西边的房间走去,突然从西边楼梯转弯处,漂出一个穿裙子的女生,手里捧着一叠书,正向他这边方向走来。
我紧张地问先生:“那是谁啊?”
先生说:“不知道,我哪里顾得上看她是谁呀!”
我问先生:“糟啦!那你怎么办?”
先生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忍不住骂道:“你流氓!不要脸!不要脸!”
先生惘然问我:“我怎么不要脸啦?”
我说:“你光着身子在走道上走,在女生面前走,你就是不要脸!不要脸!”
先生得意地说:“你别急,我一看没了退路,急中生智,把脸盆往脸上一扣,从她面前跑了过去,他根本没看见我的脸!”
我说:“你浑,你就是不要脸!不要脸!”
先生说:“我咋不要脸啦?我把脸挡着严严实实,她根本看不见我是谁!根本看不到我的脸!”
我问他:“那你不是光屁股吗?不丑吗?真不要脸!不要脸!”
先生说:“我是急中生智,要脸不要腚!你知道,我是属兔子的,顾头不顾腚。”
我问他:“那你的衣服呢?”
先生说:“都掉走廊上了,顾不得了!后来我找半天才找到!”
我说:“我知道你在那儿找到的。”
先生诧异,问道:“在哪儿?”
我说:“在洗手间边上开水桶盖子上面找到的。”
先生愣住了:“你咋知道?”
我得意地说:“我当然知道罗,本姑娘天资聪明,神机妙算……”
先生恍然大悟:“哦!那女生原来是你呀!是你放那儿的啊!”
先生扑过来就要逮我。
作者简介
天目湖客,本名宋仁年,江苏溧阳市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宋仁年戏曲影视作品选集》《难忘乡情》等多部专著文集。现为《族群文化》杂志总编。

阳 光 大 姐
刘培华
山东省东营市公路局退休干部张琳以及她的爱心助残志愿者小组,坚持八年帮扶垦利区残疾人杨林海家的善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她们这种像涓涓细流不停息的大爱无不为之感动和敬佩!
献一次爱心并不难,难得的是他们一直坚持了数年不弃,并且一直继续着!她们都住在城里,杨林海住在乡下,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素不相识,为什么还帮扶长达数年不间断?带着这份好奇,笔者走进了张琳大姐的家门。
张琳,东营市公路局退休干部,她爱好摄影,退休后更加痴迷。她非常关心热爱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社区活动,她都主动义务承担摄影记者,人们知道她爱好摄影,有活动就会请她录像摄影,有时只要听说有公益活动,她也会不请自到。今年75岁的她,2021年向社区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已被批准为入党积极分子。张大姐阳光灿烂、开朗大方、热情好客、心慈面善、温柔亲切、和蔼可亲,人称“阳光大姐”。当我说明来意,她反而拘谨无措,谦虚地说:我们也没做啥大事,都是发自内心地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都是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我解释道:我想通过你们的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大爱善举。在我再三相求下,她慢慢讲述了她与她的爱心助残小组如下的故事。
故事还得追溯到八年前:
邂逅生悯情
2014年秋,爱好摄影的张琳,与摄友到垦利永安镇野地采风,在拍摄玉米抽穗吐粉取景时,一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的不速之客“闯”入她的镜头。放下相机,细看是位年轻小伙蹲在玉米地旁的沟坡上放羊,好奇心让她走近他与之搭讪。小伙子十分腼腆,不善言谈,他们一问一答式攀谈起来。张琳大概了解到他的家庭和身世。小伙叫杨林海,家住垦利县西宋乡南三合村,他因先天性小儿麻痹,双腿残疾,母亲年逾花甲,双腿也是残疾,一家三口两位残疾,靠父亲种棉花维持生活,因盐碱地每年收成也无几。他身体残疾干不了重活,外出打工人家不要,“再说,我也干不了啥”他说。为了生存,帮助家里,他每天带着干粮出来放羊,家里非常贫穷,25了还没娶媳妇。流露出些许悲观、消极、厌世、颓废之念……
组团行善举
张琳回家后,晚上独卧床榻,辗转难眠,白天与小杨邂逅的情景不断回放。她家三代非农业户口,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对农村,她是陌生的。杨家的境遇,对她触动很大,希望用一种方式让他更好地面对社会,随即产生要帮帮他的善念。
第二天早晨,天不亮,张琳就去她的同事、闺蜜王慧家敲门,与之商量,王慧也是大善人,她们一拍即合,决定立即行动。俩人年龄大,不会开车,便带上钱和能拿动的衣服、油、面等,坐上公交车,倒车三次到达垦利县城,又转乘乡镇大巴来到西宋乡。因不熟悉道路,四处打听三合村咋走,当地人热情地告诉她们:西宋乡有大三合、小三合、南三和三个村,你们找哪个三和村。张姐只记得他叫杨林海,家是三合村,当时也没留电话,无奈,只好无功而返。
回家后,多方打听到杨林海家是南三河村。她与王慧不几日再次踏上寻找杨家的公交车,几经周折寻杨家辗转多次到达西宋乡,她们再打的(电动三轮车,俗称:蹦蹦车),走了七八里路来到杨家。小杨出去放羊了,只有他残疾的母亲自己在家,进到屋里,破烂不堪,没有一个像样的座位,他母亲从板凳上勉强站起来迎接,她说:俺家里从来没人来,你们是啥人?为啥上俺家来?当张琳说明来意后,老人家激动地掉了眼泪,不知所措地要给她们倒水喝,张琳赶紧制止:老妹子,我们自己来。说完,端起没有把手的塑料暖壶,在靠墙的小圆桌上个找到两个满是水垢和唇印的水杯,倒了两杯水,水是温的,她毫不犹豫地一口喝下,又倒了第二杯。她们在杨家待了一个多小时,临别,要了杨林海的手机号码,张琳王慧每人给她母亲留下500元钱,老太太不知是激动还是腿脚不便,相送时,扑通一下跪下了,张琳赶紧扶起她。离开杨家,她俩徒步七八里返回……
自此,张琳与杨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春节前,她都会组织成员集体或分别去杨林海家送年,已成“法定”的惯例,且每逢节假日,她也会单独或结伴去杨家送东西或钱。古稀有余,路途不便,数年不弃,困难可想而知。
有时,长时间不去杨家,张琳会电话或微信询问。2015年春天,杨林海打电话告诉张姨,“俺要娶媳妇了!”高兴得张琳组织全体成员去杨家贺喜。张姨问小杨,幸福吗?杨林海只是傻傻地咧嘴笑。以后,家里有啥好事小杨都会打电话告诉张姨。一天晚上,张琳就要上床睡觉了,突然手机铃声阵阵,是杨林海:“张姨,俺有儿子了!”这是小杨大儿子出生时从医院打给他张姨的。
在张琳的感召下,张琳爱心助残小组不断发展壮大,退休职工王慧,共产党员孙之溪、纪永革、李弘兵和吕祖兰等同志先后加入到助残志愿者的队列,各尽所能,行善施爱,帮扶残疾人杨林海家脱贫致富,一帮就是八年。
爱心无止境
这些年,张琳爱心小组具体为杨林海家资助了多少钱、多少物已无法统计。
对杨家帮扶最大的阻力就是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交通的不便。每次去杨家,由于路途远交通不便,她们都是自己带着吃的,在一起吃饭,俨然像一家人。有时,天晚了,张琳就住在杨家。在杨家吃饭,小杨母亲就会问:“他张姨,你是城里人,长得又这么漂亮,这么干净,不嫌俺家脏吗?”张琳说:“咱都是一家人了,不嫌弃!”如此就像老人住自己孩子家,此为非常人所能及之,难能可贵!
王慧夫妇均逾古稀,且都有病,丈夫病重,需要照顾,但每次去杨家助残她都没有缺席。
杨林海家门前有一片荒地,由于盐碱,开垦土地种棉花也不成功。别人家都开了虾池蟹池,可2015年杨林海因结婚欠了10万多元的饥荒,没钱改造。张琳得知后,主动将自己准备买相机的5000千元捐赠给杨林海改造开发蟹池。开始,杨林海坚持不要,张姨说:算我借给你,等你赚钱了再还我。可到年底小杨用养螃蟹的钱还张琳,张琳坚决不收,鼓励他说:“只要你日子过好了,我比啥都高兴”。
那年夏天,张琳她们又每人捐助200元帮助小杨在他家屋后的空闲地里搭建起了五排鸡棚,可因没钱买鸡闲置了大半年。后来,买上了鸡,可环保检查又责令拆除了鸡棚,他就改成散养鸡。
2016年杨林海大儿子出生,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张琳为他孩子专门订了奶粉,并每次都亲自给送去,一直供应到孩子能吃东西了,一年多大约花费近万元。
2017年春天,杨林海要领孩子到东营市人民医院看病,张琳得知后,亲自陪同他爷俩楼上楼下检查看病。当天没看完杨家父子回不了家,张琳就将他们领到她家,吃饭住宿。第二天又陪同他们去医院直至看完病,并给孩子垫付检查费、药费。感动得杨林海父子热泪盈眶。
杨家的蟹池周围杂草丛生,每次割草成了小杨的难题。2018年为了减轻杨林海家人的繁重体力劳动,纪永革给杨林海购置了850元的电镰,减轻杨林海干活时的劳动负担。至今,每逢过年,纪永革都通过微信或亲自去送给杨林海家200元钱。
多年来,她们不仅对杨林海家给与金钱、物质的捐助,还通过网络、微信帮助他卖鸡、卖羊卖牛卖螃蟹。最重要的是她们给予杨家精神上的帮助鼓励,她们的真心诚意点燃了渴望脱贫的残疾人的激情,使一位失去生活希望的年轻人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看到的是越来越有盼头的日子,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命运。
精诚结硕果
受她们爱心故事的感染,笔者也想参与其中。2022.5.15日助残日,笔者亲自驾车一起跟踪张林帮扶小组随访。这天上午,春光明媚,艳阳高照,我们一行九人,带着各自的一片真情实意(钱、米面油、衣服、书籍……)赶往目的地——垦利区西宋乡南三合村残疾人贫困家庭杨林海家。
南三合村座落在垦利县城区以东30多里处,是一个30多户人家的小村。据了解,该村没有可耕地。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盐碱地就挖成了一个个池塘,养鱼、虾、蟹。因此,村里的老弱病残就以水产养殖为生。杨林海的家就住在离村五里以外的村北边。到达杨林海附近,举目望去,在茫茫野草间有三间低矮的房子,这就是杨林海经营了半生、五口人遮风避雨的家。从房屋的简陋和寒酸就可以看出家境如何不言而喻。
杨林海40岁左右,面部灰黄,身体矮而消瘦、双腿弯曲俗称罗圈腿、双脚内反,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母亲年逾古稀,双腿也是残疾;妻子是个聋哑人,还有两个儿子,大的7岁,小的3岁,五口人三个残疾,日子艰难,原先属极度贫困家庭。“自打张姨来帮俺以后,电视台也来采访,残联还给我们送线,村里、政府都很关心俺,也时常照顾我们。俺很感激、也很知足,俺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杨林海显得有点激动,嘴唇微颤,脸上始终洋溢着感激、幸福的笑容。
在张琳助残小组的帮扶下,杨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娶上了媳妇,问及现在家庭的状况,他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激动地向笔者历数他张琳阿姨她们的事迹,真是数不胜数。
从2014年至今,她们一共去了杨家多少次,送了多少东西,捐助了多少钱,付出了多少心血,难以计数。这些年,杨林海家在张琳小组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帮扶下,逐渐脱贫。现在他家养了5头牛,十几只鸡,有7个蟹池,每年卖700余斤螃蟹,年收入1.5万余元,欠债也基本还清,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了俩孩子上学,也在永安镇买上了新房,孩子上了学校,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杨林海发自肺腑的话语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近几年来,以张琳为首的帮扶小组不断捐款捐物、帮扶指导,为他家出谋划策,在她们不断的热心帮扶下,也在她们的感召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关怀下,杨家得到了残联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生话有了基本保障,并且逐步好了起来。、
采仿自始至终洋溢着温暖、温馨、温情。在听了孩子朗读所写作文后,笔者将孩子揽入怀中,亲切热情耐心辅导孩子的作文,关心关爱下一代,鼓励孩子,要感恩父母、感恩帮助你家的爷爷奶奶、感恩社会,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成绩和爱心回馈社会。用行动传递爱,给孩子生活的自信和希望,用爱践行社会责任。福往者福来,爱往者爱返,让爱传递下去,少年强才国强。
本次杨林海家采访,所见景象已非张琳原来所述“由于残疾,以前杨家很穷,别说穿衣,就连饭都吃不上,青菜都是用白水煮着吃,很少见到油花,由于缺乏营养,全家人面黄肌瘦。虽然政府给了些补贴,但在盖房、孩子上学、看病住院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闲难。”看到他家扩建了房子,比前几年宽敞、干净多了,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满足,对家庭兴旺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从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我们由衷地为他们充满快乐的生活感到高兴。
浓情抒感怀
采访结束,想象着杨林海家的前后变化,脑海中始终回荡着“爱心”“善举”“阳光”等字眼。我也因此对张琳她们这样一群爱心人士的大爱之举感到更加尊敬和仰幕,她们的行动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是社会友爱和温馨的体现,是协作互助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传承。她们奉献的是一颗颗金子般的心!她们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
古人云:“施比受更有福”,今人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天圆地方,我们共享一片蓝天;心笃人睦,我们同居一方热土。人间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人都应有秉承和传播这种美德的神圣使命。残有所扶,弱有所助,大爱传递,携手共富。也许您也并不富裕,但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您撒下的是点滴温情,成就的却是高尚品性;您的善举,可以让一个面临失学的孩子完成学业;您的义为,可以让一个贫困的家庭得到舒缓;您的帮助,可能使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一生受惠;伸出的援助之手,为他人的生活增添一份感动的同时也为您的生活增添一份温馨。
或许,您的付出,将改变一个残疾人家庭的命运;您的义举,将给残疾人朋友留下人间真爱;您的帮助,能唤起千百人的慈善爱心。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扶残助残活动中,为残疾人事业奉献爱心。用我们的爱心关心关爱帮助残疾人弱势群体,涓涓细流汇成爱的大海,颗颗爱心共筑善的绿荫,伸出您温暖的双手,奉献一片真情,播撒一份爱心,用心感动每个人,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所有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都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我们群策群力,千方百计扶持残疾人,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共同奔向小康社会。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坚信,爱人者,人恒爱之!共同播撒爱心的种子,成为爱的使者,让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田,让扶残助残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祖国大地永续传承发扬光大!
(本文为第三届吴伯箫散文奖获奖作品)
刘培华,笔名:乡隐居士,57年生,利津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煤矿作协、山东省散文学会、东营市作协会员,《东营日报》特约记者,《利津商业史话》编委,《中国乡村》杂志编辑。作品发表于各大报刊和网络。

我们在夕阳里放歌
王新华
夕阳下,黄昏里,红霞满天,思绪在满天的红霞里飞翔。
我们经历过艰难,我们点燃过激情,我们有过成功和辉煌,我们也有过失败......
会战的年月已远离,却永远流淌在生命的长河里:浪花笑着讲述当年的故事,浪花呼喊着当年的劳动号子:嗨哊,嗨哊,嗨哊,嗨哊...
有一种精神叫铁人,铁人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天当房屋地当床,
棉衣当被草当墙。
五两三餐保会战,
为国夺油心欢畅!
铁人的豪情激励着会战人,我们的热血全部倾注给了石油的梦想。在祖国石油工业史册上,有大庆老会战光辉的一页,飘扬的大庆红旗有老会战血染的风采!
岁月带我们走进了夕阳,青丝如雪、丽颜沧桑、额头上的线谱动情的唱着过往的年华.....
忆往昔,无怨!因为我们深深地热爱着大庆的石油。
看今朝,无悔!因为我们深深地眷恋着大庆这土地。
夕阳绯红,我们在绯红的夕阳里放歌,放歌石油人的豪迈和担当。
夕阳静好,我们在静好的夕阳里放歌,放歌石油人的欢乐,放歌石油人的幸福!
作者简介
王新华,辽宁锦州市人,生于锦州,成长于内蒙古包头市萨拉齐镇,工作于大庆。中学高级教师。供职间多次受到市内油田内的表彰奖励。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和散文。1998年退休于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追求健康快乐,喜欢用文字酝酿岁月的清香,馈赠给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